我們可能經常會問:
現在網絡這么發達,為什么還要讀書呢?想要什么,上網搜一下不就都有了嗎,既便捷又高效?你讀得過電腦嗎?
我都畢業了,讀了那些多年書,現在終于不用讀書了,現在有工作,有錢賺,過得還不錯,為什么還要看書呢?
說得好有道理,竟然無言以對…
王爍先生新書《我們為什么總是看錯人》,王爍先生是財新網總主編,10多年來,只看英文書。起初看不懂的,但也絕對不糊弄,一個個單詞查過去,又擅長總結。一直特別喜歡王爍先生的文章和觀點,特別通透。
關于讀書,他提出了 六個問題:
Q1:讀書了不起嗎?
讀書只是一個分配時間的決策,只存在適合不適合的問題,不存在讀書比不讀書更高貴的問題。
是的,讀書只是我們時間分配的問題,也只有自己知道適不適合的問題,沒有什么你讀書你就更高貴。所以,不要以為我讀書多,我就傲嬌(可以裝X),也不用認為我沒讀什么書,就自卑了。
讀書是認識自己,理解社會的一個途徑,有的人從來不讀書,但是對人對事判斷極具穿透力,經常我們會遇到和一些沒讀過書的老者聊天,發現他們總是那么智慧,這種不學而知,是不是更牛?另外,也不要以為我讀書多,就起傲嬌范,或許只是你適合通過讀書來理解社會,有可能是捷徑,但有時候可能是最笨的方法。
所以,讀書是一種時間分配問題,結果也是不同,無需拿來比較,也不是什么了不了不起的事兒。
Q2:讀什么書?
這個問題既無答案又有答案:一方面,讀書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所以不可能有普適答案。另一方面,近代以來的中文著作,難以與西文著作相比。中國如果能像現在這樣再走20年,世界一流的學問和學問家會在中國大量出現,但那時我就老了。
現在讀什么書,是有答案的:要讀西文書,首先是英文書。如果想讀書,首先就要達到能英文閱讀。
所以,我們不要經常問別人要書單了。你開的書單,不一定適合我,不一定就能治得了我,就像我不能拿著別人的藥方,給自己抓藥吃吧?
先了解弄清楚自己要解決什么問題,就著問題,再找到相應的書本,那么,這些書就是我們要看的書,最適合自己的。如果是英文書,對英文能力是有要求的,也算是一種門檻。(可以開始學習英文了)
Q3:為什么讀書?
小時候,讀書是為讀而讀;
大學時代,讀書是為了做學問,也是為了打發時間;
工作以后,才是真正為興趣讀書;
為認識自己,為理解社會,為解決問題,而讀有用之書。終生學習,學以致用,這個用是什么,是最私人的題。
不要以為畢業了工作了,就不用讀書。我們大多數人都被“讀書”二字虐過,在我們經驗中,讀書是嚴肅的、痛苦的,讀書是為了各個考試而讀的,大多數人都停留這個體驗,你說,好不容易畢業了,終于可以不用讀書了,還想讓對讀書產生興趣,基本無望。
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己的讀書觀念、升級讀書系統。
Q4:為什么互聯網時代還要讀書?
時代不同了。有互聯網+Google+Wikipedia,極而言之,可以不讀書,等問題產生再按圖索驥。這樣做的前提是能自由地產生問題意識,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這種人少見。
大多數人還是需要讀書,在閱讀中激發問題意識,與現實觀照。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普通人的出路。
是的,即使我們現在能快速自由地找到各種問題的答案,但是會發現,如果我們隨意搜索或是問題不夠精準,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在巨量的無效信息之中,不能快速的辨別有效或是直接能解決問題的信息;如果不會提問,上網搜索解決之道,效率往往是最低的,機會成本不比從讀書中習得的提問問題和獨立思考能力不。
所以,縱使我們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如果沒有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提不出有效問題,那我們會很快被吸入信息黑洞中,無法脫離。這個時候,真正會讀書、把讀書當做日常就顯得更為珍貴了。
Q5:讀書需要什么?
一談到讀書,我們總覺得有很多需要準備,比如需要一塊專門的時間、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需要這個設備、那個設備…
其實,沒有那么多需要,王爍先生說了兩個需要:
我讀的各種書,讀到后來,都摸到同一個天花板。數學非常行,結果非常痛苦。忠告各位讀書人,如果還在大學,其他課看情況,一門英語,一門高等數學,要拿優。
學好英語也就意味著你有能力閱讀英文書了,學好數學,我想是讀書需要邏輯思維能力,帶著問題去學習,有思辨思維和能力,便能讀好書了。
Q6:讀書跟做人有什么關系?
在讀書中我們與歷史血脈相連。試以儒家而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的一條主線。天命在我,則是儒家的另一條主線。前者剛健后者驕妄;前者君子儒,后者小人儒,兩者之分,惟危惟微。為君子儒,勿為小人儒。
王爍先生是告訴我們做為一個讀書人,要做一個剛健的君子,而不做小人,就像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樣:學習不走捷徑,讀書不求名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快樂并有所得就可以。
今天分享出來,與各位讀書人共勉!
[16/100]
本文屬于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源:簡書,作者:陳s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