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游玩回來,過了幾天發現藍牙耳機不見了,只記得出去路上帶著聽課,回來時候如何處置完全不記得。
可以找到地方都沒有發現蹤影,還有一個發現,可能放耳機的運動上衣口袋底部有漏洞,這不是一個好發現。
想到可能丟失了,作為最糟糕情況,似乎也就有了思維底線,心態也就穩定,起碼沒有影響正常事情。
兩天過去了,繼續查詢這個事情,情緒穩定下的理性分析,想起還有充電寶沒有找到,找到后發現耳機就在一起,原來誤以為是充電插頭沒在意。
其實,這就是底線思維好處。
因為有了底線思維,我們情緒穩定,冷靜的結果,才可以理性分析和決策,應對問題。
類似很多事例。軍事行動,都有預備隊,作為機動力量使用。重大活動,會有各類應急預案,用作異常時候應對。各類選擇選舉,會進行沙盤推演,競選結束前會準備勝利或者失敗兩套模板,尤其感謝詞。
這些可以歸納為底線思維。
底線思維就是預計最糟糕可能,這些情況必須預料到,是必須要接受的一種可能。一旦把最差情形提前明明白白說出來,也就類似“潛意識意識化”。
須知,精神分析處理心理障礙的模板就是:“想起來,有感情的,說出來”。
記得咨詢遇到個體,自述因為一點小問題無限擴大壞結果,典型的糟糕至極理念。舉例曾經檢測血糖高一點,認為一天高一點,不出一個月自己就得完蛋。還有孩子身體檢查有問題,需要復查等待結果,提心吊膽不說,出來結果毫無問題,還是不相信,即便醫生親自告知,還是懷疑是否有問題。
我問最后如何度過的,他說自己血糖問題崩潰不行了,最后狠心想自己最差情況死掉算了。一旦這樣想,反而也就放松下來,最后慢慢緩過來,畢竟不會死掉的。
這個案例啟發很大,自己都有解決問題能力,就看可否復制好方式。
反之,沒有底線思維意識,就會出現盲目樂觀現象,而一旦不如預期,就會情緒失控,驚慌失措,沒有了理性應對的措施。
初中參加五十米折返跑加數學題測試活動,自以為這還不簡單,結果跑過去后,很簡單數學填空題,傻了眼,苦苦想不出,只好胡亂應付,垂頭喪氣跑回去。這個挫折導致很不好,不過更加糟糕是,似乎沒有接受教訓,沒有總結出底線思維意識,實在浪費了這個機會。
舉個反例。高考自招曾是好的升學機會,只考慮高考最好發揮可能,完全回避、不考慮、不接受最差可能情景,導致失去較好機會,只能把綜合評價作為不得已的底線。但是學校身份決定了二者差別是巨大的。
思維決定行為,看似無關緊要的言行,背后都是思維模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