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管理教育對供應鏈的定義為“供應鏈是圍繞核心企業,通過對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控制,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到制成中間產品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一個由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所連成的整體功能網鏈結構”。
一個給汽修廠提供機油濾芯的企業,也可以叫做供應鏈,但這種供應鏈非彼供應鏈,大多數供應鏈企業僅僅叫搬運工,再好一點的可以稱之為倉儲+搬運,遠非教條意義上的“供應鏈”定義。
再進一步的企業,將商戶管理、信用建設和金融服務植入了供應鏈中,這樣的供應鏈服務企業才從基礎意義上做實了“供應鏈”的確切定義。
但很遺憾的是在汽配供應領域,真正將倉儲、搬運、商戶服務、信用建設、金融服務乃至延升到C端服務的領域,少之又少。
大概來說,汽車后市場供應鏈最好切入的是耗品,例如機油、冷媒、濾芯、火花經塞等,這類產品SKU簡單,通用性強,可以有倉儲,服務要求也不高。
所以在耗品批發領域(“批發”更能定義商業形態的真實現狀),近幾年涌入了大量的新生力量,通過大量資本的集采,瘋狂的開發市場并進行補貼,短時間制造了上億甚至十幾億的市場流水,然后通過“互聯網”進行包裝,讓自己由本質上的“汽車快消品批發商”變成了高大上的“汽配B2B互聯網企業”,這里面的參與者不乏京東這樣的巨頭,也有十數家投資規模數億以上的企業來參與。
一個硬幣不會只有一個面,太容易實現的愿意,往往門檻是很低的,這類“汽車快消品”市場本身供過于求,消費認知不夠,絕大部分的選擇權不是車主,而是大量的汽修店,這些B端的商戶會綜合利潤、品牌和服務等訴求來選擇進貨。
所以除了把價格降得低低的,配送及時快速外,其它的服務并不能帶來溢價。這就產生矛盾了,一個本來就基本只掙搬運費的行業,簡單打破傳統區域授權經銷的方式,用戶體驗確有提升,但帳卻算不通了:沒法掙錢,用戶的忠誠度也極低。
這類企業就是典型的倉儲+搬運工,離真正的所謂供應鏈服務尚有差距。
想象中的汽車后市場供應鏈企業,除了倉儲和物流,應該更多的切入B 端商戶的場景。
常見的方式是通過撮合,介入物流并讓其數字化,讓買賣雙方交易的成本下降,體驗提升,交易風險下降,留下交易數據,然后生成行為標簽,通過用戶畫像,配合其它社會公眾的信用標簽,形成一個基于B端的信用體系,能夠順理成章的對這些商戶施以金融服務。
供應鏈金融服務是很多B2B產業為數不多的盈利手段,不管是放貸、理財,讓大量的現金通過平臺,盡可能讓其停留得久一些,通過時間差和資金沉淀來獲取收益。
但這樣的收益一定是建立在有巨大規模之上的,沒有百億級資金的規模,和對上下游的強力掌控,還需要有很多的金融協同資源,要保證自己的資金池合規且有收益,難度還會提升一個檔次。
另一種方式是重資產直營,通過自有資金全程建立倉儲甚至物流體系,通過勞動密集型運作,類似于將線下的小散亂的批發商的規模進行簡單的迭加,形成一個有價差利潤,有品牌授權壁壘的,可以持續運作的大批發商。這類大的批發商大部分依舊僅限于汽車的快消品,如果要涉及到全車配件的自營批發,會有幾個大的障礙完全很難越過。
一是資金規模指數級增加,非標汽車配件(全車件)的需求是不定時的,這就要求在倉儲規劃方面,需要大量的庫存來面對有可能隨時出現的需求,如果沒有配件生產商的鋪貨或帳期支持,全國市場的庫存規模需求可能會是一個天文數字。
二是非標的全車件服務能力要求極高,傳統汽配市場之所以還能夠在互聯網沖擊下得以幸免于難,就在于碎片化的汽修市場,需要碎片化的配件供應服務,這種服務場景大概有以下幾點,一是技術咨詢必須本地化解決,直接找到相應車型的本地小配件商,解決起來是最方便的;二是二十幾年來,通過汽配市場的自由發展和競爭,形成了距離汽修廠最近的倉儲體系,屬于汽車配件的物流也初步形成規模,大城市汽配物流一般兩個小時便可以送到,這對于時效性要求極高的汽修業,時間真的就是金錢。
電商雖然從貨幣層面降低了價格,但在汽配流通行業,時間就是金錢絕不只是一句口號,它是實實在在可以量化的價值。
因此,物流效率高,價格敏感度就就會降低,電商標榜的價格優勢就會隨之失效,這大概是傳統汽配市場未能被互聯網深度影響的兩個主要原因吧。
還有一個值得提的是市場需求的非正義性,我們往往會很驕傲的說我經營的配件是原廠正品,其代價就是極其昂貴的價格,這有深刻的歷史原因。
三十多年前,國門打開,從最早的富士與貴州云雀的合資,到后來上汽與一汽和大眾合資,廣汽與本田,上汽與通用.......所有的合資品牌汽車,在中國汽車的黃金年代里面,制定了壟斷性的銷售制度(卻沒有被政府以違反反壟斷制度處罰),導致其它社會配件銷售體系沒有辦法銷售原廠的配件,即使有非正規渠道銷售的原廠配件,價格也經過層層盤剝,高得離譜,市場接受度極低。
主機廠對原廠配件的保護,助長了非原廠配件的野蠻生長。特別是覆蓋件,其中有一部分品質要求較高的非原廠件,與原廠件的差距越來越小。
主機廠對汽配銷售體系的自我保護,是一種典型的受害者心理,本來是想通過壟斷,保護自己的市場獲取暴利,還可以美其名曰:為了消費者的權益。但這一決定,恰恰助長了自由市場的野蠻生長和自我迭代,青未出于藍更勝于藍。
留給主機廠的課題,是如何通過優化供應渠道的效率,不僅讓4S店銷售原廠配件,也要讓所有社會化修理廠買到原廠配件,似乎矛盾重重,并不是那么容易。
既然互聯網對線下的全國配件經銷體系沖擊較小,這幾年傳統汽配市場是不是過得很好呢?其實也不是啦,進入門檻本身就不高,競爭會攤薄利潤,加上一部分市場確實被互聯網企業拿走了,況且不斷有汽配物流商“跑路”卷走的真金白銀。
因此,除了老牌汽配商通過時間累積起來的經驗、服務能力和商譽,也應該有相應的轉型升級,既是自我提升,也是應對市場的內在需求。
汽配市場是典型的實物買賣市場,信息流、現金流、物流、用戶流只是更多的存在于線下場景,從技術上或理論上說,將產業信息化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越來越多的原來的非互聯網人或者淺度互聯網使用人群,已經被教育成互聯網熟悉用戶,用時也就兩三年。
但實現并不是我相信想像那樣,傳統線下人、財、物流的成熟協作機制,生成了巨大的慣性,每一個線上化的努力,都意味著習慣動作的改變和學習成本,買賣雙方都得脫離已經習慣的舒適區,而且要變成群體性行為,這些對于意欲將汽配交易互聯網化的創業平臺來說,都意味著極大的成本。
汽車快消品我們就不說了,這是一個紅海的市場,也難以獲得穩定的用戶和利潤,不管互聯網和資本如何的補貼,機油濾芯和輪胎的生產商,掌握了大部分資源,線下的價格戰是他們可以控制的,不同類型的經銷商打打架,權當做PR ,打打更健康。
而全車件領域,目前來看,只要汽修市場的格局不變,最有服務效率的,依舊是傳統的汽配市場,而且傳統汽配市場的能力還在進化和迭代,他們也會具備互聯網的一些能力,競爭的壓力也可能產生一些商戶的聯盟,配件本身的質量多元化的需求,他們做得很好。
在質量、價格、服務效率要極度平衡的汽配市場,核心資源是人的非標服務,其次才是配件本身,管理好人的服務水平,才能夠持續的掙錢和發展,這個行業純粹靠燒錢,是沒有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