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出生在哪里不能選擇,但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如果不能有所了解卻是一種遺憾,因為我們若是想有所建樹,就需要扎根于那一片與我們有莫大緣分的土地,充分的汲取營養(yǎng),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謁王城就在我出生的村子北面,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存在,之所以叫做謁王城是因為東漢末年桓帝無后,群臣迎靈帝繼位大統(tǒng),在這個地方恭候靈帝,謁王城就這么叫起來了。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毛公書院,在我們村西南十華里,這個要從秦始皇焚書坑儒講起,當時對于儒家打擊力度是很大的,作為儒家傳承人毛萇是很恐懼的,最后做出了避難的決定,于是從儒家故土魯國一路向西北而去,最后途徑武垣縣境內,也就是現在的詩經村附近,覺得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地處偏僻,故此決定在這里定居,并在后來隨著政局變化開始重新講解詩經,并得到河間獻王劉德的重視,于是建立君子館讓其講學,影響深遠。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詩經村,我們村南二十華里,我們說濃厚的學術氛圍,必將會鑄就許多英雄豪杰,作為土生土長的馮國璋就是其中一位,他小時候家境貧寒,弟兄眾多,家里沒錢去供他讀書,于是他經常在毛公書院外偷聽,后來被老師發(fā)現,覺得這孩子不簡單,所以支持他上學讀書,終于成為叱咤風云的北洋三杰之一,還做過北洋政府的代總統(tǒng)。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村北三十公里就是鄚州古城遺址,依然屹立不倒的城樓飽經滄桑,默默的向世人訴說著往日的時光。這里也是燕云十六州最南邊的兩個州之一,還有一個是瀛洲,瀛洲在現在的河間市。這里也是宋遼古戰(zhàn)場,燕南趙北分界地。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歷史人文的瑰寶還有很多,不過很多已經被歲月湮滅,我們作為繼往開來的一代,還有很多事情等待我們去挖掘,去展現,姑且說到這里,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