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當下的力量》這本書中關于自我覺察有一套較為系統的方法與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 ? ? 1.對思維的覺察
? ? ? ? 觀察念頭的產生:作者強調要留意思維中念頭的生滅,像旁觀者一樣看著各種想法在腦海中浮現。比如當你在工作時,突然冒出“我不想做了”“這個任務好難”等想法,這時不要立刻被其帶走,而是要意識到這些只是思維產生的念頭,觀察它們是如何出現的,以及出現后自己的心理反應。
? ? ? ? ? 識別思維的模式: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思維模式,比如有的人遇到問題總是先往壞處想,有的人則容易陷入自我批判。要去發現自己的這些思維模式,例如當面臨挑戰時,你若總是想“我肯定做不好”,這就是一種消極的思維模式。通過不斷覺察,你能在這種思維出現時就有所意識,進而打破它。
? ? ? ? 區分思維與真相:思維常常會扭曲事實,把主觀的想法當成客觀的真相。書中提醒人們要學會分辨,比如你覺得同事對你態度不好,可能只是你自己的主觀解讀,而事實也許并非如此。要避免盲目相信思維給出的判斷,而是去探尋事情的真實情況。
? ? ? ? 2.對情緒的覺察
? ? ? ? 感受情緒的身體反應:情緒通常會在身體上有所體現,比如憤怒時可能會感到心跳加快、臉紅,焦慮時可能會胃部不適、手心出汗等。要關注身體的這些反應,當察覺到身體的變化時,就可以意識到情緒的產生,從而進一步去探究情緒背后的原因。
? ? ? ? 接納情緒的存在:自我覺察不是要消除情緒,而是接納它們。當負面情緒出現時,不要排斥或壓抑,要允許自己去感受它。比如感到悲傷時,不要告訴自己“我不應該悲傷”,而是要承認“我現在很悲傷”,讓情緒自然地流動,在接納中更清晰地覺察情緒。
? ? ? 追溯情緒的根源:在接納情緒的基礎上,去探尋情緒產生的根源。比如你對孩子發脾氣后,冷靜下來覺察,可能會發現是因為自己工作壓力大,把情緒轉移到了孩子身上。通過追溯根源,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避免情緒的無端發泄。
? ? ? ? 3.對行為的覺察
? ? ? ? 留意日常行為習慣: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習慣,比如說話的方式、動作、做事的節奏等。例如你發現自己在緊張時會不自覺地抖腿,或者與人交談時總是打斷對方,這些行為習慣反映了你的內心狀態和思維模式,通過覺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 ? ? 覺察行為的動機: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有動機,要去思考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做。比如你買了一件很貴的衣服,是真的因為需要,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通過覺察行為動機,能更清楚自己的需求和內心的欲望,避免盲目行為。
? ? ? ? 觀察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在與他人互動時,觀察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反應和影響。比如你說話比較直接,要留意對方是否會因此感到不舒服。通過這種觀察,能更好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提升人際關系?
? ? 4.對當下狀態的覺察
? ? ? ? 專注于當下的活動: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當下的活動中。比如吃飯時,專注于食物的味道、口感,以及咀嚼的過程;走路時,感受腳步與地面的接觸,身體的擺動。通過專注當下的活動,能讓你更好地覺察自己的狀態,不被過去的回憶和未來的擔憂所干擾。
? ? ? ? 感受當下的環境:關注周圍的環境,包括聲音、光線、氣味等。例如當你在公園散步時,聽到鳥兒的叫聲、聞到花朵的香味,感受陽光照在身上的溫暖,這些對環境的感受能幫助你更深入地覺察當下,讓自己與當下的世界建立更緊密的聯系。
? ? ? ? 覺察時間的感知:留意自己對時間的感受,是覺得時間過得很快還是很慢,是否總是在期待未來或者懷念過去。當你覺察到自己總是想著未來的某個事情,導致當下過得很焦慮時,就要提醒自己回到當下,珍惜當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