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可跳過:利用周末一個上午的時間讀完了這兩本同類型的書,個人認為其作為精力/效率管理類的暢銷書,大義近似,掌握精要便好,無需花費太多精力,遂輸出一篇個人的提煉以作分享。唯一可惜在于PPT技術尚且不夠,無法繪制思維導圖使過程更為簡潔。
廢話不說了。下面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個方式來拆解這兩本書。
是什么:前一本書,取書中的定義,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中的不需要的東西;舍=舍棄家里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而后者的整理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的收拾,整理。為什么:在當下這個物質泛濫網購成癮的社會,家里的雜物堆積如山,還總是舍不得丟這個丟那個,難道不是普通大眾的常態嗎?相應的影響就是,人們不光居住空間日漸縮小,精神上更是不停地處于鉗制和壓迫之中。而二本書都從收拾東西的角度切入,以幫助人們擺脫對物的執念,不受其制約及拖累,達到生活和精神上的輕松。
最主要的點在于怎么做,這個部分更重要的在于觀念上的轉變,而非具體的技巧。
先要扭轉或是正確認識一個觀念,即可惜不等于愛惜。跟老人家相處過的可能都體會過他們那輩人的勤儉節約,什么東西都不舍得扔掉,總認為還有相應的利用價值,最后不得不扔的時候總會絮叨一句:“這么好的xxx,就這么扔了多可惜哦。”長輩們平時總喜歡把愛惜和可惜混為一談,好像把所有的東西都留著就是愛惜一樣。顯然,這是不對的。
那么真正愛惜東西應該是怎樣的呢,《令》這本書里提到的觀點是讓我非常贊同的。它舉例說,假若一時沖動買了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這種情況其實很普遍,有可能我們喜歡的款式恰好賣完了,又不甘心就這么空手而歸一無所獲就會買一個同系列不同型號或者不同顏色的以彌補心里上的落差),穿出去幾次效果都不如意,接受了這個令人絕望的事實而不得不將其處理掉的事實的時候。我們應當心懷感激的對待這件衣服,在處理之前要對它默默說一句謝謝。因為這件衣服的使命已經完成了,它所要完成的任務可能僅僅是在購買的那一刻和之后的一段時間內,給你帶來喜悅;或者是提醒你,你確實不適合這個類型的衣服。真正愛惜一件事物,就要客觀認識它的價值和使命,并在其任務行使完之后,對其表達感謝。
二是要站在現在的時間點上看,我們平時不舍得扔東西時心里經常犯的一個嘀咕就是:可能以后會用到呢?舉個最典型的例子,你曾經買過的,那些你騙自己以后應該會看的,先留著吧的(參考)書,最后你看了嗎?故而不要談以后會不會用到,在你整理的時候,如果你覺得現在根本沒用,那就請扔掉。
最后一點則是很呼應《令》的文題的,即遵循是否令自己心動的原則,我們整理房間不會是每天都進行的活動,故而面對大量物件的時候必然會出現難以抉擇的情況,這個有回憶,那個買來時候很貴等等理由。萬一種種因素妨礙了你站在當下的時點決定這件物品的去留,那就請把它拿在手上感受是否還有心動的,真切的想要留下它的感覺。
這個方法其實用來區分饞和餓,進而避免暴食,也非常適用。你要非常誠懇的對待自己的內心,然后問自己,這樣做是不是真的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
相輔相成的,這個觀點可以應用于“斷”之中,在購買時就問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件物品,進而隔斷那些不必要的物件進入自己的生活。
整體感悟: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生活只有過的簡潔,才能夠保持敏感,進而細細去品味其中的樂趣。無論是物品的堆疊還是食品的填塞,都會麻痹我們的感官,堵塞我們的內心,使我們淪為受鉗制的囚鳥。
希望如上的分享能夠幫助你做到斷舍離,也讓自己對生活,重新怦然心動起來。
Thanks for your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