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做一個有關“素食日”的課題,因為方案制定由我負責,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對素食有了一些較為系統的認識,所以寫這篇文章,想與大家分享一下素食與健康。
在未接觸“素食日”之前,我自己似乎從來未關注過素食與肉食的話題。一直很理直氣壯的認為我們吃素是理所當然,吃肉也是理所當然,甚至吃這世間一切能被烹飪成美食的東西都是理所當然。
然而“素食主義者”并不是這樣想,他們懷抱著一種慈悲之心,對人生的飲食有所反思。他們會思索,是否素食更應該適合人類?或者說人類本就應該屬于素食的物種?
古時有“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之說。但事實上,中國其實不是一個食肉大國。而是受了歐美思想的影響,所以認為吃肉食營養來得快。所以一直誤導人們肉食所含營養比素食要豐富。
了解素食的營養,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食。我們通常認為素食就是一種不食肉、家禽、海鮮等動物產品的飲食方式。當然這種說法也對。但從嚴格意義上講,素食指的是禁用動物性原料及禁用“五辛”和“五葷”的寺院菜、道觀菜。五葷 也叫“五辛”,指五種有辛味之蔬菜(蔥、大蒜、蕎頭、韭菜、洋蔥)。但是對于現代的人們來說凡是從土地中和水中生長出來的植物,可供人們直接使用或加工使用的食品,我們都可以統稱為素食。比如說蔬菜,果品,豆制品和五谷雜糧等材料制作的素菜等食物。
著名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分析了各種膳食結構與身體健康的關系,鼓勵選擇植物性食物。正確吃素有利于保持健康。所以現代社會中,素食者越來越多,素食人群也趨年輕化。素食主義不再是一種宗教和教條,素食者也沒有道德優越感,選擇素食只是選擇了一種有益于自身健康、尊重其他生命、愛護環境、合乎自然規律的飲食習慣,素食已經逐漸成為符合時代潮流的生活方式。
國外育兒專家也提倡應讓寶寶多吃素食。他們甚至認為“給孩子吃素,你就給了他一個健康的好開始”。特別是多病寶寶應該多吃蔬果。國外病理學家認為,一切疾病多數是從體液的酸中毒開始。因為多病的寶寶,往往都呈酸性體質。所以多病的寶寶應該多吃一些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谷物等非常有必要。?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吃素會導致營養失衡,其實這種擔心也是多余的。人體生長發育最需要補充的是蛋白質和鐵質。蛋白質和鐵質我們可以從肉類食品中獲得,但同樣也可以從素食中獲得。比如:蛋白質可以通過食用奶酪、酸奶、煮熟的雞蛋、無添加劑的花生醬來獲得;而鐵元素的攝入則可以在牛奶、綠色蔬菜和各種豆類中獲得。很多素食品的蛋白質含量其實比肉類更高。比如:各種堅果、瓜籽中的蛋白質達30%,豆類中的蛋白質含量更高,接近40%,是肉類的兩倍。豆皮的蛋白質更高達50%,而且大豆蛋白是完全蛋白,更易為人體所吸收。
肉類不僅蛋白質不如豆類多,而且也是最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豌豆、小麥、燕麥所含的鐵是牛肉的兩倍,幾乎每樣植物中的鐵質都比肉類高。肉類的鈣質也不如素食多:每百克食物中所含的鈣質,雞肉為5(毫克),牛肉為8(毫克),豬肉為12(毫克),魚為30(毫克),豌豆為71(毫克),香菇為125(毫克),木耳為207(毫克),紫菜為850(毫克)……中國人普遍缺鈣,就是因為愛吃肉而使鈣磷比例失調,體質酸化令鈣大量析出而導致。肉類最擅長的脂肪,也總被素食超過,如核桃含油高達66.9%,花生達48.7%……脂肪酸共有13種,動物性油脂中含6種,植物性油脂卻包含全部!
動物性脂肪為飽和脂肪,膽固醇含量高,易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心臟病,并且利于癌細胞繁殖。而植物性脂肪為非飽和脂肪,能促進膽汁酸排泄,降低膽固醇,避免心臟病和各種心血管病。
我們再看人的生理結構是怎樣的?他適合吃肉嗎?
人類動物大概分為食肉類動物,食草葉類動物,和食果類動物。有研究者分別從以食肉類動物、食草葉類動物和食果類動物與人類做了一個對比,從人的生理結構、身體機能和消化系統來看人類是更適合吃肉還是更適合吃素。
研究表明,所有的食肉類動物,包括獅子、狗、狼、貓等他們都有著非常“簡短”的消化系統,食肉類動物的小腸長度大約相當于身體(指軀干,不計頭部和四肢)長度的3倍。所以它比較利于腐爛的肉食及其產生的毒素迅速排出體外,但食草葉類動物小腸的長度大約為身體的10倍,而食果類動物小腸的長度約為身體長度的12倍,我們知道肉類食物腐爛極快,如果在體內儲存過久,其腐爛后生成的毒物就會侵入血流,對身體會造成嚴重的損害。美國科學家做了一個這樣的實驗:每天在兔子的飼料里加半磅的動物性脂肪,兩個月之后,兔子的血管就結滿了脂肪硬塊,呈現出動脈硬化的嚴重病情。
另外食肉類動物的胃中含有較高濃度的鹽酸,用以消化肉食中的纖維組織和骨骼,但是食素類動物的唾液是堿性的,這點和肉食類動物大不相同。
還有一點更明顯的區別就是食肉類動物和食素類動物牙齒的不同,我們都知道食肉類動物有尖利的爪子還有尖銳的門齒和犬齒;而食素類動物只有24顆平坦的臼齒。它們的唾液中也像人類唾液一樣含有唾液淀粉酶,用于初步消化口腔內的食物。
而人類的生理特征于食果類動物幾乎完全相同,與食草葉類動物十分相似,于食肉類動物則相差甚遠,我們從以上所說的消化系統、牙齒構造、以及身體機能等都可以看出來。
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于娟曾因患乳腺癌在1911年4月離開人世,她在自己的所寫的《此生未完成》這本書中有一章寫到“為啥偏偏是我得癌癥”。她的反思不僅引起了我們大家的關注,更值得讓我們大家反思。文中她講到自己的飲食習慣問題,總結為三點一:她說自己喜歡“瞎吃八吃”、二:喜歡“暴飲暴食”、三:“嗜葷如命”。她講自己是一個從來不會在餐桌上拒絕嘗鮮的人,吃過很多不該吃的東西,比如:孔雀、海鷗、鯨魚、河豚、梅花鹿、羚羊、熊、麋鹿、野豬等。得了病之后才深刻反省那些東西都不該吃。得病之前,她總認為如果一餐之中沒有肉食,她整頓飯都索然無味,吃了跟沒吃一樣。還有她喜歡吃海鮮,但生為北方人,和南方生在海邊的人相比,或許她的體質就不適合吃太多海鮮,得了病之后她才相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長期吃一些本不該她吃的東西,身體慢慢得到了變化,這種變化并不是往好的方面,而是朝著壞的方面。還有一點她也深刻的意識到病前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最終也讓她嘗到了貪吃的惡果。
那么接下來我們看一下吃素的好處有哪些?
一、吃素能美容養顏,讓 你的皮膚容光煥發。
蔬果內豐富的礦物質、抗氧化劑和纖維質,有助于排毒和提升皮膚光滑透亮;以蔬菜為基礎的飲食也可以解決常見的皮膚問題,比如濕疹和粉刺。
二、 降低酸性體質。
加工食品和動物制品(如牛奶和起司)都會導致酸性體質,身體過度酸化會引發惡心、疲勞、頭痛和昏眩等癥狀,蔬食則多為堿性,能夠幫助中和酸性,水果、蔬菜、豆類和發芽谷物也可以幫助提高能量。
三、 你會開始消耗正確的蛋白質。
人們對吃素的迷思在于吃素無法獲得蛋白質,然而葷食者的蛋白質消耗程度是素食者的1.5倍,過量的蛋白質則會被存儲為脂肪,并可能導致體重增加、糖尿病、心臟疾病和癌癥等更嚴重的問題。相反地,從植物獲得的蛋白質可以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
四、能益壽延年。
根據營養學家研究證明,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更能長命。巴基斯坦北部的渾匝人和墨西哥中部的印第安人,都是原始的素食主義民族,平均壽命極高。令人稱羨。佛教的僧、基督教復臨安息日會教友,也因素食而享高壽。
五、可減輕體重。
素食者比較肉食者,一般來說的體重較輕,這是因為所揖取動物脂肪較少,可有效地減少不必要的贅肉之故。體輕則減負也。
六、能降低膽固醇含量。
素食者血液中所含的膽固醇永遠比肉食者要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如果太多,則往往會造成血管阻塞,成為高血壓,心臟病等病癥的主因。
七、減少患癌癥機會。
某些研究指出,肉食與結腸癌有相當密切的關系。實踐證明:素食者與肉食者相比較,前者患癌癥的機率要少的很多。
八、減少寄生蟲對人體的侵害。
條蟲及其他好幾種寄生蟲,都是經由受感染的肉類而輾轉寄生到人體上的。素食者吃的大部份是植物食品,其寄生蟲比肉類食物要少的很多。
九、減少對腎臟的負擔。
各種高等動物和人體內的廢物,經由血液帶至腎臟。肉食者所食用的肉類中,一旦含有動物血液而帶入腎臟時,就會加重對腎臟的負擔。素食者避開了肉食,由此而減輕了對腎臟的負擔。
十、易于儲藏。
植物性蛋白質通常比動物性的蛋白質更易于儲存。由于儲存期的差距,可減少霉腐食物入侵人體,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十一、價格低廉,可降低生活成本。
植物性蛋白質比肉類便宜,這樣可以降低人的生活成本。
十二、合乎生態原理。
生產一磅牛肉所需的土地,可生產十磅的植物性蛋白質。許多生態學家預言,人口爆炸將迫使全世界不得不吃素。大量動物的捕殺,使大自然生態失去平衡,提倡素食完全合乎生態平衡原理。
十三、飲食富于變化。素食的家庭主婦往往發現,利用植物性蛋白質,比利用一般肉類更能燒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而制作方法也富于變化,更能引起良好的食欲。
對于喜愛吃肉的人們,科學家建議,最起碼每天攝取一些蔬果,對健康、對智商都有巨大影響。因為大多數蔬菜水果中都不僅僅含有多種維生素,還含有很多堿性物質。這些堿性物質對改善大腦功能有一定作用。豆腐、豌豆、油菜、芹菜、蓮藕、牛奶、白菜、卷心菜、蘿卜、土豆、葡萄等屬堿性食物。
如果你是為了健康而選擇素食,那么專家認為可以適度地、有“彈性”地食用動物性食物。具體的做法是:在大量食用植物性食物的基礎上,根據個人情況適度食用動物性食物,一般一周一次,最多不超過三次。同時,動物性食物主要以魚類為主,盡量避免肉類。魚類富含蛋白質及不飽和脂肪酸,因而更有益健康。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的烹飪方式,同時注意食物品種的多樣化,以實現營養均衡。
作者簡介:江筱筱
一個多愁善感的八零后姑娘,真誠善良,情感豐富,溫暖如月,恬靜如水,喜繪畫,癡文字,略懂醫學和教育。
12年開始混跡與榕樹下文學網站,在田園文學社做編輯,14年轉戰江山文學網站,在邊鋒社團任編輯。代表作中篇小說《婚禮》,散文《光陰里的修行》均被刊登云南墨江《回歸》雜志。
這一生鐘愛文字、圖書、繪畫、寫作。向往山水間、花草中、田園里的生活,愛生活的小女子,愿執筆帶你走進小時光。
【齊帆齊自媒體寫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