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時愿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瓊瑤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每一步都是死亡,是每個人都不可逃脫的宿命。面對生死這樣的大課題,敏感多情的瓊瑤在讀到一篇名為《預約自己的美好告別》的文章后,有感而發,于3月12日在個人臉書發布了一封《寫給兒子和兒媳的一封公開信》,。
瓊瑤說,我已經79歲,明年就80歲了!這漫長的人生,我沒有因為戰亂、貧窮、意外、天災人禍、病痛……種種原因而先走一步。活到這個年紀,已經是上蒼給我的恩寵。所以,從此以后,我會笑看死亡。
有人說,這很“瓊瑤”。是的,忽然讀了一篇文章很感慨,就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不需要任何的“急救措施”,只希望自己“安樂死”。無論是愛情還是生死,瓊瑤都始終追求“唯美”、追求“浪漫”、追求“尊嚴”。
看著瓊瑤言情劇長大我們,看到過無數她筆下人物的死亡。
在《梅花烙》里,白吟霜殉情自殺,僥幸不死的皓禎抱著她的尸體遠去:“她不是死了,而是不如歸去。我這就帶她到大草原去,說不定……她就會活過來,化為一只白狐,飄然遠去……在我記憶深處,好像……好像幾千年前,我也是一只白狐,我們曾經在遙遠的天邊,并肩走過……說不定,我也會化為白狐,追隨她而去……”
在《紫貝殼》里,受不了種種打擊的許佩青選擇了一望無際的大海,來接受“公平的審判”,夢軒“好像看到珮青了,站在海天遙接的地方,紫衣紫裳,飄飄若仙。亭亭玉立的浮在那兒,像一朵紫色的云彩……然后,慢慢的,那抹紫色幻散了,消失了,飄然無形。”
在《新月格格》里,努達海救了自己的兒子,卻救不了自己的性命,深愛他的新月拔出了一直隨身攜帶的匕首,重重對心口刺了下去。“她的血和著他的血,染紅了他那件白色的甲胄。上天沒有讓她痛苦太久,她很快的,就追隨他而去了。
……
在瓊瑤的筆下,死了的人仿佛并沒有遠去,他們像《梁祝》中梁山伯和祝英臺一樣,化作了白狐、化作了紫貝殼、化作了蝴蝶,生前相愛、死后相守。
這樣的故事很浪漫,但卻并不完全真實。現實是,就算翁美玲選擇了為愛自殺,湯鎮業還是經歷了三次婚姻,生下了一堆孩子,哪怕他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回她的生命。但人身處社會,是不可能完全無牽無掛、沒有任何責任的。就像翁美玲選擇了自殺,而最愛她的母親,卻不得不帶著痛苦和思念活了一輩子,直到今年1月17日,92歲的張明儀病逝,選擇與翁美玲合葬于劍橋公募
失去了最愛的人,身邊還有愛自己的父母,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的朋友。若干年后,那個最愛的人,最終成為“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
恰恰因為這樣感人的愛情并不容易取得,或者就算得到了也不一定真的成為從此過上“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們才會更加深刻地被瓊瑤式的愛情感動吧。
實際上,瓊瑤本人經歷的生死劫難、愛恨情仇,比她筆下的人物豐滿的多、真實的多、也堅強的多。
在瓊瑤自傳《我的故事》里,瓊瑤的出生,就是差點帶著死亡的。還沒有做好準備的母親袁行恕,一怒之下就去醫院要求墮胎,直到醫生告訴袁行恕她懷的是雙胞胎,所有的“母性”才在那一剎那間醒覺。如果沒有那一次美麗的“雙胞胎”,也許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這么多言情劇了。
長大一點,瓊瑤又歷經戰亂。經歷了戰爭的絕望和兩個兒子的失散,崩潰的母親袁行恕和父親陳致平選擇了一家三口集體“投河”。瓊瑤說:那時候,我只有六歲,根本還不了解“死”的真正意義,我既然跟定了爸爸媽媽,爸爸媽媽要“死”,我焉有不死的道理。可是,當瓊瑤被河水淹到她的脖頸的時候,恐懼、驚嚇和悲痛集體襲來,一種本能的求生的欲望驚醒了瓊瑤的父母,母親流淚說:“不能死!我們死了,鳳凰怎么辦?”就這樣,一家三口又活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次沒有死成,他們怎么會想到,不久后還能和兩個弟弟相聚呢?
19歲,由于母親堅決反對瓊瑤和40多歲的老師在一起,瓊瑤選擇了許許多多安眠藥、鎮定劑,和其他各種能搜集到的有毒藥片,一起吞了下去。所幸,上蒼不忍心我們失去一位偉大的言情作家,瓊瑤被救活了。
25歲,瓊瑤見到了那個影響他一生的男人,平鑫濤。可是,彼時的他兩,都早已結婚生子。后來,瓊瑤選擇了離婚,成為平鑫濤背后的女人,受盡了世人的冷眼和唾罵。受不了的瓊瑤終于在有一天喊出:“你難道不明白,你根本沒有資格來愛我嗎?”為了證明愛,平鑫濤賭氣叫瓊瑤下車,就猛踩油門,把車開向了懸崖。受驚的瓊瑤想也沒想,就合身一撲,整個人撲到了引擎蓋上,嚇得平鑫濤猛踩煞車,車子及時停在了懸崖盡頭。再一次,瓊瑤被死神攔在了門外,同時,她也真正得到了她所夢寐以求的“瓊瑤式”的愛情。
相比于生,事實上,有時候,死反而是容易的。死了,仿佛一切都解脫了、幻滅了。可是,生,卻有責任、有煩惱、有未知、有迷茫。
所幸,每一次,在死亡面前,瓊瑤最終都選擇了“生”。
未知生,焉知死。如果沒有經歷過那么多生生死死,也許瓊瑤也不會寫出那么多“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也許我們就少了那么多津津樂道的“瓊瑤女郎”,也許我們就不會明白,有時候,活著是一件多么幸運而美妙的事情!
這一次,瓊瑤再一次提到了“死”。她這樣寫道:“生時愿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時愿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我寫這封信,是抱著正面思考來寫的。我會努力的保護自己,好好活著,像火花般燃燒,盡管火花會隨著年邁越來越微小,我依舊會燃燒到熄滅時為止。至于死時愿如雪花的愿望,恐怕需要你們的幫助才能實現,雪花從天空落地,是很短暫的,不會飄上好幾年!讓我達到我的愿望吧!
同樣是“死”,之前是逃避,是怯懦,是絕望,但這次的“死”,卻是瓊瑤面對人生的一種坦然、一種瀟灑、一種哲思,而不再是為了學業為了愛情為了命運向死神低頭。
生如火花,燃燒至極致。死如雪花,塵歸于大地。那么,就讓活著的我們,一起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
,策馬奔騰,共享人世繁華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