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幾位家長朋友外出搞活動,路上聊到孩子,然后我就聽到一些牢騷,比如“我們家的就是做事磨蹭”,“他在家就是懶”,“沒辦法,生來就內向”……
到一個休息的地兒,大家都坐下了,我趁此說幾點我的看法。
(1)
你有的才能給,沒有的你給不了
我跟其中一家長說,“請把你手機給我一下”,她二話不說就拿給我了。
又說:“請遞一張紙給我一下”,她從包里翻出了紙巾,抽了兩張給我。
我接著說:“請拿一個蘋果給我一下”,她有點懵,因為她手上根本就沒有蘋果。
然后我說道:“你能把手機給我,是因為你有手機,你能拿紙給我,是因為你有紙巾,而你拿不了蘋果給我,因為你沒有蘋果。”
“就在十幾分鐘前,我聽到你給了你孩子兩個東西,是兩個標簽——‘拖拉’和‘懶惰’,同樣,你之所以能給孩子,是因為在你身上也有”。
說到“放下”,可能你有知道“不曾擁有,談何放下!”,同樣,對于“給予”,若不擁有,怎能給予!
很多家長會說孩子“拖拉”、“懶惰”、“不主動”等,如果你說他自己也是那樣的人,他肯定不承認。確實,你不一定做出了那樣的行為,但是,你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你的心里其實裝著很多關于“拖拉”、“磨蹭”、“不聽話”、“不懂事”等負向認知或關注模式。
(2)
你心中有什么,更容易看到什么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類似體驗:
新買的一件衣服,便容易在街上發現穿同款衣服的人,
換工作,新入一行后,才發現原來干這行的人太多了,競爭好大(原來沒有發現)
有車的朋友,買車之后,才發現同款車型的車好多;
話說女性在懷孕之后,發現孕婦到處都是;
……
其實,我們每天遇到的信息非常多,非常多。如果所有的信息都收進大腦,大腦根本支撐不了這么強的負荷。所以,我們大腦進化出“信息過濾”的功能,怎么過濾?就是自動過濾掉你沒有的,你不關心的,和你認為不重要的信息,而你注意到的、有印象的信息都是你已經具有的,或者你認為重要的。
要不做個測試?
今天上班路上,馬路上一共路過多少棵樹?
買菜途中,走過了幾個商鋪?
從你身邊開過去多少種不同顏色的車?
每個同事,昨天都穿了什么樣的衣服?
今天你一共走了多少級樓梯?
……
是不是很難說出一二?因為你對這些事情壓根兒不關心。
同樣,一個孩子的一個行為(應該說任何一個行為),包含著很多很多信息。就拿做作業這件事,包含作業的數量、時長、效率、質量、姿勢、心情、動機……你都有注意到嗎?估計沒有,很多家長只盯著孩子有沒有做完,或者做了多長時間。
跟孩子一起出去玩,你可能忽略了孩子的活躍、探險、助人、體能好等特點,卻看見了他身上的“拖拉”、“多事兒”、“不守規矩”……
這跟誰有關系?跟你的認知模式有關系。
如果你內心有不安全感,那你很容易對不好、不足、危險、威脅反應敏感,如果你內心有不自信,看到的都是不行、不可以、不能夠……焦點在哪,結果就在哪!
所有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折射。
以后遇到讓你不舒服,不開心,生氣煩躁的事,三個字:向內看。因為一切都是你自己吸引而來的,或者是你自己選擇而來的(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
最后,推薦一首詩,一首讓我很感動也很有感觸的詩……
一個是實際發生的【事實】——相對客觀,
一個是因事實而產生的【意見】(或評判/標簽)——相對主觀,
這是,兩碼事。
/ END /?
文 |?一點??|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