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的年紀,主動也好被動也罷,就這么有心理準備的下崗了。
沒有說走就走的旅行,在認真的做了攻略和預算后出發(fā)了。開始了下崗后的游蕩生活。足足在祖國大好河山中游蕩兩個多月后,又開始頻繁游走家與另外一個城市之間。
本來在朋友圈就不活躍的我,自從下崗生涯開始后就隱匿在角落。即便如此,還是不乏有關(guān)心的朋友會時常問問我的近況,在他們看來我好像不是在四處游歷,而是游離在太虛之間、塵世之顛,神秘莫測。當聽到他們的想法時,我忍不住笑了。朋友們是可愛的,她們的關(guān)心是暖的,怪我活的太自我,忽略了周圍的那些可愛的人兒。
為了打消她們的疑慮,我總結(jié)了一下這幾個月的生活:旅行,讀書,學習,寫字;感受,放空,思考,生活。
當朋友知道我的生活狀態(tài)后,無不歆羨。我可以理解她們的羨慕從何而來。都市中同齡人大都被各種圍繞在生活周圍的事情所拉扯,工作升職、賺錢、結(jié)婚生子、被未名的壓力所追趕甚至是鞭笞,沒有喘息的機會,沒有與自己對話的時間,沒有放下的勇氣。有朋友為我的生活做了一個總結(jié):把生活過的像詩一樣。這無疑是一種褒獎和她們內(nèi)心的向往,我想的話。
獨處久了,與自己對話多了,思維會變得敏感,亦可說是胡思亂想一番,所以當聽到不止一個朋友用這句話來總結(jié)我的生活時我都不敢承認,先不論我的生活真實的模樣是如何,把生活過的像詩一樣到底是什么樣?于現(xiàn)代,在普眾思維里再結(jié)合我的生活加上她們的想象,這樣的生活真的不是精神烏托邦嗎?
(一)
首先來分解一下這句話,把生活過成像詩一樣,那么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詩?什么是詩一樣的生活?現(xiàn)代社會怎樣才能過成像詩一樣的生活?
生活從剝離母體開始的那一刻就開始了。只是那個時候,一個嬰孩是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面對這個世界,需要父母的呵護,社會的教化,愛的感知。我們真正意義上的生活的開始—獨自生存或者說心智成熟到可以開始思考和面對社會與自己的時候。
梁漱溟先生說生活和生命是相同的概念,生命是活的相續(xù),生即活,活亦生,于是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生活和生命是相同的意義。相信這個觀點很多人是無法認同的,把生命和生活歸為一個概念豈不是把生活這么有靈性和哲學的一門藝術(shù)和一個生物遺傳概念相提并論?至少我想那些希冀把生活過的像詩一般的朋友定是否認這個觀點的。
“生命”是一個被動的行為,因為沒有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出身,就現(xiàn)代科技來說至少自己無法主宰自己的。每個人從基因生物的層面來說都是獨特的,世界沒有人會和你完全一樣,就連創(chuàng)造你的父母也一樣。而為何落臨人世,從被動的擁有一個獨特的生命歷程過度到主動的生活后反而變成蕓蕓眾生平凡的個體了?究其根本,前者是被動的無需努力的,后者是主動的,需要用智慧在人間博弈。
因此,又會有個新的詞需要拿出來辯證一下——生存。有句廣為流傳的話,大概意思是生存容易,生活卻很難。那么何謂生存?我理解的是吃飽穿暖,有容身之處。這似乎是一個基準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個基準線已經(jīng)不知不覺的移動到了一個人們看不見的高處:吃要吃好吃的有營養(yǎng)的同時還健康的,穿好看的而且時尚的,容身得有自己的房子。達到這個無形的基準線以上似乎已經(jīng)成為大部分人如今“生活”的理想。乍一看,好似如此,深一想,是否缺了些什么?
靈魂,缺少的是靈魂。
生存=衣+食+住+行
生活=好的(衣+食+住+行)+靈魂=
理想生活(人生)=生活*靈魂
所以,是否可以這么理解一下生命、生存還有生活的關(guān)系。人們從被動無知的擁有了生命后成為社會性的高等動物,繼而又了與社會相容的生命訴求,此時每個人的需求基本相同,即生存。生存逐漸可以滿足的時候需要的是生活。而生活又是一件與靈魂智慧有關(guān)的事情。
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有本書叫生活的藝術(shù),主要介紹的是中國人在幾千年文化中積淀下來的生活的方式。近期正在研讀這本書,尚在開始的階段,但我想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大概是從這個顯示了智慧的書名開始。生活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是藝術(shù),是哲學,是智慧,是心性,當然也有社會性的傳承為基礎(chǔ),這所有都建立在一個完整的人格和獨立的靈魂之上。
在二十一世紀的信息社會,“發(fā)聲”不再是一件難事,“接收新的聲音”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快速的生活節(jié)奏,快速的文化,連感情都可以是速配派對促成的事情,靈魂缺乏的快速補給顯然也是符合社會時效性了。各種新媒體的運營——雞湯熬制中心出品,一種看似“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的雞湯文字更成為了很多年輕人的精神食糧,試問滿是雞精的雞湯可以豐翼一個靈魂嗎?靈魂,從來不是在別人的世界里找共鳴。生存的路徑或許相似,但靈魂一定是屬于你最特別的存在。
每個平凡的人都在用只有一次生命的機會在生存,企圖參透人生的奧秘,每個人都好像有點自己的領(lǐng)悟卻又好像不得法。但總歸是有個關(guān)于理想的雛形,我想大家口中所說的把生活過的詩像的生活就是理想的一種吧。那么由此可以這么解釋第一個問題什么是把生活過的像詩一樣的生活:有好的生存條件(至少是還算不愁的生存環(huán)境),一個特別的靈魂。
(二)
現(xiàn)在要來看看第二個問題,什么是把生活過的像詩一樣的“詩”?
關(guān)于把生活過的像詩一樣這句話的出處我特意去找了一下出處,嗯,沒有找到確切的出處,倒是找到了幾本本書。有一本叫把日子過成詩(一個離經(jīng)叛道的女子寫的關(guān)于隱居山野的自我獨白),有一本叫把生活過成詩(一個說要做一個明媚淡雅的女詩人寫的一本大概是玩弄文字的高濃度雞精水吧),還有幾本類似的書,中心思想大都是把日子過的精致了,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大抵這是現(xiàn)在人們心中詩的高度吧。
把生活過成想要的樣子是每個人所想,可是為什么獨拿詩來借喻呢?為什么不是把生活過成歌,過成一杯水,過成一株草?
詩的起源原本是為了記錄史實,古時一種說唱藝術(shù)的變現(xiàn)形式,而后行成一種文字規(guī)律后演變成了一種文學體裁,最早出現(xiàn)的是荷馬史詩,那個時候的荷馬同志還是類似于我們后現(xiàn)代的游歷說書人,因為說的好漸漸的有了名氣,也有了粉絲才得以記錄下來,他大概是史上第一位詩人吧。我國現(xiàn)存可追溯的最早的可以稱為詩的就是詩經(jīng)了。中國詩詞的發(fā)展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最盛的就是唐詩宋詞。生活在我們這一代的孩子也一直都被這么教育著,每個人都可以隨口背誦幾首古人的詩詞。一方面,詩在我這一代人看來代表了一個時代,即唐宋。另一方面,代表了一種看不懂觸不到的境界,優(yōu)美卻不像散文小說那樣通俗;各種隱喻、借喻、比擬更讓人折服于古人的智慧。再回到現(xiàn)代,寫文字的人很多,寫詩的卻很少。我想把一種理想生活和詩放在一起相提并論,也是因為詩這種文學表現(xiàn)形式的特別吧,至少沒見過有人說把理想生活過成散文的吧。另外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浪漫,就拿情書和情詩來比較,一般說寫情書那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表白方式了,但如果說變成了寫情詩,那寫的人的逼格一下就提高了,想表達的感情也瞬間掛上了浪漫的光環(huán)。另外詩也是優(yōu)美的,因為詩是一種有嚴格書寫規(guī)律的體裁,讀起來也會有種獨特的美感。還因為詩的晦澀難懂造就了詩有種孤清曲寡之意。總之,詩的境界是一種難懂、難到達的地方。
于此,我似乎明白為什么大家把理想的生活比作詩,有什么比優(yōu)美,獨特,自我而清雅的詩一般的文字更能形容理想的生活呢。
(三)
說把生活過的像詩一樣,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陶潛。
其實這樣的聯(lián)想本身就是矛盾的,因為陶潛本來就是詩人啊!還是那個開創(chuàng)了田園派詩的詩人。他并不是把生活過成了詩,而是用詩記錄了他歸隱的生活。
我想大家口中所說的詩一般的生活多少也會受到陶淵明的影響吧,畢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意境是誰都無法抗拒的。所以從他之后再如此用詩來比喻生活的都有跟隨陶潛之嫌,這樣的境界也似乎都無法與他企及。
陶潛是先有了生活才有詩,我們是先有詩一般的理想再有生活。這就是差距。
(四)
再來說說我。
我的生活不富足,吃土吃沙。
我的靈魂不有趣,痞閑一枚。
如此這般,我除了占盡了如詩般生活的清苦,大概也沒什么了。
我的境界是遠遠達不到把生活過的像詩一樣。如果把日子過的像詩一樣就是餓不死,能夠看山看水,用肉體和自己的靈魂對話,我想那我是做到了。
但顯然,這樣的生活過的一點都不詩意,也不是大家所希冀的把生活過成詩。
如果要讓我來形容自己這段時間的生活,我想我會說我把生活過的像一滴水,平淡、平凡、一個獨立的水分子,終歸要回到大海。
至于把現(xiàn)代能否把生活過的像詩一樣,不得而知。因為原本就是一個主觀的看法,他人覺得你是,那么你就是。自己覺得是,那亦是。
只是,我無法用這樣的想法來認可自己,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