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戒網癮為什么很難?
因為有了互聯網,我們的社會進入了網絡時代和信息時代;因為有了網絡游戲,我們的青少年一代被卷進了瘋狂的虛擬世界;因為有許多孩子癡迷于網絡游戲而心身受損,我們的父母對網癮驚惶失措、深惡痛絕。
網癮,確實是一個社會問題。而網癮的源頭“網絡游戲”,是令幾家歡樂幾家愁的魔鬼一樣的東西。
網絡游戲給孩子們帶來愉快的同時,也帶來了損害。孩子們那不能自拔的網癮,給父母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憂愁和痛苦。
歡樂的,是游戲開發商。據分析預測,網絡游戲在今后10年仍是最熱門的行業。這些游戲是巨大的時間消耗,會導致人們濫用而無法控制。因此,這里面蘊涵著巨大的商業潛力。對游戲成癮者,無疑是被陷進去給商家投資的受騙者。我們知道,制造毒品和販毒的人,為何甘冒生命風險經營毒品而自己不吸毒?因為“毒癮”是他們的巨大財富,只要有人愿上鉤,將成為他們永遠的投資者。
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文明的進步,但它同時隱藏著破壞性。難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然伴隨有某種犧牲為代價?如果網絡游戲是互聯網上最大的行業,那么,易成癮的青少年卻是這一行業的消費大軍。而青春耗損的代價,也未免太慘重了!因此,戒網癮成為必然。
網癮背后的巨大商業潛力與動機,是戒除網癮的難題之一。
戒網癮的難題之二,應該是人的依戀障礙。依戀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一個人的內心和行為,不能與一個應該分離的客體(人或事物)分離,就叫依戀障礙。網癮,實質上就是孩子們對游戲的過度依賴,也是一種依戀障礙。
陷入網癮的孩子,就像深陷在戀愛中的人,被戀愛這張網牢牢“網”住了;就像哺乳中的嬰兒,被母親的乳房深深吸引住了。
鑒于追求快感是人的本能,那么凡是能帶來快樂刺激的東西或對象,都能讓人對它(他)產生依戀。所以,人人都有成癮性。而癮的形成,是通過刺激—愉快—愉快強化—成癮。我們常見的酒依賴、煙依賴、賭成癮等,都是因為它們對人大腦和心理愉快刺激的重復和強化的結果。
人之所以對網絡游戲成癮,也正是因為游戲里有太多的刺激成分,它們足以起到仿真功效,替代現實欣快滿足。青少年,恰好處在追求新鮮、刺激,而控制力又弱的年齡階段,網絡游戲很容易成為他們過癮的魔力對象,虛擬世界幾乎成為了他們精神賴以寄托的王國。因此,網癮跟其他成癮一樣,孩子們對游戲有一種深度的心理依戀,也即是心理成癮了。
心理成癮很典型的特征是被強迫性。這是一種明知道不應該,但就是控制不住的思維與行為。就好像人被什么東西給揪住了,雖然知道應該擺脫也很想擺脫,但就是沒辦法擺脫。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奈!很多時候,想戒網癮而戒不了的孩子,非常自責。許多父母也非常譴責網癮孩子的缺乏毅力,說得好做得差。其實,這主要是被強迫性在作祟。
心理成癮,為何有這種被強迫性呢?
那是因為人對成癮物的深度依戀心理。深度依戀,前面說了就像嬰兒依戀母親的乳汁一樣,是一種共生期的心理狀態。嬰兒若與母親(乳汁)分離,會處于孤獨和生存危險。象征網癮孩子的心理依賴,他們存在時刻渴望游戲的期盼心理,若跟網絡游戲在一起,就如同嬰兒跟母親在一起,是愉快而安全的,跟網絡斷開,就猶如跟心愛的依戀對象分開,是焦慮和恐慌的。
網癮的孩子,理性上很清楚戒網癮的必要,但控制不住要上網,就是情感上那份對愉快、安全的渴望,壓過了理性的認知。所以,被強迫性和分離焦慮的心理現象,是戒網癮的難度。
戒的殺傷性,應該是戒網癮的難題之三。
戒,意味著禁止做某事,意味著改掉不良習慣。成癮的類型很多,有些成癮對人來說是健康有益的,有些成癮只有害處。有害的成癮才需要禁止和改掉。可是,有害的成癮本身存在著身心向往之與自體摧毀的矛盾。我們發現,身心處于毒癮、煙癮、網癮的人,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是火坑,偏要跳下去的英雄氣概。為何會這樣呢?
是因為有害的癮本身是個矛盾體。網癮,該戒!是它存在對一個人時間(生命)的耗損,網癮無法戒,是它存在心向往之的愉快刺激。戒掉“損耗”的同時,必然要戒掉“心向往之的愉快”。而后者的戒除,猶如自己心上人或親人的喪失,會使人產生一種我生命中最重要東西將消失的恐懼,甚至身體上會出現相應的緊張、顫抖、疼痛、麻木、幻覺等癥狀。
所以,戒猶如一把刀,要割斷人與成癮物的依賴關系,必然會出現身體和心理痛苦的戒斷反應。這是戒網癮的又一難題。
當然,戒網癮要面對以上的難題,還涉及到成癮者的個性特點和人際環境等方面。比如,有兩個賭博成癮者,發誓賭咒要戒賭癮,相信他們確實真心想痛改前非。其中一個,比較隱忍、自主、甚至固執;另一個從小受寵、個性優柔寡斷、依賴性強。那么,他倆能否戒除賭癮,前者比后者容易見成效。
二、戒網癮原來也很簡單
如何戒網癮,有人認為要從分析形成網癮的原因做起。其實,不管是什么原因使人達到了某種癮的程度,個體對欣快刺激的期待心理,是不會因原因怎樣或人的身份與毅力怎樣而有不同的。比如一個教授或一個英雄,如果他們被注射過毒品,他們對毒品的依賴,不會因為他的智商高或毅力強而不會形成,也不會因為他們成癮的原因是情有可原,還是不可原諒而毒癮就會自然消失。
網癮也一樣,有許多原因促使孩子迷上游戲,但要達到成癮,并非是原因的緣故,而是成癮物所具有的刺激功能,以及人所具有的對愉快刺激的本能滿足的強化。所以,要戒除網癮,研究和分析網癮的原因,或者從認知取向去幫助孩子認識網癮的害處、戒網癮的重要性,都無濟于事。真正要戒除對游戲依賴的癮勁,關鍵在于找到能使成癮者與成癮物割裂的辦法。
既然說戒網癮很難,為何又說戒網癮很簡單?
戒網癮很難,是根據現實中戒網癮情況并不樂觀而認為的,這無可爭議。我只不過對戒網癮為什么很難,進行了心理學的分析。但我同時認為,戒網癮原來也很簡單。
許多復雜的事物里,隱含著許多簡單。從根本上講,人們更追求簡單與單純,但卻往往在復雜里兜圈子。現代的什么混沌學、復雜性原理、以及中國的古老哲學,都揭示了許多事物存在正負(陰陽)的悖論。如果說戒網癮很難,我們可以從它的難里發現簡單。
從前面分析的戒網癮為什么難的因素中,我們發現,它們存在被強迫性、分離焦慮和戒斷反應。那么,針對這些因素,可以考慮戒網癮的辦法之一:復制法。即戒網癮跟斷母乳一樣簡單。
復制斷母乳的辦法:
復制斷母乳辦法需要有配套措施。因為復制存在一個難點,就是“與游戲隔離,與另一人或另一事情接觸”的不確定性。
嬰兒斷母乳,因為孩子太小而沒有決定能力,所以用強制法就能讓他與替代人接觸和進食代乳品。青少年,因為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選擇性,而又缺乏控制力,要做到與游戲隔離、與另一事情接觸,就必須結合配套措施,復制才有效。
所謂配套措施,就是督導制(需要強調一下,戒網癮要成功,必須首先是當事者有想戒的愿望)。既然想戒網癮,也知道復制斷母乳的意義與辦法,那么就必須執行督導制。這意味著:
第一,確定一個督導師。可以是你的父親或母親或其他人。他的職能是:與你共同制定出戒癮的協議;收管電腦,督促你跟上“新接觸”的行動;督促你執行協議。他的權利是:對你戒網癮行為進行評價,對你執行的情況進行獎懲。
第二,確定“新接觸”的人或事情。可以是某一項活動、某一社團組織、某項娛樂、或一次遠途爬涉等等。
第三,獎懲。明確規定,在限定的時間內做到了協議的規定,給予什么獎勵,違反了協議給什么處罰。比如,督導人有權收管電腦,但孩子私下去網吧咋辦?可以訂立違反一次罰做3天義務工等等。
這類似于軍令狀或法規。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就是指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它們自身的規則,事情就能成功。軍令狀擺在軍人面前,就得無條件服從;誰違反了社會法規,誰就會受到執法部門的處罰。這是社會環境的規則。你是現實的社會人,就得適應某個環境、某個領域的規則,除非你逃到荒蕪人煙的地方生活。
從戒網癮為何難里我們看到,想戒是因為游戲對人時間(生命)的吞噬,難以割舍是因為游戲是人依戀的寶貝。那么,我們可以衍生出戒網癮的辦法之二:移情法。
移情法,就是對成癮對象和成癮方式的轉換。這是一種移情別戀的行為。
舉一個實例:有一個17歲的男孩,網癮齡4年,作為殺手型網絡游戲者,已是超級強者。他的成績一直很好,從高中開始直線下降,除了游戲,他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有天晚上,父親一臉沮喪地對他說:“兒子,我今天圍棋比賽太丟臉了,居然輸給了一個初級圍棋手!”孩子回應:“這叫長江后浪推前浪。”“好啊!兒子,你每天陪老爸下一盤圍棋,就當是訓練我。如果在3個月內,你能浪過我,老爸獎你一臺電腦?”“一言為定!”
就這樣,孩子與父親每天都要殺一盤圍棋。父親每周要帶孩子去圍棋協會比賽一次。漸漸地,孩子迷上了圍棋,每天不來一兩盤殺棋,反而不舒服。不到3個月,孩子對網絡游戲的癡迷,轉移到了對圍棋游戲的癡迷。這就是用一種有益的癖好,取代另一種危險癖好的移情法。
戒網癮辦法之三:協調兩個我。
網癮的孩子,有兩個分裂的自我:一個網絡虛幻世界里強大的我(興奮的我),一個現實世界里虛弱的我(郁悶的我)。要戒除網癮,需要網癮的孩子學會協調兩個失衡的我,找到現實世界里某一需求的興奮點,并學會滿足現實需要的方式。
兩個我與兩個我的協調:
如果把戒除網癮視為現實需要(目標),那么為實現這一需要(目標),我們要借助另一個或多個需要的滿足為手段。這一個或多個需要是什么呢?可以是“現實世界的我”中的任何一個或多個需要。也即是,借助的另一個現實需要(目標)在增長一個百分點(每天進一步)的同時,戒除網癮的需要(目標)要降一個百分點(每天下跳一步)。
能使“協調兩個我”順利而成功,可以結合督導制幫助自己完成。
(注:復制法和“協調兩個我”是很理性的有意識行為,移情法是很感性的下意識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