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朋友圈被下面這張海報鋪天蓋地的刷屏了,我當時想,這個大咖搞商業的,跟我關系不大,我目前還不具備變現的資本,即使價格不貴,好奇,我也不動心,我就按原來計劃的目標方向,同時學習演講和寫作,商業模式什么的等將來有機會,再說吧。
結果昨天又被下面一張海報刷屏了,而且連魚老師也在推薦,9.9就能聽個分享,現在感謝自己當時的決定。
進了群發現,好熱鬧,而且開頭的痛點舉例,真是句句戳心,尤其當晨總說,所有關于個人成長上的問題都是因為用了個人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自己缺乏個人成長戰略上的思考,我瞬間被擊中了,這不說的正是我嗎。
成長戰略指的是聚焦并打造自己未來不可取代的核心競爭力。
晨總分享了個人成長戰略的三個條件:
001 友好的外部環境
1) 對外部環境、局勢和時代的走向有把握:順勢而為
2) 打造高質量人脈圈:
A 有貴人、導師,幫助個人成長及時指明方向,化解迷津。使個人的成長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B 打造可以共同進退、攜手同行、彼此支持、共同成長的伙伴群。
002 完整的自我認知
1) 一個人的自我認知是否與他人對你的認知一致?自我認知是否客觀客觀性。
2) 自我認知與社會認同是否一致?
3) 自身優缺點是否了解?
對自己有清晰而客觀的自我認知,會讓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激勵陪伴善待自己,繼而發展出更好的自己。
003 打造核心能力,實現個人戰略目標
1)未來不可被取代、
專業技能不會被貶職,職業定位不會
2)核心價值
專注領域的頭部人才
只有跨界復合人才,才具備這種優勢
“復合”背后的關鍵詞是結構和協同。不是技能的堆砌。
他的能力結構包括三層
第一層:底層能力——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是基礎,決定因素
第二層:可潛移能力——表達能力(口頭表達:演講+書面表達:寫作)和溝通能力,充分展示自己價值的技能
第三層:風馬牛不相及的專業技能復合——新崗位如,視覺工程師,數據營銷師等對復合能力有更高要求
協同作戰能力指的是:
將各個專業技能,協調組織應用,力出一孔,共同創造性地解決某一難題。
我的收獲和感悟:
001
順勢而為,把握外部環境、局勢和時代的走向,這個能力我是不具備的,往往在新東西出現的時候感知弱,等反應過來時,風已經刮過了,所以錯過買房投資機會,不合時宜的股票投資等,不一而足,就是因為自己對外部環境響應慢,跟不上時代。
002 今年開始,借助微信群,朋友圈鏈接了不少牛人,但內心確實如晨總所說,面對牛人,患得患失,不敢勾搭,沒有勇氣主動展示自己并提供價值。
未來要學會從高人角度出發,找到他們面臨的困難和需求,主動提供幫助和展示自己價值,起碼我可以成為牛人的用戶。
003 如晨總所說,我缺乏個人成長戰略的思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對于目前面臨的困惑和瓶頸,都源于自己不具備完整的自我認知,沒有認真總結了解自己的思維偏好,心態偏好等,提升自我快速成長,要從了解自我開始,是制定適合自己個人成長戰略的起點。我基本上都是對自己采取否定態度。
接下來我要通過測試了解自己的思維偏好,在發展過程中,用激勵陪伴自己,善待自己,提升自己并發展出完善的自我。
004 關于跨界,今年參加了付費社群后,我看到了很多比我年輕,比我優秀還比我更努力的人,讓我感到深深的焦慮,看到課程就想報,看到知識就想學,自以為學的越多越好。沒想到在牛人眼里這只不過是同質知識技能的累積,頂多算斜杠,還是要用時間來換取回報。應該把自己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時代的發展趨勢,就像是給一輛馬車裝上翅膀或者發動機才算跨界。具體的結合自身能力的跨界還需要再深度思考,而不是用技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這也是需要通過鏈接晨總這樣的牛人來學習或者提高的。
未來,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打通個人成長背后的底層認知,掌握高效努力方法,成為跨界復合人才,讓自己不可取代。
投資自己,成就未來,和優秀的人在一起,個人成長研習社,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