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真知
0
讀,到彼岸
告別焦慮的十條錦囊妙計
一??如何走出神經癥
如果你確認自己已經患有焦慮癥、抑郁癥、恐怖癥、強迫癥、疑病癥、神經衰弱、癔病等任何一種神經癥,情況嚴重,建議你去找心理醫生,情況較輕,可以考慮自療。無論前者還是后者,本方案都可供參考。
一,放松你的思想,不要為神經癥緊張。
認識到它本身就是我們心身對生活的一種應對。
要聽之任之,泰然處之。
見怪不怪,其怪必敗。
二,神經癥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持續的不良情緒狀態。任何不良情緒如果順其自然,不對它強行抑制并設法消除維持它的新刺激,總會自然消解。
三,神經癥很可能有童年創傷做根源。可以嘗試做些自我分析。
分析不出來也不要緊,把它籠統歸為根源于童年創傷即可。
四,神經癥在更明顯的意義上是現實造成的,它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不堪承受的壓力所致。對此也可以做些自我分析,看清自己陷在哪些現實的沖突之中。
譬如林黛玉的抑郁癥,就和她在賈府的現實處境相關。
五,林黛玉身陷賈府就很難從根本上解除神經癥。林黛玉應該走出賈府。我們如果患神經癥,也一定要設法從造成神經癥的情境中走出來。
記住,不是克服神經癥,而是走出神經癥。
譬如夫妻吵架,你很煩惱,再想說服自己與對方不吵不煩都很困難。這時走出家門,面對外面的大人小孩不得不打招呼說話,家中爭吵的煩惱也便過去。
六,如果生活工作壓力過重,設法自我減壓。風物長宜放眼量。
七,減壓不等于不工作,一定要有所事事。切忌無所事事。此點攸關重要。
八,注意避免過勞,特別避免感冒。如果因過勞與感冒誘發或加重了神經癥傾向,要很好休息。相信勞累與感冒過去后,情況會大不一樣。
九,走出家門,避免在家人面前扮演終日訴說痛苦的呻吟角色。
盡可能參加一些使自己感到輕松開朗的社會活動。
十,找一兩個能夠幫助自己的人好好聊聊。他們可以是心理醫生,也可以是朋友。
找幾本比較好的心理醫學書籍,幫助自己解除顧慮。
二??從減法開始
一,禪是整體的,不是各種支離破碎局部拼湊的。
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就像面對一派寧靜的風光,它是渾然天成的,與自己心身合一的。你融會貫通的整體體驗就是禪,而絕非對這風光中這山那水這風那云逐項分析的結果。
二,禪是非理性的。并不很確切地說,它是感性的。
它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謂真,就是從感性的心靈深處內外無別的一種體會。譬如自己是真的不怕死,那就遇到任何危險都處之泰然。假的不怕死是理性的,遇到危險對死的恐懼即表現出來。又譬如真的相信自己沒有心臟病、高血壓,就敢坦然停藥。如果不是真信,那么一到停藥時就會心存疑惑,產生沖突。
這種真假之分在對禪的領悟上十分重要。
要真禪悟,不要假禪悟。
三,說千道萬,從減法開始。
要從祛除貪心開始,從舍字開始。
沒有這一條,談禪悟均是假的。
四,神經癥很大程度是主觀欲望與客觀現實沖突造成的。
很多人習慣于對欲望做加法,倘若此時做點減法,就會感到海闊天空。
從這點體會入手,就會明白往下怎么做了。
三??如何真正放松自己
一,放松自己不單是每日做些放松肌肉之類的形體訓練,最重要的是每時放松自己心頭抓緊的東西。
當我們焦慮或抑郁時,只要自省一下,就會發現自己正被一個或幾個事情困擾。那些事情抓緊著你的心靈,或者說它們是你心靈抓緊的事情。
譬如,你在擔心升學考試前景,或者在擔心求職的前景,或者在為工作著急,或者在為一篇論文焦慮,或者在為家中水管漏水、汽車故障等等瑣事焦慮,這些你心中抓緊的大大小小的事在折磨你。
你在心頭放松它們,放松那種抓緊的用力狀態,認識到任何事該怎么辦就怎么辦,額外的精神支出是沒必要的,你會頓時感到皺緊的眉頭松弛,心態也略寬展。
二,放松心頭抓緊的東西,常常就是放松那些過分抓緊的愿望。
愿望抓得太緊,不但欲速則不達有礙于愿望的實現,而且對你慘加迫害。
三,放松心中抓緊的東西,常常又是放松心中緊張的沖突。
四,內心的沖突往往是一層又一層疊加起來的。
譬如,想對一個異性求愛,這是愿望。另一方面,不好意思表述,這是你的怯懦。二者之間形成沖突。這個沖突原本很簡單,愿望戰勝了怯懦,便行動了。愿望在怯懦面前退卻了,便不行動了。
但是,你又想到這種怯懦很可恥,一定要想辦法消滅怯懦而完善自己。
于是乎,你內心多了第二層矛盾,就是完善自己的愿望與怯懦之間的沖突。你覺得更有必要采取行動。這時你已經不僅為求愛而和內心做斗爭,還在為完善自己和自己做斗爭。
如果這一斗爭未能勝利,你就會產生沮喪。
而你又想戰勝沮喪證明自己樂觀,這第三個愿望又和難以消除的沮喪產生了沖突。
就這樣心理沖突越疊加越多。
這時放松心中抓緊的東西,具體體現就是先去掉最上面的一個心理沖突。
沖突經過反復疊加,最初求愛的愿望和怯懦之間的沖突已經被掩埋在下層。此時最直接折磨自己的是想驅除沮喪的愿望和沮喪的沖突。
先把驅除沮喪的愿望放松下來,任沮喪自然而然淡化下去。
五,從去掉最上層的沖突開始,便能逐層放松整個身心,最后放松到隨順自然的狀態。
六,隨順自然到不隨而隨的極致時,就進入無心的狀態。
這時,你應用隨做、應語隨答的各種隨機應變,都顯出一種不假思索的自發狀態。
四??人為什么會衰老
一,承認人生的自然規律。人從二十歲到三十歲到四十歲到五十歲乃至到更大年齡,精力總是有其自然發展變化規律的。某一時期出現今不如昔的情況,有的純屬自然規律,大可不必為之焦慮。焦慮只會增加精神負擔,使精力更衰退。達觀地承認它,則是明智的事情。
二,有時人的精力今不如昔并不是生命的必然現象,那可能是因為過勞透支一時損傷了。只要適當調整,還可恢復。
焦慮是沒用的,恢復則是要采取措施的。
三,告訴你一個自信樂觀原則,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過早衰老的。
我們精力的減退大多是因為不必要的多余的焦慮造成的。
如果能夠消除這些不必要的多余的焦慮,完全可能扭轉精力今不如昔的局面。你甚至可能發現,通常的精力衰退的生命規律也可重寫。我們完全有可能消除多余的焦慮,因此完全有可能使自己重新煥發青春的活力。
不必要的焦慮常常大大超過必要的焦慮。額外的精神支出常常多于必要的精神支出。人的一多半精力是被浪費掉的。
因此,節約精力的空間很大。
五六十歲還像二三十歲一樣工作是完全可能的。
純粹勞累難得累壞一個人。煩惱焦慮卻在使人過早衰老。
要反其道而行之。
五??如何使自己快樂
一,改變認知。
認知是情緒和行動的中介。改變認知就能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
當我們遇到別人非議時,如果認為這是不該有的挫折,便會煩惱焦慮。如果認為這是提示自己避免重大損失的有力信號,就會心情舒暢。
一念之差,產生兩種不同情緒。
二,改變愿望。
我們的大多數煩惱、焦慮都源于不切實際的愿望。
將不切實際的愿望調整過來,狹窄的心胸立刻寬敞。
三,改變行動。
這是改變情緒乃至改變我們性格的最有力手段。心情煩惱時,對自己說一千個道理都可能難以寬解自己。但是,一個積極的行動就可能改變一切。
四,改變生活。
這是改變行動的另一種說法。
對自己做千百種規范,不能指揮自己的情緒,而只要把我們的生活改變了,頓見成效。在垃圾堆旁想克服心窄很難,一走到寬闊草地上自然而然心胸開闊。有時每天僅增加一次過去不曾有過的散步,就可能使情緒大為改觀。
五,改變對世界的態度。
你如果對家人怨恨不已,你就是一個苦惱人。你如果對家人寬厚和藹,你就是一個安詳人。如果你對環境怨天尤人,你就是一個病人。如果你換個態度寬容達觀,你就是一個健康人。態度一變,不僅心理變了,生理也同步變。
請嘗試一下改變態度的妙處。
善意對待了別人,也便善待了自己。
六,改變與世界的關系。
當改變了認知、愿望、行動、生活和態度,你會發現,你和世界上各方人事的關系發生了變化。
人的身心狀態其實是它與這個世界關系的綜合反映。
六??將焦慮與煩惱格式化
一,關于焦慮與煩惱的格式化。
人很難完全對自己大腦中的某一部分儲存進行格式化清洗。但是,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自己大腦中某一部分儲存進行格式化。
不妨做一個小實驗。默念“眉心舒一片空”,體會一瞬間一片空的感覺。那正在心頭糾纏你的焦慮與煩惱有可能被格式化。
從這一實驗出發,可以推而廣之想象許多。
二,關于結構化。
我們對周邊人事都有一定態度。與他們都有一定關系。我們是結構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的。我們如果生病,就是對這種結構中特定處境的應對。我們如果健康,也是這個結構的反映。
林黛玉在賈府處在特定結構中,她的抑郁癥是結構化的產物。
我們若想健康自在,也可從結構化入手。
三,關于人格化。
改變認知、愿望、行動、生活、態度和關系這六個方面,為的改變我們的情緒。
最終要積累為人格化。
要自覺這一點。
四,關于心態體態的全息對應。
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心臟狀態。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有什么樣的體態。當你內心用力時,全身肌肉就在用力。當你心情緊張時,五臟六腑與肌肉都在緊張。
五,心態與對外界的態度對應。
心態與我們對外界的態度對應。譬如當你心態好時,你會對外界的一切人乃至自然草木都多善意,反之,你對外界的態度多善意,也會使你心態好。這里的對應很確實。而對外界的態度又與和外界的各種關系對應,你對他人的態度是好是壞,這其實就反映著或又決定你和他人的關系。
關系的總和即是結構。
七??不做欲望的奴隸
一,人作為生命都有根本欲望,都企圖在生活和權利的空間占有更多資源。根本欲望在其實現的過程中,演變為各種具體的愿望。
愿望是根本欲望與行動的中介。
二,任何愿望都已經多少包含了對現實情況的估計。人不是無緣無故產生愿望的,愿望是本能欲望與現實的中介。
人的本能欲望不考慮可能性。
人的具體愿望已經包含了對可能性的考慮。
三,愿望與現實的沖突是我們內心緊張焦慮的源泉。
一臺推土機在沒有行動前處在松弛狀態,當它開始推土時,它和阻力形成緊張沖突,內部系統各個環節也都緊張沖突起來。面臨的阻力越大,外部與內部的緊張沖突越大。倘若到了推不動的程度,發動機超負荷運轉的同時,我們看到整臺機器在內外緊張的沖突中瘋狂打抖。
四,要消除內心過分的緊張與沖突,首先要放棄過分的不切實際的愿望。
推土機不能推推不動的東西。
不切實際的愿望是人過多焦慮的源泉。
五,人有時難以判斷什么愿望切合實際什么愿望不切合實際。
很少有人希望自己一跳跳到月亮上。因為那顯然不切實際。但生活中的很多愿望常常看來是處在可能又不可能的狀態中。
當不知道它是否切合實際前,我們的第一個原則是,不要有太固執的愿望。
也就是隨時準備因地制宜地改變。
六,第二原則,不要有太勉強太努勁的愿望。
一種愿望從一開始就有過分努勁的狀態,其往往不切實際。因為愿望本來就容易超乎實際可能性。一開始看來很容易實現的愿望,最后都可能十分勉強。一開始就十分勉強的愿望,那極可能是徒生煩惱,枉費心機。
七,第三原則,不要有過分確定的愿望。
愿望要比較模糊比較松弛比較朦朧,這樣才有心理上的彈性,才有隨機應變的靈活。
八,一念存心若有若無的愿望,有時恰恰是最好的愿望。
這該是第四原則。
八??如何減少內心沖突
一,我們的全部焦慮、痛苦都源于內心沖突。
沖突越多越大,我們的焦慮、痛苦越多越強烈。
二,內心沖突的大小強弱決定于沖突雙方的力量對比。
大部隊與小部隊作戰,沖突瞬時解決。小部隊與小部隊勢均力敵,沖突也會長久。大部隊與大部隊勢均力敵,那沖突既長久又影響廣大。
折磨我們的往往是那些勢均力敵的沖突。
三,我們內心沖突最主要有六方面:
第一,欲望、愿望與道德觀念的沖突。
第二,欲望、愿望與現實客觀條件的沖突。
第三,欲望、愿望與自身能力包括體能的沖突。
第四,欲望、愿望與自身心理阻力的沖突,譬如想社交又怯于社交。
第五,欲望、愿望與理性考慮的沖突,常表現為抉擇時的患得患失。
第六,情緒與理性的沖突。欲望、愿望常常是情緒化的,因此上述很多沖突又直接表現為情緒與理智的沖突。
四,人類特有的精神防衛機制,其實每日都在自行消解內心沖突。
譬如“否認”,就是在否認內心沖突;“合理化”,就是用破財免災之類的合理化說法化解內心沖突;“置換”,就是用遷怒等手法來解決內心沖突;“外投射”,就是將自己的責任推給別人,明明是自己無能卻怨別人不配合;又譬如“幻想”,常用來解決欲望與現實的沖突;“退行”,也就是人格兒童化,常常是回避責任的方式;“軀體化”,不過是將精神承受不了的沖突轉化為軀體疾病;“升華”,常常將實現不了的壓抑的性能量轉化為科學藝術創造。
五,對于內心沖突要像對待社會沖突一樣,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地解決。對有的沖突要支持一方戰勝一方,譬如對于該做的事,要克服自己的怯懦果斷去做。對有些沖突要順其自然,車到山前自有路。對有的沖突要別開生面,跳出原來非此即彼的邏輯誤區。對有的沖突要采取雙方妥協的方法。如此等等。
六,更重要的是減少內心的沖突。
關鍵要放松我們的欲望與愿望,淡泊我們的名利追求。不那么在乎勝敗,不那么在乎得失,不那么在乎優劣。用佛教的話說,無分別心。
七,作為凡夫俗子,我們的全部本質就體現在我們的內心沖突中。
看清內心沖突,放下內心沖突,隨順自然,隨心縱橫,我們也便同時成了圣人。
九??煩惱即菩提
一,天氣炎熱又無法改變它時,我們就該適應。
適應的最好方法是與熱毫無分別,合而為一。如果心中嫌熱,那就是有一顆要涼的心,這時候便和熱有了沖突。越是嫌熱求涼,內心沖突越厲害,就越覺得熱。這樣惡性循環,內心沖突升級,便受罪了。
二,面對一切不良環境又無法改變時,都該采取如是態度。
譬如噪音環境,當我們放下嫌厭之心與它合一時,倒會聽而不聞,沒有任何感覺了。
三,對于身體的痛苦或者精神的痛苦,當我們無法改變時,最正確的態度也是與其合一。感冒難受,吃藥或不吃藥,都有一個忍受過程。不嫌它不怕它,不徒勞無益地想回避它,就能最少痛苦。
四,推而廣之,煩惱即菩提。
對煩惱不嫌不厭不懼不怕,與它合而為一,就是真正的智慧。
五,身心合一,不在身心之間人為制造沖突。
六,人天合一,就是與大自然的陰晴寒熱都順其自然地合為一體。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自己和順的好天氣。人天無分別。
七,我們永遠活在此時,既不憂慮未來,也不計較過去。
我們和時間的流淌單純合一。
八,我們永遠活在此地,對于過遠的事情,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大可不必杞人憂天。
九,心行合一,我們的心永遠和自己的行為合一。饑了吃飯。困了睡覺。也即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心態很單純。
絕不吃飯時千般計較,睡覺時百般思慮。
十 如何徹底解脫自己
一男子來到廟寺,老和尚出去了,他對小和尚說,生存壓力大,很焦慮。小和尚說:把一切都放下來。他說他放不下。
小和尚說:下的決心不大,大了就放下了。
老和尚回來說小和尚:你這不是佛法。
沒多久那位焦慮者又來了,說放是沒放下,焦慮更焦慮。
這次老和尚對他說:不用都放下,放一兩成試試,能放一點先放一點。過沒多久他又高高興興來了,說這次解脫不少。小和尚奇怪。老和尚說:世間講適度,出世講方便。世間以成敗論英雄,世出以能否解脫論佛法。
行,過一生
為他人做嫁衣裳,其實是在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