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8年頭一部讓我擦了N次眼淚的電影。
大概也是我迄今看過的所有電影里最讓我潸然淚下的一部。
這個年紀,突然變成了一個愛哭的大叔。
究其原因,是因為影片《奇跡男孩》里面有大劑量的親子成分。
影片主人公Auggie年齡10歲,我兒子Oscar也是10歲。
Auggie的扮演者Jacob Tremblay獲得過奧斯卡提名,我兒子Oscar則用名字直接自封影帝。干得漂亮!
抓重點:這部影片最讓我受益的是父子關系,而這,是千千萬萬像我一樣的中國父親需要學習的。
注意:前方有劇透,可能影響觀影感受,有顧慮者請止步!
2.
Auggie的中文名是奧吉,是一個生下來有缺陷的小孩。
因為天生的缺陷,奧吉小時侯動了27次手術,只為了能呼吸、能看見、能聽見。整形后的臉,像“小象人”,臉上的疤痕分分鐘能把低齡兒童嚇哭。
10歲之前,奧吉都是媽媽在家里教他功課;10歲那年,媽媽決定送他進學校讀五年級。
可以想象,奧吉在學校里被視為怪物、“會帶病菌”,受到各種冷落、嘲笑、欺負,而這過程中好不容易交到的唯一一個朋友杰克還“背叛”了他,令他倍感痛苦、自卑、憤怒與失望。
故事的發展基本延循勵志故事的套路:奧吉經受了種種考驗,獲得了導師幫助,建立了真正友誼,打敗了霸凌的高年級學生,也擊退了心中恐懼,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這是一個標準的“英雄之旅”故事。
難得的是,影片并沒有刻意去煽情,而是用溫婉的方式展開一段段細膩的感情戲,在看似起伏不大的情節中博取潸潸淚水。
觀影后,我思考的問題是:奧吉的爸爸,那個鼻子彎彎的、叫奈特的家伙,他有哪些地方做得很棒,是怎樣影響到奧吉的呢?
3.
片末,當奧吉站在領獎臺上,他腦海中感謝的爸爸是個“一直逗家人笑”的人。影片中當奈特出現時,他零星的言語和動作也總是引起觀眾一片善意的笑聲。
晚飯時,奈特得知兒子愿意去上學了,他趁著妻子到廚房去,在餐桌上小聲地和兒子說“要是被人欺負了,就打回去”,兒子好奇地問他“為什么這么輕說話?”,奈特聳聳肩說“因為我怕你媽媽”,然后馬上假裝大聲地說“學校里你要和大家以禮相待~”。
還有一個類似的橋段也令人捧腹:
奧吉春游回來,告訴媽媽他跟人干了一架,對方還是高年級學生。這時奈特趕緊湊過來,一邊關心兒子的傷情,一邊抑制不住興奮地輕聲問:“打贏了沒?”? 雖然被妻子狠狠地瞪了一眼,但當他看到兒子肯定的眼神時,心里樂不可支,卻裝模作樣地大聲說:“打架可是不對的事情哦。”
這就是奈特,一個樂觀、充滿童趣的“大男孩”,是兒子親密的朋友,他給這個原本不幸、可能陰冷的家里創造了很多歡笑,增添了許多溫暖,是家里不可或缺的“暖寶寶”。
在極大的困難和挑戰面前,可以選擇怨天尤人、用悲嘆來控訴老天的不公,也可以選擇擦干眼淚、用幽默來調劑生活的味道。
毫無疑問,奈特選擇的是后面一種。
這是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就像是一個強有力的磁場,也會讓身邊的人產生同樣性質的磁力。
受此影響,奈特的兒子奧吉也展示了樂觀和幽默。當奧吉的第一個朋友杰克問他是否想過整容時,奧吉瀟灑地用手一捋頭發說:“我可是拼了老命才整成這么帥的。” 剎那間,如馬云附體,樂觀自信的奧吉真的變帥了。
女孩因可愛而美麗,男孩因自信而帥氣。
用樂觀的心態迎來光明,這是奈特給孩子的第一個禮物。
4.
樂觀的奈特并非只有笑的一面,他也有傷心落淚的時刻。
家里有狗叫黛西,是家里人共同朋友。奧吉小時侯每次手術回來,黛西總是在同樣的地方等待(我想起了忠犬八公)。奧吉和姐姐維婭在學校里若遇不爽,床上有黛西趴著相伴;家里人鬧不愉快,會把腦袋轉向黛西說兩句。黛西仿佛能聽懂大家的心聲。
可是黛西老了。度娘告訴我,狗和人的年齡轉化公式為 age=18+5(y-1)。假若黛西和維婭同齡,那么15歲的狗(y)已經相當于人類的78歲。
終于那個春天,黛西駕鶴仙去,一家人失去了一個忠誠不二的朋友。 那個夜晚,影片交代了一個小小的細節:
夜深了,奧吉因思念黛西而無法安睡,他走出房門來到樓梯口,發現爸爸奈特獨自坐在餐桌邊,雙手埋著頭,肩膀抽動著泣不成聲。奧吉坐到爸爸身邊,伸出小手,和爸爸的大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這一刻,奈特袒露的是他的悲傷和脆弱。 奧吉看到了,感受到了。
奈特沒有在孩子面前刻意把自己偽裝得很強大。他選擇真實地展現自己的情感,即便是那些為一般人所厭惡的情緒;他接受孩子對他的安慰,因為家人的力量給他更多的勇氣,面對殘酷的現實。
悲傷是因為失去所愛,失去自己最為在乎的事物。脆弱是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有勇氣展示自己的失落。
因為有真實的接納和面對,悲傷讓我們學習到更加珍惜所愛的親人和朋友,脆弱讓我們加倍聯結起自己和親人、朋友之間的愛。
奧吉繼承了爸爸的這份真實。在朋友杰克被高年級學生推倒在地的時候,奧吉挺身而出,用他瘦小的身體向對方進行挑戰。真實給了他無比的勇氣和力量,他要為捍衛友誼而戰斗!
奧吉的真實誕生了奇跡。緊跟而來的同班同學受他精神鼓舞,一起把幾個高年級學生干翻在地。一伙人跑到湖邊,奧吉收獲了新的友誼,他感動地第一次在伙伴面前流下了熱淚。面對著滿天的星空,那是他從小夢想去的地方,他終于完全釋放了自己。
用真實的情感換來真誠,這是奈特給孩子的第二個禮物。
5.
奈特話不多,但并不等于他的話沒有分量。
除了立竿見影的玩笑話之外,奈特也有說事實講道理的時候。與一般的家長說教不同,奈特的話孩子愛聽,而且能聽得進去。
影片中奈特和奧吉有一段話說得最長,那是去參加姐姐維婭的劇團匯報演出之前,他倆在家里一邊換裝一邊交談,奧吉說到他丟失的太空人頭盔。那個頭盔是奧吉最喜歡的,因為一戴上別人就看不到他的臉,他會感到安全。 這時,奈特坦白說是他把頭盔藏起來的:
“奧吉,我真的不想把頭盔拿回來,因為你一天到晚戴著,我就看不見你的臉。 奧吉,我真的很想每天看著你的臉!我知道你不一定喜歡,但是我超愛,因為這是我兒子的臉!”
影片開始時,媽媽和奧吉也有過類似的一段談話。 當時媽媽對奧吉說:“我們每個人的臉上,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印記。 我們的心就像是地圖,是通往未來幸福的地圖,我們的臉也是地圖,是標記過去歷史的地圖。 ”
媽媽的話有隱喻意義,很有啟發性,的確是個好的家庭教師。相比之下,爸爸的話就更加直白。但是直白自有它獨特的力量,尤其在奈特充滿真情的聲音之下,奧吉乖乖地被愛俘虜,也放棄了要把頭盔取回來的念頭。
這是奈特作為父親最成功的一點:他很會做出愛的表達。
世上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愛孩子是一回事,讓孩子感受到愛則是另外一回事。 讓孩子聽到、看到、接觸到、感受到父母對于自己的愛,是培養孩子健康情感的組成部分。
美國作家黛安.艾克曼說:“愛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它是我們內心迸發出意愿去戰斗或犧牲的激情,但對于這個字眼,我們卻總是難以啟齒。倘若沒有一個柔軟的詞匯,我們甚至不敢直接談論它、思考它。”
中國有句歌詞也說“愛你在心口難開”,可是,很多時候,沒有愛的表達,對方怎能明白無誤地接受到你的愛呢?
的確,愛真的要說出口,這樣才能讓對方知道,才能喚起對方內心深處的情感。相比成人而言,孩子更需要得到那種被愛的安全感,這是孩子天生的情感需求。
歸根結底,是因為父母家人和師長同學的愛,奧吉才得以克服重重艱難,創造奇跡, 而來自父母的愛更是其中的關鍵所在。
因為能夠經常感受到愛,奧吉也才能有勇氣和力量愛他自己,愛他的朋友,也愛他身邊的這個世界。與其說是男孩奧吉的奇跡,不如說這是個愛的奇跡。
用愛的表達豐富心靈,這是奈特給孩子的第三個禮物。
6.
反思我所走過的學習教育的路程,我深深地感到,中國的父母太缺少情感教育了。
我們的學校,教的都是文理知識和做人的道理準則,卻從來沒有教過我們:作為未來的家長,我們如何教育孩子? 當我們成為家長時,我們不知道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我們所依賴的,往往是我們父輩留下來的育兒印象以及我們的常識。 眾所周知,我們上一代的父母缺少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識,而我們的常識往往建立在邏輯分析推理的基礎之上。可見,我們依賴的并不靠譜。
《奇跡男孩》這部影片能讓我們學習到很多優秀的家庭教育方法。作為一名父親,我從中受益,我也真心希望千千萬萬像我一樣的中國父親能夠從中獲得啟發和思考。
家庭關系中,核心就是愛,而情感教育對于我來說,就是培養“愛的能力”。
TED大會最受歡迎的演講者之一,布琳.布朗教授,曾經用了3年時間來總結“愛”的定義。她說,愛不是我們付出或得到什么,它是存在于一個人心里的一粒種子,然后在兩人之間滿滿培育、生長而形成的聯結。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和孩子建立長久的親密關系,讓孩子用樂觀心態迎來光明、用真實情感換來真誠、用愛的表達豐富心靈,以此抵御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創造豐盈富足的人生。
而這最好的方法,可能莫過于言傳身教和真情陪伴了。
End.
PS 有個問題:趁孩子出去春游,奈特和妻子難得有一次紅酒約會。妻子拿出了她完成的碩士論文,奈特也拿出一個錦緞包裝的禮品盒,可就是沒看清里面裝的是什么,好像后文也沒再交代。猜猜看禮盒中裝的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