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是孤立于世界存在,雖然我們可以保持自己的思維獨立性,但想要獲取信息,想要取得成績,就必須學會建立這個世界的使用說明書。
我依靠哪些工具與世界發生聯系?
1.我的思維特質有哪些?
2.我能采用的工具有哪些?
3.使用質量該如何控制?
所以,我用了很久的時間把一套“學習流程”規劃出了大體的框架后,我需要在自己的世界觀里為自己的行動尋找材料了。
part1 我有哪些實現工具?
那么最基本的問題就在于:我是如何獲取信息,又怎樣利用了什么工具,進而實現對條件的改造,進而讓事態按照自己想法去進行?
換個角度來看,這個版塊的意義在于:我在給自己重新規劃一種身份,我要做一名舞者嗎?我要利用英語養家糊口嗎?或者我打算在我的工作中著重發展哪一項技能?敏感度?想象力?還是執行力?
如果說性格的區分與自我塑造是讓我能夠使自己區分于其他人的要素的話,那么這些能力以及工具,是否成為了兩個性格差異不大的人取得不同成績的關鍵?
part2 沒有標準的生活不值得過
有段時間經常起晚,每次和室友在一起都是這種狀態。自己也不覺得什么。
有一天有個兒時的學霸閨蜜來找自己去杭州周邊的塘棲古鎮玩。訂房間、交通、游覽,整個行程下倆感覺自己已經被一條龍服務了。這種感覺很神奇,因為在過去,如果和室友們一起出行的話,起碼以上三件事都是被推來委去落在了自己頭上。每次找攻略時,還能聽到自己心理的默默嘆氣聲。
但學霸閨蜜全然不同:早在招呼我征求我意見時就自己默默查好了一切,等我一句:“可以呀”出現在對話框里,立馬就有公交線路、住宿條件等等一系列的攻略甩在我面前,只給我留下了o型嘴錯愕三秒的機會。
行程中,我問她:你每天作息是怎樣的,幾點起床幾點入睡?
她回:六點多起床,將近12點入睡。每天幾乎如此。因為有緊張的實驗要做。
周末呢?我知道自己問出這句話就是為了找個心理平衡:我希望找到她也會懈怠、睡懶覺的證據。
“只有偶爾周末吧。但我不會睡到很晚,往往7、8點鐘就會自然起了。”
好吧,我服了。
我知道擁有這樣作息的人不在少數。
關鍵在于,我自己想過哪種生活?當我用一種得過且過,沒有標準的態度來生活時,對待自己的失誤或者不當,我很難發現,或者即使發現了,也很容易原諒自己。
這樣的結局就是:無論我怎樣掙扎,都沒有在學業上、生活作息、生活精神狀態上有任何的好轉。
在整個一年的思索與糾結中,我漸漸想明白了一點:這樣的生活繼續過下去,我也是能預見到結果是什么樣子的。因為既往的二十年都是這樣。若想有任何的變化,有任何的進步,一定需要某種標準,一定需要朝著某個方向才可以。
part3 選擇適合的工具,按照某種標準去過。
我列出了自己過往接觸過的工具和技能,按照自己的發展需求來排序:哪些是我覺得在未來的必修課,哪些是我保留為興趣即刻。然后開始尋找訓練的方式。比如,開始動筆寫東西。
在技能或者說素質上,我篩選的過程就要復雜一些了,不過依舊是按照我認為的未來需求來選擇。
但來源其實有些草率:我就是選擇無條件相信大牛文章里的話,未來哪種素質更被需要,哪些能力容易被忽視,我就去刻意發展它。比如:敏感度和想象力。又比如選擇能力與決策力。
雖然一直也想成為一個有趣的人,但我知道我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樂趣”。與其費盡心力爭取他人的關注,還不如把心思放在思考的成熟度上面。我希望自己在朋友面前可以成為一個有能力“給主意”的那個人。
因為凡是能給出靠譜意見的人,這個社會對他們的需求度會大于對“制造樂趣”的人的需求度的吧。
此外,為什么從小學起就被推崇的“想象力”“創造力”等我們長大時,就不再被提及,或者很少有人能做到?之所以被反復地提倡,不也證明它是一種稀缺能力嗎?
我喜歡自己天馬行空的時刻,喜歡看到一本書,能在旁邊做出填滿整夜紙標注的時候。當我進行思維的創造時,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開心與滿足。當我能把自己的想法一點點通過文字、通過和他人交流,一步步推進時,我能感覺到這種發揮自己潛力時的爽快。
所以,標準與素質就好像夜空里的航燈,它們時閃時滅,我不知道什么時刻會需要哪些。但我知道總有一些原則與技能是需要永遠閃亮的,是可以引導我通往更高階的路上的。
所以,時刻用原則對標自己,把注意力放在最能夠發揮潛力,讓自己有所產出的地方。就是我關于這套體系的最直接的使用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