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學目錄
001:管理學 | 破局而出的智慧
002:資源關系 | 到底什么是局
003:科學管理 | 偉大的效率破局
004:識別機會窗口 | 借勢破局
005:漣漪效應 | 破不了的局
006:人際關系理論 | 你真的知道推搡員工的后果嗎?
007:認知不協調 | 改變他人態度的秘訣
008:閥下意識 | 識別商場上的全套
009:沖動基因 | 為什么會有人選擇冒險
010:理性注入 | 從根本上管理慌張
一、關于管理
以前想到管理學,腦子里聯想到的都是公司管理、人事管理、經濟管理等等商業活動相關的東西。直到看了這個課程,才反應過來,原來世界上任何事情、活動都是管理學的研究范疇,例如時間管理、健康管理、情緒管理等等。其實這點自己的潛意識中應該是知道的,只是當明確的用腦子有意識的過一次后,竟然有種如同走進新世界的感覺。
管理涉及到了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那具體管理什么?西方管理學中有個重要的概念“資源”,我想這應該是對一切被管理事物的抽象后得到的一個名詞。而這些資源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寧向東則用了一個中國化的詞來描述,那就是“局”。管理學的目標則是“破局”,個人理解就是通過改變人與資源之間的關系來達到目標。不過“破局”并非一勞永逸,破了舊局往往會產生新局,舊局破的好不好往往導致新局會不會變得更難破。人生似乎總是在這一連串破局的過程中前行,頗有點辯證法的味道。
學習研究一門學科,了解其歷史其實很重要,它幫助我們知道其究竟是因為什么原因才走到今天這個局面,看起來是不是很像上面提到的舊局變新局啊。而管理學的鼻祖是一個叫泰羅( 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一譯泰勒)的美國人,他就是一位“破局”的高手。從體育比賽上發明新器具讓自己處于有利地位,到抄起秒變給工人干活計時,他到處都應用著破局的智慧。其成就之一就是解決了工業生產如何管理的問題,通過嚴格規定工人的工序消耗時間,引入效率指標,使得工業生產的管理可以量化。而另一個我們所熟知的人-汽車大王福特,則從另一個維度破了工業管理的局,就是拆分工序,引入流水線。
不過,破的這個舊局當然也帶來了新局。管理學大師“德魯克預估說,因為泰羅和福特,體力勞動的效率提高了50倍。但德魯克也說,科學管理并沒有解決腦力勞動的生產效率問題,而我們現在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數是腦力勞動。德魯克說,腦力勞動者,或者知識工人的生產效率在20世紀不僅沒有改善,反而還下降了,這將是21世紀管理學最重大的問題之一。”
關于這點我個人很同意,泰羅和福特所處的年代正是牛頓力學為首的機械式科學觀大行其道的年代,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可計算、可預測的,就連人類自己也是像機械運動那樣可以被絕對的認知,包括人的思想和意識。再加上以這樣的科學觀為基礎的科學技術成果應用到工業生產后,人類的物質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爆發性改善,導致人們對這種機械思維越加崇拜。因此到了20世紀中葉后期,當腦力勞動開始大量出現時候,人類習慣性的會將過往的成功經驗照搬到新領域中。然而實際結果卻是效果很不理想,單從我所在的計算機軟件工業領域,就出現了如《人件》這樣的許多著作來反思這種采用機械思維對腦力勞動者進行管理時所帶來的困局。
不過,由于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問題的存在,加上人文主義的興起,人們越加強調對人的人性化對待,大家開始有意識的思考該如何破這個新局。即便是在傳統的工業生產領域,今天的有責任感的企業主也在思考如何避免機械式管理給人造成的傷害,避免《摩登時代》和富士康員工跳樓這樣的悲劇一再發生,這已經不單單是腦力勞動者所遇到的問題了。“在新時代,每個管理者都需要尋求一種效率上的平衡,就是來自于人心的效率和來自于外部強制力的效率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可是目前的困境是,人們仍然沒有找到行之有效、可復制的管理模式來破這個局,因此許多企業公司的管理還是有意或無意的以機械的方式管理員工,例如用績效指標、KPI這類數字來評價一個員工工作好壞,這骨子里和百年前的管理還是一樣。也許,在找到真正有效的手段前,這種舊的方法還會普遍存在。而目前的應對之策,我個人感覺往往得依靠具體管理者個人的能力。既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就只有靠個體自己的發揮,這就更像是一種藝術了,諸如此類的管理領域的藝術就像繪畫等藝術領域一樣,雖然有基礎的原理、模式可以參考,但具體的行為措施就看行為人的個人能力了。
二、關于破局
上面提到局這個概念,而破局就是為了達成目標。如何破局,寧向東提到3個思路,其實很好記。首先回顧下局的概念,就是人和資源之間的關系。這里有3個對象:人、資源和關系。而3歌思路分別對應了這3個對象。
1、改變關系
例如,對你達成目標起負作用的資源看其能否變為正資源。之前與你無關的資源,是否可以為你所用。
2、對資源進行重新定義
3、對自我重新進行定義
有了思路,還得注重借勢。老祖宗說順勢而為,其實說得就是要借助機會。雖然我們也可以逆勢而上達到目標,但這樣往往成本太高,非萬不得已還是不要走這條路。借勢可以省力,并可以達到更高的成就。這里我想到了阿里巴巴。馬云最早在互聯網剛進入中國時就開始了電商平臺的道路,但是后來他自己也認為,在當時的中國,做電商的一切基礎都沒有,例如沒有好的支付手段,沒有信用體系,沒有快捷便利的物流,最重要的是互聯網還不普及。事實結果就是他這次創業失敗了。不過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速的提高,這個最重要的勢終于可以為阿里巴巴所用,再加上它自己的努力,構建支付、信用體系,阿里巴巴也最終得以走到今天的成功局面。
另外,有些局是破不了的,或者說只能緩解。作者舉了個例子,就是中國人最重要的關系文化。不用多說,中國人對關系的重要性都深有感觸,而且只要是還在這個國度中生活工作,就逃離不開這個關系的局。對于公司經營來說,關系文化既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給公司的經營和管理帶來便利,而同時又因這些便利性本身帶了許多麻煩。當然,一個普遍的共識是,不能讓關系文化成為公司的完全主宰,而是需要用業績文化來進行對沖。對沖的結果也不要期望能完全沖掉關系文化本身,因為它就是在中國這個國家當前環境中破不了的局。
三、關于人
前面的第一部分其實已經說到,當今管理的核心是對人的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動的中心。如果還是用百年前純粹的機械思維對待人,即達不到目標,還有可能出大亂子。
因此,當今的管理需要注重對人的了解。從普遍的角度出發,我們需要對人類本身有清晰的認知,這包括人作為生物本身的特征,例如人的情緒如何產生、人的心理如何活動、人的意識和潛意識如何運作、人如何認知世界,等等。這些都是一些其他學科,例如心理學、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研究的領域,而管理學目前也非常需要了解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只有對人本身越來越了解,才能知道人之所以做出某種反應的原因,才能知道是否可以對這種反應進行處理和應該如何處理。
例如,以往的觀點認為人是具有理性的。而目前的研究結果是,人大多數時候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說有很多時候人做的決定并不是人有清晰的自我意識活動所產出的結果。有些是身體的激素促使人做出的決定,有些是以往的經歷、經驗、知識造就的決定,還有些可能是你自己的基因使得你做出某種傾向的決定概率大增。例如最近很火的《未來簡史》一書就很推崇“人的生物特征對人的意識有很強大的影響”這樣的觀點。寧向東也舉了一個例子,說有研究發現人的基因中有一種冒險基因,叫做D4,約有20%的人在這一基因上會發生突變,使得這樣的人在做一些決定時,即使有些選擇收益很高但風險很大,他們也往往會取選擇這種風險高的道路。
不過,即便人大多數時候是非理性的,但我們還是有理性可以依賴的,或者說可以用理性來對自己的非理性進行控制、影響。這也是人之所以區別動物的重要特征。雖然我們無法把自己調整到所有行動都基于理性的思考結果(那樣的人也就失去了人性吧,要么是機器,要么是神),但是還是可以在一些場景下,運用理性的力量來改變自己的行為、行動。所以,不要在看了基因、激素這些對人有巨大影響的研究結果后,就產生一種宿命論的思想,其實大可不必對人類這么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