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簡書是在豆瓣閱讀上訂閱的一本叫做[想想]的短文集,同期還收藏了幾冊知乎周刊,內容已經忘干凈了,模模糊糊記得很有意思,比較多的記實故事、行業(yè)技能、虛構題材,讀起來一氣呵成。只不過當時玩兒知乎比較多,所以慢慢遺忘了簡書,但是[簡書]二字始終停留在我的記憶深處,偶爾在看到相關的內容便刷的一下蹦出來。
比如,在kindle上搜到一本[我也曾上班一個禮拜就辭職],作者是萌大夫精神病院,初入職場的我感受頗深將這本書一直存在kindle里沒有刪,雖然再也沒有戳開看過。這一次對簡書的印象深刻了許多,以至于潛意識里把萌大夫當做了簡書的創(chuàng)始人,直到最近看到一篇[簡書、十五言和知乎專欄的試用評測]的文,我才突然意識到,這些年來簡書一直在我身邊徘徊,我卻從來沒有認真的了解過它。
果殼和知乎曾經是我混跡的主戰(zhàn)場,有時候會花幾個小時沉浸在里面看大段大段的文字,時而感動時而驚喜時而震撼時而哈哈大笑,然而哈哈大笑之后卻什么也沒有留下。我只是旁觀了一場又一場別人的人生,如同看了一場又一場電影,影片結束奔赴下一場。通過寫影評可以與影片對話,產生的是屬于你的東西,而看過的故事在沒有思考、記錄和總結的情況下終究是別人的故事。
意識到這個嚴肅的問題后,我開始逃離那些看似能夠學習到很多知識的場所,漸而能夠區(qū)分那些是我需要的、有用的、可習的。慢慢寫下片段性的文字,將好玩兒的app記錄下來,將生活小常識寫下來,將觀影感受記下來,慢慢的對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見解,而不是隨波逐流式的附和,雖然這些想法還很幼稚,但天地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由簡入繁的不是嗎?
窩下來,慢慢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