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寶快5歲時,最好的小伙伴報名了跆拳道,有次他穿了一身白色的訓練服來到班上,周圍的人都很羨慕,也包括大寶。
晚上回家,我二話沒說就給他也報名了。小家伙一開始很喜歡,可是,上了兩個月后,開始不耐煩了。
一天晚上,他終于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課!”
“為什么???”
“練跆拳道太累了,我不想學了!”
對于大寶的反應,我早有預料,于是安慰了他兩句,然后堅定地告訴他:“今天必須得上!既然報了名,就要堅持下去,媽媽會陪著你的?!?/p>
“我就不去!不去!”他繼續鬧,見我沒有絲毫改變的意思,然后感嘆了一句:“大人真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孩真不幸福,什么多要聽大人的!”
我告訴他:“很多事情你們小孩還不懂,不能做決定,就得聽大人的?!?/p>
那是我第一次強迫他。老實說,在大寶10歲以前,我逼迫他做過很多事,尤其是在學習上,從未妥協過一次。
02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會開始用“愛和自由”的口號來“遵從”孩子。
他們看見別人喜歡舞蹈,家長二話不說就答應,可是孩子學了一段時間就會不想學,然后我們又“尊重”孩子的決定,不想學就不學,快樂最重要。
都說感性容易蒙蔽人的眼睛,可是理性有時候也會,“不逼孩子學不喜歡的東西”看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可實際上這只是在放任孩子。
孩子的學習確實應該要基于興趣,可是就算當時在喜歡,也會有一個時間的厭倦,這時候喜歡就變成了折磨,大人都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個很小的小孩,想僅靠興趣讓孩子長期堅持一件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學習的瓶頸期每個人都會經歷,當孩子萌生放棄的念頭,你逼孩子一把,堅持一段時間,又會重新開始有動力去學習,由此進入一個良性循環,興趣自然也就會變成特長了。
不管是為國爭光的奧運冠軍,還是名揚四方的企業家,他們在學習中也都經歷過枯燥乏味的階段,如果他們的父母不鼓勵孩子堅持,讓他們“不學就不學,開心就好”,今天我們不會知道韓寒,鋼琴家名單里也不會有郎朗。
當孩子還不明事理的時候,我們的所謂的“尊重”,其實更容易害了他。
03
當孩子說:我不想學了。還有一部分家長是這樣回答的:“你也真夠笨的,鄰居家小孩怎么可以學好,就你不行”“你現在不學,以后別后悔”……
是的,這些父母很少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管孩子說這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就著急把責任推給孩子。反正不想學是孩子說的,不學就算了,以后也怪不到我。
誰都希望自己能被理解,尤其是父母,可是不幸的是,當孩子理解父母的時候,父母卻沒有花時間去了解孩子的心。
04
有時候孩子不想學,原因很簡單,只是單純覺得學習很苦。我們做父母的,要讓他知道學習從來就不輕松,但可以變得有趣一點。大樹老師發現,孩子們最喜歡做的兩件事就是玩游戲和聽故事。
記得小時候為了讓大寶愛上閱讀,我在晚上給他講故事的時候,經常會扮演一些角色,模仿小兔子、獅子老虎的樣子,經常把他逗得哈哈大笑。
等他大一點之后,我就會讓他把讀過的故事,也就講給我聽,看著他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模仿各種動物的聲音,我知道他應該是找到了一些看書的樂趣了吧!
四歲那年,我開始有意識的教他認字了,開始我會給他用象形文字的字卡,先看圖,再識字。
有些難理解的字,我還會編一些句子啊,故事等,讓他理解更加深刻,還會把大寶自己寫的字,貼在墻上、冰箱上,表示鼓勵。
就這樣,他慢慢開始喜歡上了認字,每天都纏著我教他,很簡單因為他喜歡玩啊,有時候還能聽到故事。
當孩子不想學的時候,先想辦法弄清這句話背后的原因,這是我們的責任;然后再讓孩子咬牙堅持下去。
我不想因為沒有逼孩子努力,而長大后必須低聲下氣;更不想他長大了后悔當時年少無知,沒有再多堅持一下。
我希望他能活得有尊嚴,放眼看去,每個優秀的孩子背后,都站著一個更出色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