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地,她已經過四十歲了。古代人講: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當到這個年齡,不再考究人生的意義,而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意義。這個年齡段就會變得坦然,就會時不時地回憶過去,記起小時候美好的事。看看她自己十多歲孩子,所處的現在這個時代,物資豐富,沒有缺過吃,沒有缺過穿,美食可謂琳瑯滿目。
而她像她的孩子這樣大的時候,那是少吃沒穿的歲月。她每到暑假寒假,都去外婆家。外婆家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外婆十歲時,就失去了母親。成了家里唯一的女性,年幼的弟弟都有外婆照顧。外婆過早的承擔起了家務和當女主人的角色,這一切,使外婆出嫁后格外地能干和格外地會心疼人。
就最近一些時日,她在廚房攤煎餅時,想起了她的外婆。她說怎么攤,也攤不出外婆攤煎餅的那種香味兒。她想起小時候,每到假期去外婆家,那都會成為一段快樂的時光。外婆家村的邊上有一條小河,河里有小魚,有蝦。夏天,會在河里游泳,冬天會在河里洗衣。流淌的小河滋養著外婆村里勤勞的人。
在那個年代的農村,沒有暴發戶,沒有土豪。大家都過著粗茶淡飯的日子。甚至舍不得買醬油和醋。她從所謂的“大地方”回到外婆家,外婆就格外地款待。因她不吃沒有一點顏色的面條,需要放一點醬油和醋來調味和顏色,外婆就得去小賣鋪買醬油。在那個時候,醬油也是一種奢侈的食材,平常是舍不得吃的。醋是外婆用自家的柿子釀造的柿子醋。外婆勤勞,吃苦,對她要求也格外嚴厲。她想去河里游泳,外婆不讓去,有時她心里還覺得外婆怪煩的。但多年以后,每次想起外婆,眼角還是會濕潤,內心還是會感動。她覺得外婆待她好,待她親。
特別是每次假期結束前,外婆就會為她做一頓好吃的飯菜。天還未亮,外婆就動了身,衣袋里裝著她攢了大半個月的錢,走十幾里的山路,到附近的鎮上趕集,為了買到一點肉和菜。在那個物資貧乏的時代里,會讓她覺得吃頓好飯就足以珍貴,足以讓她感受到外婆濃濃的愛,深深的情。
臨走時,外婆給她備路上的口糧,那就是外婆攤的煎餅,格外的香,外婆再三交待,等路上餓了吃。外婆裝煎餅那種依依不舍的神情,讓她久久不能忘懷。回來的路上,她時不時地都抖開煎餅,會吃上一口,真香,那種香至今都記憶猶新。可身邊卻沒有了外婆,外婆消失在了她的視線之外。
后來她每年來來回回去外婆家,漸漸地,她長大成人了,可外婆也越來越老了。直到外婆離開了人世。這些年,她品味著自己的生活,她時常想起外婆的好!只想問:親愛的外婆,你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可好?禁不住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