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茉莉醬
最近關注了一對情侶的公眾號,是一對中美結合的情侶,男方是浙江溫州人,叫Sid,女方是美國華盛頓人,叫Kat,公眾號名字就以兩人的英文名命名的。
一對情侶共同開通一個公眾號,并以視頻的形式分享他們的故事,這對我們來說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真正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并關注他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是一對分別來自不同國家的情侶。我對他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怎么相愛,怎樣的相處模式,也表示十分的感興趣。
其中,他們有一期的節目,就說到了美國和中國之間不同的交往戀愛方式。
以前學英語的時候,就讀到過關于美國人與人交往的方式,他們在與人日常交往中,可以跟很多人相處十分友好,有說有笑,談天說地。人們以為美國人很容易交朋友,但事實上,他們對于誰是真正的朋友,有更內在深入的標準。對所有人都表面友好,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自己真正的朋友。
那么戀愛交往方式又有什么不同呢?
Kat說,美國人喜歡一個人,會請ta去約會,但是就算對方同意約會,彼此也不是男女朋友。在約會期間,你沒有被限定只能和這一個人約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約會的人數可以為0到無限大之間。約會方式小到吃飯聊天,大到一起“蓋棉被”,彼此都不是男女朋友。
如果彼此都喜歡對方,他們會持續約會,直到他們真的想交往,然后他們會承諾于對方。承諾之后,他們才是真正的男女朋友,并且從此以后不能跟其他人有越軌的接觸。
男女朋友在一起的方式也比較自然,因為是了解很深才在一起的,所以戀情也會久一些。
Sid說,我們中國的交往方式比較單純清新。當我們看上某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花很長時間跟ta在網上聊天,或作為朋友簡單出去一兩次,更有可能只是聊天連出去都沒有過就問對方,要不要在一起,要不要成為男女朋友。
如果對方同意在一起了,那他們從此就是男女朋友了。
他們剛開始約會會很害羞很尷尬,因為他們原來對對方的了解并不深刻,甚至有的人情侶關系維持不到一周的情況。
以上二人的結論,不一定準確,但我認為具有一定概率性參考價值。
一句話總結就是:美國人對于約會方式的態度較為開放,但對于戀愛關系的確立卻采取比我們更慎重的態度。
“所謂男友,就是愛情尚未確定,需要加深了解的對象。”
一句話,道出了我們對戀愛對象的態度。反觀自己的戀愛史,似乎也印證了以上的結論。當然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戀愛觀,這里無所謂是非對錯。但對于戀愛關系的確定,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我覺得是make sense的。因為:
在某種程度上,這樣做可以讓我們減少來自情感上的傷害。
我以前認識一個男孩子,剛接觸就喜歡上了他,他也對我有好感。簡單見過幾次面以后,我們就牽手了,也就算確立了男女朋友關系。剛開始進行正式的情侶約會,我就用各種理想中的男友的標準來要求他,如果他做不到,我還會質問和數落他。在不停地給他施加“男友”身份下的條條框框以后,突然有一天,他......不理我了。我傷心難過了好一陣子。
后來,我才想明白,一切源于自己逼得太緊。如果當初彼此能夠以朋友的方式多一點了解,看清楚彼此的品性、愛好、性格、習慣等,而不是單憑情感沖動在一起,也許兩個人的關系會發展得更順利,也不至于在被我自己設置的愚蠢的“情侶”框架下畸形發展,最后導致對方喘不上氣,一段關系戛然而止。
如果沒有太早的關系確立,也就不會糾結于彼此的角色定位,也減少了很多關系上的束縛。甚至于會減少了一些讓我們莫名傷心的理由:
“他其實沒有那么喜歡你”,甚或“他讓你感覺他在玩弄你的感情。”其實,很多時候,往往只是因為他還沒真正愛上你,他對你還只是好感。你以為他對你有“commitment”,其實都只是你自己一廂情愿的以為。
如果在戀愛關系上能慎重點,或許大多數人也就不會經歷:因為好感而在一起,因為了解而分開。
另一方面,沒有過早的角色代入,關系發展會更自然。
因為彼此保持相對獨立,也讓雙方相處方式更自由,更多的接觸和了解,也更容易從“獨立個體”的角度去考慮對方是否真的想要交往,從而彼此給出一個“commitment”,建立良好的戀愛關系。
美國人在約會交往方式上如此開放的態度,甚至出現很多我們無法理解的“pao友”關系,但他們戀愛關系一旦確立,卻又相處如此自然。
最后,是承諾在戀愛關系確立中的分量。
美國人如此重視“commitment”,是因為“承諾”就等同于雙方確立戀愛關系前的一個口頭協議。一旦戀愛關系確立,就代表彼此之間只能有對方,不可以再有第三者。協議訂立后就需要有契約精神,所有只有了解到一定程度了,才會給出“commitment”,情侶之間的忠誠度也會更高,感情也會更持久。
以上,說了這么多,更像是在反思自己的過去。我相信,在我們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在充分相處了解對方后,才最終決定確立戀愛關系的。
同時,也想告訴另外的一些人:
兩個互有好感的人,交往方式可以持開放的態度,但對于戀愛關系的確立應更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