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寫文介紹了魯西南的酒文化,得到不少朋友的共鳴。其實,在我的家鄉,喪葬文化甚至比酒文化更繁瑣。
一襲白衣帶,追思過世人。今天,我們就聊聊魯西南的喪葬文化。
一
殯葬禮儀是傳統禮儀的一種,和十里不同音一樣,喪葬文化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但無論到哪,尤其是農村,大多逃不過“隆重、繁冗、禮儀……”等字眼描述。
人一輩子其實很短,過往的一生無論是否留下什么,臨走時,親人為表示哀痛,總得舉辦些儀式追思。一生故事終將落幕,只奢望后來人一代更比一代好,為逝者舉行儀式,也表達著在世人的不舍與祈盼,祈盼保佑家族興旺,人人平安。
在農村,喪葬禮儀往往與村俗相關聯,一個家喪葬的舉辦,是一件大事,對家族來說不單單是失去親人的痛苦,而是向外人展示某些潛在內涵的絕佳良機。在喪葬儀式上,你可以表達你的孝廉,你可以表達你的門風,你可以表達你的團結,你可以表達你的闊綽,你向外人展現著什么,直接影響著別人對你的評價,所以沒有人敢不重視。
換句話說,喪葬是農村處世的方式,是傳播家族影響力的有效途徑。
二
過世的人,舉辦儀式需要“三天兩夜”。
頭天,需待家等候在外地的親人,他們需要時間往回趕,沒人怠慢。主家還會安排村里管事的大頭,去通知左鄰右舍來幫忙忙活,俗稱“央人”,央求,其實是鄉里鄉親互助的尊稱,一旦你被“央”到了,也沒人怠慢,無論手頭有多重要的事情,都需到主家去幫忙。
親人過世,家里人自那刻起是不能出門的,有什么事必須通過大頭去安排人辦,這里有個講究,如果主家冒然去別人家,會被人家“忌諱”,是不尊重人,是帶來不吉利的行為,這個問題十分嚴重,村里人沒人不懂。
央人中,執筆寫挽聯者,買布裁衣者,酒席招待者,墓所開掘者……大頭會安排的明明白白。要問大頭何許人也?其實就是受尊重的長者,懂得禮儀鄉俗的尊者,一般這個人比較固定,是由有威望的,說話有權威的人去當。
被“央”來的人,有時根本無需多言,坐下就知道自己干什么,這是多年來在這樣的場合做同一個工作的經驗,這些人雖有變動,但也輕車熟路。
這些人是不求所報的,是義務的,也是和諧民風的體現。
三
第二天,主要是通知各路親戚家,俗稱“報信”。
待主家與大頭商量好要通知親戚的名單后,就安排人去挨家通知,一般通知的人選村里的年輕人,跑腿的事兒他們適合。
這時,遠在外地的親人差不多就能回來了,一番親人家的悲痛告別后,便是繁瑣的流程演練。包括,你在送葬隊伍中的占位,細微事務的操辦,招待來客的工作,以及其他各種繁雜的事情。事情雖多,但是必須要恪守一個原則,那就是:規矩和禮儀。
在喪葬上,禮儀和規矩比其他場合看得更認真。本著對逝者尊重的原則,在莊嚴的場合,在悲痛的場合,你不能隨便發出笑聲,不能大聲喧嘩,待客到時,如果看到他痛哭時,你需表達同樣的心理,當然,這是自然的,也是真情的流露。
待親戚都通知完,游子歸家,就該火化。場面自然悲痛,是告別,也是重生。所有人都會不舍的哭喊,尤其是至親的人。
四
第三天,便是“吊喪”與“出殯”。
來“吊喪”的是昨天通知的親戚們,他們會抬著“祭盒”在村口停留,請一人來主家通知,扔給樂行人幾盒煙,他們會吹吹打打地去村口迎接,這是樂行人的一項收入,也是看你這門親戚重視不重視此次吊孝。
祭盒里的東西以雞魚肉為主,外面蓋子上面由水果覆蓋之,周圍要擺上翠柏的枝葉,蒼松翠柏是對逝者最好的祭奠,也寓意來世得到安祥。待祭盒擺上桌,吊孝人便要行“三拜九叩”大禮。如遇女婿或其他至親親戚,還得哭上幾聲,以示哀痛。
一般“吊喪“的過程要持續一上午,待匆匆吃過午飯后,就剩最后一項。
飯畢,送葬隊伍按長幼順序排列,樂行手在前,兩人抬八仙椅在后,送葬隊伍緊隨,俗稱“送魂”。農村人,都相信有來世,對逝者靈魂的安慰,便是對親人最好的寄托,隆重的儀式彰顯生者的美好祝愿,愿來世還能成為一家人。
送魂儀式結束后,送葬的人必須跑著回家,向棺木不停行禮,因為,棺木擺好,已到最后告別的時刻。這時候,看一家人痛不痛苦,難不難過,就看場面哭得慘不慘痛,這時候,也是村民圍觀的時候,他們會指指點點,交頭接耳,點評著每個人的表現。
你要問,要是實在哭不出來怎么辦?那這就不好說了,也許有的人真的要靠表演來完成這最后的儀式。
摔盆,蹬腿,連拉帶托,悲嚎聲震天,周圍的人無不被帶動的情緒低落,也隨著落淚,這是多少年鄉親們最直接的表達。
五
歷時三天,喪禮畢。
在我看來,家鄉的喪葬文化,既是傳統的傳承,也是情感表達的場所,至于是真情流露還是刻意表演,那就看當事人了。
每個人活著的方式不同,但生命有限,儀式隆不隆重是對后人而言的。由此可想到的是,我們需愛惜自己的每一天,愛惜自己身邊的親人。
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