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治療師露易斯?海在《生命的重建》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學生平素工作非常努力,希望能增加自己的財富。一天晚上他特別興奮,因為他剛剛贏了500美元。他一個勁兒地說:“我無法相信!我還從來沒有贏過!”大家知道這是他意識轉變的外在反映,但他卻沒有意識到。第二個星期他沒來上課,因為他摔斷了腿。醫藥費剛好花掉了500美元。
其實,這就是金錢的恐懼癥,潛意識里不敢成為有錢人,害怕有錢被嫉妒,所以用這種方法懲罰了自己。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人,潛意識里不敢成為有錢人。有的人認為賺錢很難,非常努力地賺錢,結果只能賺一點點;有的人賺錢很容易,但錢來的快走的也快,就是留不住;還有一部分人擁有一定的財富,但總是感覺金錢永遠“不夠”,不停地積累金錢,還想拼命賺更多,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孩子,沒有時間享受生活。
這些都是因為他們與金錢的關系出了問題,潛意識里對金錢存在各種的恐懼、焦慮、匱乏、愧疚。
那如何改善與金錢的關系,還毫無負擔地享受生活呢?琳內·特威斯特的《金錢的靈魂》這本書將給你答案。這本書不是一本投資理財書,卻能幫你成為真正的有錢人。這是一本梳理自身和金錢能量的心靈讀物,教你重新看待金錢的價值,重塑你與金錢的關系,獲得靈魂的療愈與自由,實現由內而外的富足。
琳內·特威斯特是一位全球慈善活動家,擔任全球性NGO大型計劃領導人近40年。她講述了自己為全球饑餓募捐到1.5億美元資金,參觀特雷莎修女的孤兒院,與被稱為甘地第五個兒子的巴賈吉合作,改善印度人生活,幫助南美土著保護亞馬孫雨林,參加北京世界婦女大會。
這篇文章我將從“重塑你與金錢的關系”、“真正的富足法則:充裕”、“走向金錢與心靈合一的旅程”這3部分內容來深度解讀如何改善你與金錢的關系,創造豐盛富足的人生,成為真正的有錢人。
第一部分:重塑你與金錢的關系
對你來說,金錢、財富意味著什么呢?很多人跟金錢的關系不輕松、不自在,存在著焦慮、恐懼,總覺得錢不夠多,錢越多越好。
“如果我擁有1000萬,就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了”。那你就努力工作吧,也許你很快就會賺到1000萬,但那個時候你會停下來嗎?不會。當你賺到1000萬的時候,你看到其他人還有更多,你會對自己說,“我需要更多,還不夠。”這就是關于金錢的無意識,盲目地追求更多。
①首先,積累金錢是另一種形式的“饑餓”。
很多人有錢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購買欲望,總是各種的買買買,把自己變成“購物狂”,追求一時的歡樂、自由和舒適生活,其實這是在利用金錢填補內在的匱乏,并不會得到真正的滿足感。
20世紀70年代中期,琳內大把大把的花錢,購買各種新的東西,買跑車,買藝術品,買名貴的衣服、鞋子、手表,住豪華高大的房子,品紅酒,去約塞米蒂旅行、去太陽谷滑雪、去夏威夷玩帆船,這種奢侈豪華的生活,并沒有給琳內帶來滿足感,反而總是感覺缺了點什么。
很多人處在這種狀態停不下來,用錢來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和新的目標。我們總是把焦點放在錢上,根本無法感受快樂,也無法享受生活。書中提到這種不斷追逐、積累金錢,不停地更新換代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生活,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饑餓,這背后渴望的是有意義的人生。
每個人活在這個世上都想實現自身的價值,然而更多的金錢、奢華的生活只是暫時帶來自豪感和滿足感,進而使人感受到整個人生的意義。但真正的自我價值是建立在幫助別人,為社會付出的基礎上。
在我們與金錢的文化中,我們應該更多的認知、了解自己,并不斷的完善自己,以一己之力改善周圍的世界,通過這種看得見的改善,讓自己的心靈充實而富足。我們不再覺得自己受困于對金錢的匱乏,也不再盲目地追求更多,而是應該讓金錢成為一種彰顯愿望與使命的工具。
金錢本身并沒有好、壞這一說,錢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我們相信它有價值。我們賦予它社會上的意義和權利,把它作為認可人和事物的重要性與價值的工具。因此,當我們談到成功時,金錢并不是唯一的衡量工具。
②其次,金錢本身并不能帶來富足的人生。
挪威劇作家說:“金錢可以是許多東西的外殼,卻不是里面的果實。”擁有金錢,并不意味著擁有幸福和快樂,擁有金錢也并不代表就是一個富足的人。
有些人擁有大量的金錢,他們內心卻沒有愛、慈悲,反而心腸變硬,是靈魂上饑餓與貧窮的人,是金錢的奴隸。
琳內去拜訪特雷莎修女時,一對中年印度夫婦闖進修院,兩人高大健壯,看起來很富有。兩人把特雷莎修女從椅子上拉起來,將她硬生生的靠在墻上,并緊緊夾在中間,要琳內給他們拍照。結束后,兩人沒有對特雷莎修女和琳內說聲謝謝,就消失了。像這些人擁有豐厚的財富,但精神和情感上極度貧乏,金錢并沒有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豐盛和富足的人生體驗。
還有一些人,為了金錢以各種方式去傷害他人,琳內與羅摩克里希走在孟買的街上時,那里滿街都是乞討的人。他們要么伸出已經變形的手,要么將失明的嬰兒舉在你的面前,要么在你身邊幽怨地哭泣向你乞討。在印度,乞討是一個有組織的產業,他們為了錢將自己的孩子弄成殘疾人,以便能討更多的錢。這些人與金錢的關系嚴重扭曲,這種賺錢的方式更讓人們反思,重新檢視自己在金錢上與他人的關系。
金錢本身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充實的人生,但可以買我們想吃的美食、漂亮的衣服、寬敞的房子,可以提升生活品質,讓我們更好的享受生活。在與金錢的關系中,我們需將靈魂的愿望與金錢結合在一起,把金錢看作表達愿望的工具,以造福自己、造福世界的方式使用金錢,生活才會更充實和富足。
③最后,我們來看一下:掘棄內心深處的匱乏感,與金錢鏈接。
很多人會經常說:我沒有足夠的時間,沒有足夠的金錢,我不夠聰明、不夠漂亮、不夠成功、不夠富有,這背后的思維是潛意識里的匱乏。佛羅倫斯·希恩在《一生的游戲規則》中寫道:
你要知道潛意識是人類忠實的仆人,它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它會默默傾聽我們不宜張揚的心里話,但我們必須謹慎對待潛意識,引導潛意識,而不讓它流于消極。我們的每個念頭、每句話都會留在潛意識里,而且會以令自己驚訝的方式表現出來。
潛意識里的匱乏會使我們心靈得不到滿足,這種匱乏體現在我們的生活方式上,最常見的信念就是:“資源緊缺”、“多多益善”、“事情本來就如此”。
“資源緊缺”不僅給我們帶來恐懼感,還成了我們做一些事情的借口。在金錢上,恐懼感會讓我們為了賺錢,去做不喜歡的工作。在家庭中,匱乏感讓我們購買更多的東西,甚至會把一些不需要的東西放入購物車。在市場上,我們必須努力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多多益善”。只有掘棄內心深處的匱乏感,才能提升生活的品質。
我們每個人當下擁有的生活,都是你過去無數次說出的語言、做出的行為,以及信念所累加出來的結果,是你創造和選擇了自己想要的人生。我們要時刻覺察那些匱乏的念頭,并保持積極的思考。在與金錢的關系中,帶著愛、幸福、感恩,去享受和運用金錢,我們才會感受到真正的豐盛和富足,我們與金錢的關系會越來越好,獲得的金錢會越來越多,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第二部分:真正的富足法則:充裕
提起富足,很多人立刻會想到擁有很多金錢和富裕的生活。如果我們把富足,只看成足夠多的金錢,無論你擁有多少金錢,你都不會得到滿足,也不會幸福。富足不是來自外在金錢和物質的堆砌,而是內心的充足和滿足,真正的富足是從心底來,不以外在的身份、金錢、物質來衡量我們的生活,而是活在完美與豐盛的當下,更是一種內心的充裕感。
①首先,充裕是一種存在方式。
在理財不斷普及的今天,人們缺少的不是理財的策略和技巧,而是缺少個人轉變的充裕理念。土著居民阿丘雅人,他們的文化中沒有金錢的概念,金錢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稀奇古怪的輔助物,并不屬于他們的日常生活。盡管他們沒有錢,不積累財富,但他們沒有任何匱乏感,不認為、也不害怕資源緊缺。他們不追求更多,也不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如別人。他們一直帶著“資源充裕”的信念生活。
書中提出,“充裕”指的不是數量上的充足,“充裕”與數量無關,它是一種體驗,是我們創造的一種意境,一種存在方式,知道我們擁有充足的資源。充裕理念認為,這個世界的資源足以滿足我們所有人的需要。
充裕感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一種意識和覺知,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身邊環境的一種意識的選擇。充裕感并不是讓我們簡樸、減少開銷、降低期望值,也不是說我們不需要任何的努力,而是一種創造性行為,讓我們充分認識到存在于我們內在資源的力量。充裕感是我們自內向外創造,并彰顯的一種意境,提醒我們看看周遭與內在,就會找到我們需要的資源。
充裕是一種人生信念,更是一種生活心態。在我們與他人的關系互動中,比如金錢、時間、智慧、能量這些資源,帶著充裕為基礎的旋律意識,無論是流入還是流經我們,將靈魂愿望與金錢利益合一,便會創造出豐盛、圓滿而且有意義的人生。
偉大的環保人士達納·梅多斯說,地球上最基本的法則之一便是“充裕法則”。地球上有這么多的陽光、空氣、土壤、水源,我們必須以尊重、敬畏的心態對待大自然,善用自然資源并認知到它們的寶貴。這個法則教會我們體驗充裕感,以一顆敬重之心,有智慧地來運用身邊的一切資源,我們內心會生起滿滿的感恩。充裕是一種境界,一種存在方式,也讓我們獲得了真正的人生自由和豐盛。
②其次,金錢承載著靈魂的能量
海靈格說:金錢有靈魂的,它是一種精神物質。金錢是愛的結果,所以它是我們努力達到目標后的報償。當人們因為努力得到成功而獲取金錢,金錢會愛他們。因為這是他們努力得來的,所以金錢會留在他們身邊。
金錢是一種能量,是一種愛的能量。金錢的流入、流出,代表著無條件愛的給予與接收,也是你與他人愛的能量意識交流。金錢喜歡流動,流動越頻繁,就越有價值。只有在流動中,金錢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琳內在參加哈勒姆組織的一次募捐活動時,一位女性說:“我覺得金錢像流水,對某些人而言,它像洶涌的大河一樣,從他們的生活中奔騰而過。對我而言,則像細流。我希望能夠以為眾人謀福的方式讓它從我的生命中流過。我包里有50美元,是為一位白人婦女洗衣服掙來的錢,我想把這些錢捐給你”。
金錢如流水,金錢承載著希望、意愿與靈魂能量的流動。金錢的能量也來自我們募捐的愿望,金錢流入、流經我們時,我們帶著愛的能量、以為眾生謀福的心愿,這些錢就是“福佑之錢”。
金錢是能量和意愿的承載工具,是我們彰顯意愿的渠道,承載著我們靈魂的允諾。如果我們能以一顆正直之心運用金錢,那么傳遞出去的也是正直的能量。
在與金錢的關系中,如果將流經我們人生的金錢灌注能量,讓花的每一筆錢帶著我們靈魂的愿望,便會創造出一種特殊的金錢之流,這種金錢與他人關系的互動,會讓人與人之間的內心充滿喜悅和互幫互助的滿足感。
③最后,我們來看一下:合作創造完整與充裕。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小到人際關系的交往,大到企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合作”兩個字,合作能聚集江河成大海,合作能創造價值。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合作,品牌加盟、企業合作,創造了更大的經濟效益。生態環境離不開合作,不同區域合作治理為環保開啟了新的模式。更好的生活離不開合作,人們之間相互分享流經生命中的一切資源,比如時間、金錢、智慧、能量,既能改善人們的生活,還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
特雷西離婚后,帶著兩個孩子,與朋友浩史夫婦一家合住,兩家五個孩子也成了好朋友。特雷西給孩子們上課,幫忙做飯,兼職“戰勝饑餓項目”工作,與浩史一起修習佛教,與孩子們一起唱古老的民謠。這個大家庭充滿著愛、溫暖、喜悅,她內心的傷痛也漸漸被療愈。
在與金錢的關系中,合作不僅讓人們獲得充裕感,還創造了一種機遇,讓人們能夠運用現有的資源創造新的體驗方式。合作讓人們:我會支持幫助你,你會支持幫助我,這種合作與互惠的關系,充滿著滋養和喜悅。
在合作中,我們都是平等的合作者,共同為所有人創造完整和充裕。我們把資源看成大家共享的資產,每個人都給出自己擁有的一部分資產或資源,來共同實現一個愿景。有些資源是金錢,有些是付出勞動,有些是對心中愿景的堅信。合作所帶來的自我完整、個人成長、內在療愈,對充裕感的體驗是金錢買不到的。一旦我們將合作的意識帶入工作生活中,我們便能真正體驗到,充裕、豐盛和滿足感。
第三部分:走向金錢與心靈合一的旅程
金錢是一種能量,我們的心靈也是一種能量。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對創造金錢有什么幫助呢?其實,心靈成長就是創造金錢,擁有金錢就意味著擁有豐盛的能量。心靈成長不僅讓我們提升生活品質,還讓我們的內心充滿愛和喜悅,實現自己的夢想并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①首先:改變夢想,創造新世界。
心理學家榮格說:“你的潛意識指引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被你改寫了。”而呈現潛意識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夢。
琳內參加瑪雅土著居民的夢與愿景儀式時,在夢中她變成一只鳥,感覺到自己飛翔在浩瀚的綠色森林上,一張張男人的面孔向她飛來,臉上畫著幾何圖案,頭頂戴著由黃色與紅色羽毛編成的羽冠。
夢是一種強有力的溝通工具,夢境意味著一個人的心靈不斷的變化。土著人很看中夢的文化,將夢看作表達、彰顯內心渴望與意愿的工具。琳內因為那次夢的經歷,在接下來的7年時間里,與他們達成了合作,這也成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使命。
一個人想要成功,想要改變命運,有夢想是很重要的。你擁有怎樣的夢想,你就會付諸怎樣的行動。如果你的夢想是: 擁有更多的金錢、更多的房子、更多的資源,你就會不斷的開始積累金錢、追逐金錢,讓你陷入匱乏的生活狀態中。改變這種“夢想”,以充裕的心態,用現有的資源就能創造出我們想要的生活。
在與金錢的關系中,以“充裕”的視角來看待世界,讓金錢成為實現承諾的渠道,我們便會創造出新的世界。
②其次,金錢與靈魂合一,將夢想變成現實。
夢想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敢于做夢想的人,在生命銀行里,開了很多財富賬戶。努力把夢想實現的人,把這些賬戶注入滿滿的能量。一心要實現夢想的人,誰也擋不住他的堅持。除非,他自己選擇放棄。
北京世界婦女大會上,一位“火燒新娘”受害者,因為她的丈夫和婆婆對她帶過來的嫁妝不滿,將她綁在柱子上,渾身澆上油,點起火,她的臉被燒得面目全非,她知道自己留在世上的時間不多了。她說,她帶著那燒焦、變形的身體來到北京是因為“我知道,如果我在這里死去,我會死得更有意義”。
大會上的女性,為了實現“結束戰爭與暴力,創造和平”的夢想,用盡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每一份勇氣、每一份力量和每一點金錢。她們的力量和勇氣,充分證明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實現夢想的力量,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我們可以使用金錢,幫我們將夢想變為現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運用金錢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每花一筆錢都帶著愿景,你不會隨便地把錢花在沒有價值的地方,這就是你對金錢的承諾。我們花掉的每一筆都承載著我們意愿的能量。如果“金錢能說話”,你就借著金錢來“說話”,讓你賬單上每一筆的收入、支出,都在向世人宣告“你真正是誰”,讓金錢傳遞著夢想的能量。
金錢是一個工具,也是一個渠道,我們隨時可以將金錢的運用與靈魂的愿望結合一起,賦予金錢力量和愿景,以金錢的形式來表達夢想,我們的靈魂便與金錢合一,讓夢想變成現實。
③最后,我們來看一下:創造遺產,塑造充裕的人生。
說起遺產,在大多數人的意識里是繼承一大筆財產,一生衣食無憂,不再為錢發愁。然而,那些靠捷徑賺來的錢,會讓你害怕金錢。一位26歲女子向琳內傾訴,祈求父親不要留給她巨額資產。她的父親為了賺錢已經毀了她的家庭,兄弟姐妹分離、父母離異。女子覺得別人對她父親的怨恨、罪惡都隨著這些錢傳遞到她身上,她心里有罪惡感,害怕繼承財產。這種遺產并不能帶來充實的人生。
書中提出,你度過的人生,就是你留下的遺產。
琳內的母親曾經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募捐者,她說通過募捐活動,希望讓自己和他人都能過上健康、豐盛的生活,募捐金錢是創造人生不同,最非凡、最有力的方式之一。琳內的母親去世后,把留下的錢財分給11個孫子、孫女和3個曾孫,雖然金額不多,但這些金錢傳遞著對子孫的祝福和愛。這種運用金錢的方式和對生命的認知,也是遺產的一部分。
在與金錢的關系中,發自內心的帶著一顆熱忱與慷慨的心,與他人互動,用自己的能量、愛和金錢來滋養他人,這便是繼承了金錢文化的遺產。
琳內的母親給后代留下的遺產是,運用金錢的方式和生命充裕的信念。那么,你想給子孫留下什么樣的遺產呢?
有些人盲目崇拜金錢,把錢看得高于一切,給子孫留下的是“精神貧窮”的遺產,對社會上倡導超前消費、高消費,驅使孩子們去買很多他們并不需要的東西。因此,我們要讓孩子們改變這種觀念,并教導充裕的理念,讓他們體驗到真正的財富、充裕的人生,這才是給子孫留下的最“充裕的遺產”,這種方式也將改變我們的世界。
總結:
匱乏,是因為你關注你沒有的;豐盛,是因為你關注你有的。你的思想決定你吸引事物的模式,所以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比起思考自己不要什么更重要。焦點所在你就越會清楚的描繪這種景象,并將它們帶進你的生命中。
你是自己豐盛的源頭,你可以創造任何你想要的一切事物,通過與你靈魂或大我的無限鏈接,通過開啟與更高力量相同的管道,或是通過表達、散發你內在的和平、喜悅、愛、幸福與活力等更高的生命品質,你會成為自己豐盛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