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代史教材上談到發動新文化運動的目的:“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認為,以往少數先覺者的救國斗爭之所以成效甚微,是因為中國國民對之“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因此,“欲圖根本之救亡”,必須改造中國的國民性。他們決心發動一場新的啟蒙運動,以期廓清蒙昧、啟發理智,使人們從封建思想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個運動后來被稱為新文化運動”。
? ? ? ? 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有:
? ? ? ? 魯迅,浙江紹興人,在日本留學。
? ? ? ? 蔡元培,浙江紹興人,晚清進士,后來去德國留學,留學4年,獲得德國萊比錫大學博士學位回國,1916年被聘請為北京大學校長。
? ? ? ? 陳獨秀,安徽懷寧人,5次留學日本,1917年被聘請為北京大學教授。
? ? ? ? 胡適,安徽績溪人,早年喪父,少年時代在上海川沙鎮讀過,18歲出門遠行,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農學,后轉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教育,教育學博士回國,1917年被聘請為北大教授。
? ? ? ? 李大釗,河北樂亭人,早年留學日本,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日本政府提前遣送回國,1917 年被聘請為北京大學圖書館的館長。
? ? ? ? 留日的學生發起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影響了中國歷史:過去日本是中國的學生,處處模仿中國,而中國是日本的老師,但是,甲午戰敗后,中國人要向日本人學習,老師要向學生學習,留學的學生憋著一口氣。希望早日學成回國,把自己的國家建設強大,不再受別人的白眼歧視。日本人的歧視激起了留學生強烈的民族主義,留日的學生比留歐美的學生有更高的政治抱負。但是,到了日本,日本人處處歧視中國學生,像藤野先生的關愛就在魯迅的心里激起了波瀾,但是像藤野這樣的人很少。
? ? ? ? 為什么要改造國民性呢?國民愚昧到了什么地步,才讓他們痛心疾首的要改造國民性呢?這個在魯迅先生的文章中也有體現,就是當中國人被處決的時候,中國人都只是看客,他們事不關己,麻木不仁,所以說新文化運動首先要沖擊的就是國民性,因為,國民性指的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淀出來的民族文化習慣,所以他剛開始在日本學醫,但是后來當他意識到學醫拯救不了麻木的中國人時,他就選擇了棄醫從文,從精神上使國人能夠意識到一榮俱榮這件事情,而不是再當一個看客。
? ? ? ? 小說《孔乙己》,其實主要是寫那些短衣幫,那些本身也是卑微之輩的人,是如何-一遍遍地往孔乙己心靈的傷口上撒鹽,從而鑒賞著孔乙己精神的痛苦。他們沒有更多的錢買一點哪怕是低賤的茴香豆下酒,于是便拿孔乙己的精神痛苦下酒。正因為如此,只要孔乙己出現,他們決不放過傷害他的機會。他們總是用那種孔乙己最害怕別人提起的事情傷害孔乙己,當孔乙己滿臉漲紅、窘迫不已、痛苦不堪時,他們便快樂得大笑起來,于是,每-一次,都是-遍遍地“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笑聲”。
? ? ? ? 小說《藥》中,夏瑜是為大眾的幸福而犧牲的革命者,然而他的為大眾而死,卻不過成為大眾茶余的談資。正因為他的死對大眾來說是莫名其妙、不可理喻,便特別令大眾興奮。在茶館里,圍繞夏瑜的被殺,他們議論著、爭論著,而在這議論和爭論中,他們感到了活著的趣味。更有甚者,夏瑜的血,被華老栓買來醫治兒子的頑疾。
魯迅想表達的,是:世道的墮落,是從欺負善良人開始的。
請看《藤野先生》中的一段描寫:
? ? ? ? 從此就看見許多陌生的先生,聽到許多新鮮的講義。解剖學是兩個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學。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疊大大小小的書。將書放在講臺上,便用了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聲調,向學生介紹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
? ? ? ? 魯迅在日本仙臺醫專只學習了3個學期,1906 年3月退學了。他感覺到醫生治療人身體的疾病,無法醫治人靈魂上的疾病,他決定回國當一名老師。沒有棄醫從文,他想當一名像藤野先生那樣的老師,當時魯迅教的是化學,在一次實驗課上,魯迅為了向同學們展示氫氣燃燒的實驗,卻發現自己沒有帶火柴,便對同學們說,讓學生千萬不要動實驗器具,結果學生把他的實驗給做了手腳,回來點染時爆炸了,當時魯迅的雙手全是血,原因是臺下的學生們很好奇,想看一看是否真的像魯迅說的那樣危險?一個被炸的血淋淋的魯迅,在社會中出現,說明了,如果連傳播知識的人都遭到愚昧的扼殺,社會沒法進步。后來的魯迅,提起了筆……開啟了拯救國民精神續集。
理解魯迅,就是去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痛,魯迅的深刻是很多作家做不到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是沒有時空限制的,魯迅的作品,日本人也選入了教材,美國大學里也選入了教材,魯迅是世界級的作家,因為魯迅揭開的是全人類的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