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書上寫了80多篇文章,大部分是散文。自入簡書以來,有些專題曾經有段時間不需審核,散文專題卻沒有,我理解為:散文形散神不散,門檻不低。
入散文專題應該有四五十篇,推首三四十篇,也有若干被拒。參加征文數次,有得過一等獎,優秀獎,入圍獎,也有拍死在沙灘上。上過一次《武俠江湖專題日報》,也上過一次《黛玉晚報》,入了兩次征文電子書,談不上有多突出,成績有一些,算是給自己的堅持有個交待。
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學過如何寫散文,全憑感覺,寫了不少,感悟也有一些,當是一個小總結。
真心喜歡是根本
每個人寫作目的不一樣,有的為了抒發感情,有的為了一舉成名,有的人為了梳理專業知識。不管怎樣,愿意拿起筆寫文章,用筆概述世界,用筆描繪世界,一定是喜歡。
散文講究抒情,所以散文寫作者,感性居多,女士居多,許多理性,男士,是不太愿意看散文,更別說寫。我一個女同事,就明確表示:散文太膩,哪來這么多的情啊愛,不如來條條框框,一眼就能看明白。果然不在一條道上!
所以,喜歡是根本,如果不是真心喜歡,是無法寫,也無法堅持。
我喜歡散文,認為散文是中國古代詩詞的注釋。無論多美的詩詞,只有用散文去解說,只有散文才能把人帶入境中,其他的任何文體都做不到。詩詞的唯美,浩氣回腸,往往二三十字,便概括了,是足夠的精煉。但是在腦海里呈現的,何嘗不是一篇篇散文。
我喜歡散文,是因為散文能描述出最細膩的感情,喜怒哀樂,柴米油鹽,人生感悟,都躍入眼前,就如閨蜜,彼此都懂。
因為真心喜歡,才可以克服任何困難,堅持寫下去。知道我入了簡書,周圍好幾個朋友都躍躍欲試,也注冊了賬號,也寫了一兩篇,或者七八篇,最終都沒聲沒息了。畢竟是業余,畢竟還有工作,還有生活,還有家庭。無稿費,要花去大量時間,這個成本不小,思量一下,是否值得?
于我而言,我只能說:從沒想過不寫!而且就以寫散文為主。
我也曾試圖往其他專題方向寫,發現最愛的還是散文。散文的范圍說大能很大,說小能很小,好像人人都能寫,真正去寫好,并不是一易事。
持有一顆敏感的心
散文偏于感性,必須要求寫作者有一顆敏感的心。不必是多愁善感,善于感知美,感知善,小小的事件,一定是“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為什么有些散文能打動人心,其實寫的就是身邊的小細節,讀完之后,便恍然大悟,自己身上,也曾發生過,只是沒有留心而已。
我曾經寫過故鄉篇《舌尖上的少年--求學路上的風景》,當我把文章發到同學群,同學群沸騰了,開始了集體回憶?;貞浤切┕餐洑v過,年輕而又十分美好的時光。我寫小時的趣事,也引起了一班同齡人的集體懷舊。我寫周圍身邊的事物,總有朋友順著我的指引,知道我描述的是哪些景,哪些物。
我在想,并不是說,我到底有寫得多好,而是在他們忘記的時候,在他們忽略的地方,我多思考了一會,多看了一眼,我只是道出了他們的心聲而已。假如,我不曾用心去感悟,所有的事,只不過都隨風而去,不能留下多少的印跡。
敏感的心,在于:看了,想了,再寫了。每天,我們遇見多少事,大的,小的,微不足道的?;蛟S大事情能讓你震憾,可以洋洋灑灑出一篇。小事呢?鄰里的微笑,被砍的老樹,一件不起眼的衣物,或者草叢里那只爬行的蝸牛。有沒有瞬間的感動,是不是成為了一篇文章的素材?
沒有豐盈的內心,無法感知平凡的每一天,平淡的每一件事中所藏有的美好。所以,敏感的心,多觀察,也是寫散文非常重要的部份。
磨礪自己的文字功底
有幾個比較熟的簡友,都有說我的文字功底比較扎實。何謂扎實?扎實便是:句子通順,字詞量儲備大,修辭手法用得順手。這些絕對不是一朝一夕可練成,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
我曾經在《文字,我的靈魂伴侶》中有寫過,我從未斷過閱讀。我從小就是一頭扎在書海中,不愿上岸的,為了看書,我可以放棄與同齡人的游戲。后來,參加工作,結婚生子,日子就是團團轉中,也會在睡前看上一會書。父親生病住院,陪伴著,無事的時候,我還是在看書。好看的電視劇,我會去找書看,因為,許多細節及生理活動,電視里是無法表達的。
曾經做過一個測試,什么東西是你最愿意花錢的。我毫不猶豫選擇了:書!所以家里到處都是書,書,隨手可觸。
我看書的速度極快,一本小說,大約一兩個晚上可以看完,我只需知道情節,如果文筆特別好,那會適當慢下來。
那些看過的書,終究在我的腦海中留下痕跡,就是所謂“語感”,或許,我根本就沒意識到,但會在我寫文章的過程中自動彈出,通不通順,一看就知道。
對字詞的積累,我是用摘抄的方式,以前摘抄,現在也抄,摘抄本就好幾個,滿滿的。里面有各類好詞好句,時不時翻閱一下,某篇文章,就可以借鑒。所以,我寫文章的時候,從不會缺詞,也不會缺修辭手法。想用哪個便是哪個,想用哪種便是哪種。譬如,我要寫關于“看”,用幾個排比句,這個用“遠眺”,那個“俯瞰”,另外用“注視”,不會帶重復的詞。
這些都不難,難的堅持,如果幾十年如一日地讀抄寫,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形成自己獨特的行文風格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行文風格,這便是所謂“文風”。文風是極具個人特色,我讀過好多個散文家的書,真是每個人的特色迥然不同,有的文字簡潔干練,有的文詞優美,有的樸素大方,有的風趣幽默。讀上去各有各的味,如小菜,如魚肉,如美酒,如海鮮,如盛宴,道道不同,卻又道道讓你回味無窮。
其實我們的每一個寫作者,都有自己的文風,多看幾篇文,便能分辨出自誰的手。
散文講究文風,詞句講究美感,不僅僅是要求把事情說清楚那么簡單。寫景要求生動,寫物要求細致,寫人要求有特點,人景物結合,畫面感要強。這就是技術活,如何和諧統一,如何生動形象,就是靠行文風格決定。
我追求的行文風格,便是:簡潔,律動感強,用短句子描述場景,讓人有想象的空間。不是說有多好,而是我喜歡用這種方式,來組織文字,組織語言。如上《黛玉晚報》的這篇《提拎柴米油鹽,烹出人間煙火》,短句風格極為明顯。
短句子中,標點符號對于節奏的把控,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譬如,我寫這段榕葉飄落:“風急雨驟,引人抬頭,不禁呆住。窗外,榕葉如蝶,葉上有雨,雨中有葉。落葉?落雨?竟一時難辨!瞬間,地上鋪上一層金黃。如此不停的雨,明天,該是繁葉落盡罷!”
逗號是景物描述中起停頓作用,問號感嘆號就把心中所想,所思表達清楚,沒有多余的字,但意思表達清晰,利索,不拖泥帶水。
確定表達的意圖,搭好文章的架構
寫一篇散文前,首先確定自已要寫幾部分,然后確定每部份要寫的內容,最后才思考采取哪一種寫作方法。
假如,你想寫三部分內容,先想清楚,三部分間如何關聯,如何找到相似之處,或對比之處。是采用順敘,倒敘,還是插敘?結構是要總分,還是總分總,還是分總?
譬如,我在《蘆花飛,那是母親的白發》那篇里,我分了三部分,第一節寫小時候自認為母親的弱小,每二節寫母親的強大,第三節寫我遇蘆花的感悟與母親的互動。我采取的就是順敘的方法,隨著時間推移而寫。我在《我四處尋找,你的身影》其實就是兩部分,采用了倒敘,分成小段,突出父親每個階段不同的變化。
這些框架,是在寫文之前便構思好的,這便是等于給文字提供了一個方向。所有的文字都朝這個方向寫,就是沒錯的,不會走偏跑題。
真實的情感加上寫作技巧
散文能打動人,其實重在真實。再華麗的詞藻,再優美的句子,抵不住一句真情實感。
我在一篇文里,朋友們說最打動他們,讓他們淚流滿面的是那小段:
目睹著父親的情形,情緒底落到了谷底:我們如此堅持的保守治療,是否真能挽回父親的生命?倘若父親沒有挺過這一關,那么,我們是否后悔當初沒有去湘雅?是否成為將來我一輩子的心結,讓我屢屢在夢中哭醒?我此時無法再承受著這巨大的壓力。對著叔叔說:“我想哭會!”叔叔說:“哭吧!”于是,我再也控制不了,嚎啕大哭,傷心,委屈,無助,絕望都有。叔叔沒有說什么,只是陪在我邊上,用哽咽的聲音說:“不能總哭,更不能當你媽和小妹的面哭!”我抽抽噎噎點著頭!
這一段沒有任何修飾,普通的語言,用排比句,把當時的心情完全表達出,因為情感真摯,而打動人。
散文里我認為唯一講技巧的,只有線索。可以是一條,串起全文;可以是兩條,一明一暗,相互照應,讓文章完整,更有藝術性,多些美感。
說到底,其實所謂“技巧”,也就是沒技巧,隨心而流,隨筆而書,就如賣油翁的“無他,惟手熟爾”!
寫散文,我沒有上過任何培訓班,我也沒有刻意向人請教,但是隨意寫上兩三千字,對我而言,確實不是什么難事。我用散文書寫我的生活,散文讓我的日子多了些詩意。如何寫好?怎么提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還是那句:多讀多思多寫,自然有成績。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