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從微生物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移動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一提到微生物,不少人都以為他們是致病的源頭,對人體有害。其實不然,大多數時候,人體與體內的細菌是和平相處、互惠互利的關系。
科學家做了一個無菌環(huán)境下小白鼠發(fā)育的實驗,實驗證明,沒有細菌,小白鼠的腸胃發(fā)育都不是很完全,很難在外部環(huán)境中存活。對母乳的研究則發(fā)現了更為神奇的共生關系。母乳里的200多種叫做HMO的多糖,其實并不能讓嬰兒直接吸收,而是培育了嬰兒腸胃里的特定菌群,而菌群產生的化學物質又可以促進腸胃的發(fā)育。成年人腸胃內的細菌對于人體的消化吸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影響到人的體型胖瘦。人的免疫系統(tǒng)也需要細菌的刺激才可以發(fā)揮作用。
對待這個看不見的群落,就像我們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一樣,最重要的是保持一個度。適量種類和數量的細菌與人體形成的一個平衡系統(tǒng),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外部有害微生物的入侵,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欲無雜草,必先種上莊稼”。
在歷史漫長的進化中,我們與野獸搏斗,與饑餓抗爭,與細菌合作,終于貌似站上了食物鏈的最頂端。一切實在太快,以至于我們的身體還沒有做出改變,我們本質上是在高速公路飛奔的古猿人。所以,為了更好生活,我們不能將野獸趕盡殺絕,不能胡吃海喝,不能活在無菌世界。一切都要剛好,才能維持這一個脆弱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