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克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為了照顧家庭,他只能將夢想藏在心中,跟著爸爸學習做面包的手藝。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爸爸同意他去醫學院念書。于是呂克在另一個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他不再每天早起揉面做面包,他開始為學業奔波,開始在醫院值班照顧病人,也有了一段草草結束的愛情。可是,最終,他放棄了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回到鄉下,繼續和父親一起每天早起做面包。
離開時,他說:
“我的人生缺少某個東西,”
“我的生活。"
“我在這里并不快樂。因為這段經歷,我才知道什么事情我不想做。”
呂克的這段話讓我特別觸動。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夢想真的是我們內心所喜歡和渴望的嗎?它會不會只是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對別人生活的向往,或者,會不會只是我們想活成別人心中所期待的那個自己?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在追夢的道路上,有很大的概率,我們也會變成和呂克一樣,總會覺得人生缺少生活的樂趣,變得不那么快樂了。
身邊有很多這樣的朋友,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他們有的正無可奈何地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有的不喜歡學習研究卻依舊在研究生生活中苦苦掙扎,有時候看到他們明明不快樂卻依舊拼命努力著的模樣,便覺得很心疼。他們沒有呂克那種放下的勇氣,明明過得不快樂,為了生存卻依舊要努力拼命,于是越努力越迷茫,越努力就越沒了自我。就這樣,潦草地結束了青春,在學習和工作的無窮壓力中,磨平棱角,在無數寂寞深夜里,對著漆黑的墻壁,卑微地祈求生活能夠溫柔相待。生活有時候讓人抓狂,他榨干人的靈魂,然后像嚼口香糖一樣吐出來,而我們失去的是那顆鮮活跳動著的心。
五月天的一首歌唱到:
當生存是規則?
不是你的選擇
于是你含著眼淚
飄飄蕩蕩跌跌撞撞地走著
或許,當我們還能在扭曲的生活中眼含淚水,那便證明我們的心還活著,我們的內心依舊渴望著一個溫暖的擁抱,渴望懂得的人的一句簡單問候:你快樂嗎?我們依舊還能嘗試著為生命尋找另一個出口,另一種快樂的可能。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們再也感覺不到痛了,我們合群地跟在世界的身后一起走著笑著,我們可能就再體會不到真正的快樂了。
問自己,你快樂嗎?然后溫柔地對待生活,對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