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不同尋常的,因為人生的角色發生太大的變化,是的,我變成了孩子他媽。生活重心從自己轉變到了孩子身上。以前我會詫異同事朋友間有孩子的互相念叨著最后總是三句不離小孩的話題,感覺似乎失去了自我,現在我發現自己也像他們一樣樂忠探討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對于從前自己的喜好卻完全扔在了一邊。
這樣的轉變讓我既欣喜又惶恐不安。我發現我沒有了時間和自由,甚至于有點迷失自己。我焦慮,不知道該怎樣去尋找一個平衡點,偶然的機會,讓我初識了媽媽再出發這個平臺,踏入一個叫郭小果媽媽的寫作分享會。
對于寫文章我想我就是一個門外漢,我既沒有在相關領域工作過,也沒有上過專業的培訓班,平時書看得也不多,我想用我在第一次討論會上學到的詞來說就是,輸入得太少。我對寫文章的概念或許還只是停留在學生時代。所以當討論會上說每人每周要出一篇文章時,我掙扎了。
我掙扎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膽怯,是對自己的不自信,怕自己寫的不夠好,討論會上有太多的精英媽媽,能量媽媽,讓我看見了自己的不足。
然后我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寫?我給了自己很多理由:比如,每周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緒,沉淀一下自己;比如當我老了,記性不好了,但我還能拿著老花眼鏡讀一讀自己寫的文章回憶過去等等,太多理由,就像討論會上一位媽媽說的既然短時間內沒法從書上學習到,那我們就從別人身上去學習,獲取他人的精華。這話說得真好。于是我又問自己為什么不寫呢?對呀,為什么不呢?!
當然對于寫作的不足之處是確實存在的,系統的學習我覺得是必要條件,對于任何一門技能的掌握之前,學習是不可代替的。其次還是要豐富自己,增加輸入。我覺得這兩點是我要在寫作過程中更加完善自己的。
在看金星采訪劉嘉玲的節目中,金星說梁朝偉在拍戲中的眼神是上天賞飯吃,劉嘉玲不假思索得說:我想應該是他的專注,他對于演戲的那份投入。還有一次我在大巴公交上看見貝多芬說的一句話:我每天練琴八小時以上,世人卻用天才兩字總結了我。誠然,其實任何事情在發生質變的那一剎那,它是由量變積累的。那生活中的我們即使對于寫文章我想我首先要做也是投入和堅持。
然后我發現自從決定每周寫一篇文章我開始會去更加關注文字了,比如看電影時,一句廣告詞說:電影是一個國家文化輸出的平臺。那我想寫作也是一個人思想文化輸出的工具,而且它會比電影來的更直接。我現在每天都會去看一下小果推薦她的老師劉主編的朋友圈,發現老師推薦的文章都很有意思,并且看完了以后會引發深思,讓人產生共鳴。
突然我感覺自從決定寫文章開始,我的生活每天是有變化的,它讓我更加細心的去關注周圍,讓我更多的去思考,而不再是渾渾噩噩又一天,寫作,其實你不需要想得太多,寫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