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3月19日凌晨,明帝國的末日來臨,北京外城火光沖天,內城失守,到處是李自成起義軍的身影和驚慌失措的百姓。見到大勢已去的崇禎皇帝,萬念俱灰,披頭散步,在太監王承恩陪同下,自縊于萬壽山歪脖子樹下。只留下遺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
可以想象,崇禎皇帝當時是多么絕望,多么無助,他自縊身亡的場景多么地悲壯而有戲劇性,凝結成國人心間的凄美意象,并成為影視劇取之無禁的素材來源。每每讀到明史這一段,我總是長嘆一聲,深深同情這位勤勉的皇帝。
不可否認,崇禎皇帝是個勤勉有為的皇帝。17歲登基,企圖力挽狂瀾,拯救風雨飄搖、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他智取魏忠賢,鏟除閹黨,宵衣旰食、事必親躬,比起明朝史上各路奇葩皇帝算是不錯的,連闖王李自成都同情他:“君非甚暗(崇禎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煬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卻頗能為人民國家做出許多打擊貪官污吏好事);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這個不近聲色、勵精圖治的年輕君主,如何起早貪黑、辛辛苦苦走上破家亡國的不歸之路?是不是真如李自成所言,為大臣所誤呢?我認為不是這樣的,反而是他誤了大臣,濫殺中上層干部,涼了人心,致使君臣離心離德,天下分崩離析。
《大明亡國史--崇禎皇帝傳》中提到,崇禎對大臣刻薄寡義、不擔責任,黑鍋全部推給大臣,如何讓大臣不心寒。
隨便舉幾例,盧象升(培育天雄軍)、袁崇煥(培育關寧軍)、孫傳庭(培育秦軍)是崇禎皇帝的三張王炸,都被他直接或間接逼死。
皇太極從喜峰口攻入京畿,兵部尚書盧象升引天雄軍來救,卻因為崇禎的疑心得不到兵權,結果因為兵少被圍,戰死河北。
剿滅高迎祥、李自成的農民軍立下大功的孫傳庭,因為諫阻秦軍北上薊遼,就被以“恃嬌”之罪被革職下獄三年之久,正是這三年里,李自成發展壯大。無人可用的崇禎將詔獄里的孫傳庭放出來。剛開始不了解情況的孫傳庭只跟崇禎要了五千兵馬去迎戰李自成大軍,到前線定睛一看,敵方竟然有50萬人,趕緊請求增兵。刻薄的崇禎皇帝無視他的請求,孫傳庭仰天長嘆,捐軀報國后,崇禎居然疑其詐死,家無撫恤,人無謚號。
袁崇煥在崇禎剛即位時就信誓旦旦地說,“五年建部(建州女真)可平”。崇禎大喜過望,同僚一問大驚失色,“你牛逼吹太大了”。袁有點忐忑,但強作鎮定:“他剛上臺,我是寬慰下他,給他一個定心丸。”同僚搖頭:“今上英明,可不是能糊弄的人。”隨后袁崇煥每天睡不安穩,老是琢磨如何達到五年的目標,才有了殺毛文龍、和皇太極達成交易的種種舉措。可惜的是,他的努力沒什么用,三年之后,星夜馳援勤王的袁督師被寸磔于京城,肉被劊子手一塊塊賣給北京老百姓,當場生吃,血流齒頰。
如果說這三位都是被崇禎刻薄寡義弄死的,那么下面的大臣就是背鍋俠。
兵部尚書陳新甲跟崇禎密謀,跟后金談判,合作對付李闖王。崇禎同意了,說你去談判。后來談判好不容易談成了,結果陳新甲一個失誤,把消息給泄露了。舉朝大嘩,說怎么能投降呢?結果崇禎皇帝就窩了一口氣,殺了陳新甲,當時明代朝廷里面為數不多的號稱知兵的兵部尚書就這樣死了。還有次皇太極又禍害他,走了之后,崇禎實在氣不過,抓了幾十個大臣押赴菜市口斬首,當時有大臣就在刑場上對他破口大罵 ?。
據統計,在位期間崇禎殺過兩位首輔,換過三十一位正部長及五十位大學士(包括流放、處死、下令自盡),殺督師總督11人,殺巡撫11人;留給李自成的遺囑仍然是殺光百官。
可以說,整個大明的亡國悲劇,崇禎的性格悲劇起到很大作用。明史評價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明史專家孟森在《明史講義》中則這樣評價他:“.帝茫而無主宰,而好作聰明,果于誅殺(袁崇煥、盧象升),使正人無一能任事(錢龍錫、劉鴻訓),惟奸人(魏忠賢閹黨余孽之王永光、開城迎闖之曹化淳)能阿帝意而日促其一線僅存之命,所謂‘君非亡國之君’者如此。"
他不會想到的是,自己打拼了17年,政績還不如整天做木工的皇兄朱由校。天啟年間,能做實事的人留在了較好的位置上,稅務體系正常運營,大多數文臣武將為代表的公務員階層都非常愿意為政府賣命。征餉與田賦,農民尚可承擔,農民日子雖苦也可湊合,不至于大規模起義。
如果可以穿越時空,我會對崇禎皇帝說,非文臣誤你,是你誤文臣,只有君臣和睦,大明才有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