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初,我連續參加三場英語考試。
上海高級口譯筆試,掛;
英語專業四級,掛;
人事部三級口譯,掛。
總之,就是掛、掛、掛;基本在大部分人看來,一個人英語學成這樣也別學了,早點回家種地,還能今年秋季有點收成。
后來我認真總結這段經歷,發現這不僅是我存在的問題,也是每個人共通的一些問題。分享出來,與君共勉。
什么是考試?
根據百科詞條的解釋:考試,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
可問題是,一個人越走越遠,也越來越忘了當初的目標;同理,一個人越學越多,也越來越忘了當初學習的目標。每個經歷過高考洗禮的我們都會在潛意識中認定這樣一個理論,即,我們學習是為了通過考試。即使你不這樣認為,你也絕對是這樣做了。想想你上次認真待在圖書館學習的時候,是不是上次考試前?
而這樣一種心態往往是阻礙我們通過考試的原因。
考試,設立之初,只是為了檢驗你的知識水平是否達標,是一種檢測手段;而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把考試當做了學習目的。完全是本末倒置。
而一旦把考試當做目的,會有兩個令人細思極恐的情況出現,一是學習已經不再有任何樂趣,只剩下冷冰冰的試卷;二是當你通過這場考試后,你就基本會走下坡路。
我們先談談第二個。我們為什么要學習?肯定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能掌握更多的知識。但為了考試的學習卻不是這么回事。有這樣一句玩笑話:高考是一個人一輩子知識水平的頂峰。這句話就赤裸裸的嘲諷考試的弊端。因為很多人在通過了這場考試后,就基本與這個考試的知識無緣了。
還是我之前的一個觀點:當你辛辛苦苦學習了10年,終于過了六級后,你決定放棄學英語。不覺得很可笑嗎?這就是把考試當目標的后果。而更恐怖的是,這個時候你的英語水平已經能較好的閱讀國外的報刊、書籍、節目,你終于多了一雙眼睛來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你卻棄之如敝履,毫不珍惜這一珍寶。而這往往就是學校教育的悲哀之一,教會了學生一樣東西,卻從不告訴學生可以用它來干嘛!或者說,學校自己都沒想清楚。
所以我們對待英語、對待英語考試應有的態度應該是:我們只需要不斷的學習英語,不斷的提高使用英語的能力,然后每過一段時間就去考個英語考試,看看這段時間是否有進步,是否達到了更高的水準。而不是每天就拿著題目在那刷刷刷,這已經違背了學習的初衷!
我們再來看看第一個。原本英語學習是件非常有趣的事。你可以與外國友人交流思想文化;可以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讀一本英文書,之后一起討論;可以研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和各自的特點;或者用英語看看國外的脫口秀、看看美劇。這一切都是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非常有趣的事情。可似乎我們唯一做過的,估計也就是看看美劇,然后安慰自己在學英語吧!
當你學習的英語不是文化、不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與故事、不是引人發醒的哲思,而是一個個冰冷的單詞、條條框框的語法、各種特例、非常規形式,敢問你如何對英語產生興趣。你沒一看到英語就吐,這已經很不錯了。
畢竟你只是想擁有英語這一技能,而不是要成為一個語言學家,那就真的沒有必要學習那些冷冰冰的語法,至少在你英語達到高級水平之前是如此。
我們再次進入正題:為什么我連掛三場考試?或者說你為什么好幾次了還沒過四六級?就本質的原因就是興趣又開始缺失,因為每天就是各種惡心的選擇題、艱深難懂的文章。基本每天能這樣學習一個小時,我已經很滿足了。我沒放棄學英語就已經很不錯了。哪還敢奢求通過這些考試。
而這個想法后來一直貫穿我整個英語學習的歷程。尤其是我后來考托福的時候,最開始也是刷題,發現很難受。后來就干脆看原著練閱讀、寫原著讀后感練寫作、聽TED練聽力,至于口語嘛,嘿嘿,參加英語演講俱樂部啊,既與人分享,又提高自己的口語,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