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人曾經說過,《千與千尋》不僅僅是寫給小孩子的,也是寫給一個每一個成年人的,更是寫給這個社會的。過了這么久我們到底還記不記得自己曾經的名字,自己曾經的夢想,到底是我們努力改變這個世界,還是在努力被世界改變。名字是這場冒險的開始,也代表我們堅守的初心,在如今這個煩躁的社會里,我們是否能夠摒棄誘惑,勿忘初心,永存善意呢?
《千與千尋》是我最喜愛的動畫之一,不僅是因為它是奧斯卡最佳動畫,更是因為我能從中找尋出屬于自己的那份初心,那份煩躁世界中的恬靜,那份成長經歷中的責任,那份面向未來的勇氣。
故事的主人公荻野千尋是一位準備跟隨父母前往鄉下開展新的生活的小女孩,車上的她天真懶散,安于現狀。父母開車無意闖入一個小鎮,舟車勞頓的她們,對于小鎮中無人看管的美食,大快朵頤起來,絲毫不顧及自己的形象,最終因為貪婪而變成了豬,千尋在發現父母的異樣后,想要離開,卻發現回去的路已變成了河。
夜幕逐漸降臨,小鎮開始熱鬧起來,各形各色的鬼怪出現在街道上,千尋為了救而父母選擇留在鎮上,所幸遇到一位叫白的少年,少年喂了她阻止身體消失的藥,并告訴他怎樣才能救出父母。千尋在白的幫助下幸運地在湯屋獲得一份打雜的工作。漸漸變得成熟,在一次清洗河神的任務中,因為圓滿的完成了任務而獲得了一顆神奇的藥丸,可以救自己的父母。但卻因為救了被同婆婆拍去偷錢破印章的白盒被貪婪占據思想的無臉男而用光了藥丸。最終,千尋與無臉男一同前往錢婆婆那里找到了可以救白和自己父母的魔法,也重新喚醒了白,帶領自己的父母回到了人類世界。這時的千尋,成熟穩重,對未來成長不再擔憂,找到了支持自己前行的初心,也擁有了對待整個世界的善意。
宮崎駿本人談到千尋這個角色也說道:“說到日本人的沉淪,最令我擔心的已經不是經濟成長,也不是多媒體將會如何發展,而是我們國家的兒童是否健康。”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日本社會,更是全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困境。此時,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一心求快的經濟發展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環境污染,兒童心理問題,人性的貪婪以及道德的喪失這一切的擔心最終成就了一部偉大的動畫影片。
電影中的千尋本就是一位在父母的寵溺中長大的孩子,安于現狀,天真無憂,對未來沒有任何期盼。隱喻在高速的經濟發展下,物質需求日益高漲但心里仍不成熟的孩子們,而父母則是典型的大人形象,為了自己的私欲而不懂禮節,認為一切都沒有既得利益重要,最終自食其果,因為自己的貪欲而受到了變成豬的懲罰。影片中的一句臺詞“不要吃太胖,會被宰了的”,更是引人深思。
而另一個主角白則是一位理想中的人物,他勇敢睿智,待人友好,充滿善意。逐漸引導千尋成長去擁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白幫助千尋記住他的名字,叫他如何堅守內心;幫助千尋尋找鍋爐爺爺幫忙,教他如何獨立面對生活,并解決自身問題;幫助千尋在湯婆婆的浴池工作,教會他成長并始終心存善意;白就像宮崎駿自己。希望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去喚醒全社會的兒童去面對未來的生活,教會他們最強大的內心和最豐富的人格,以至于不會在這個利益熏心的社會中迷失自我。
影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情節,便是給河神洗澡,當河神出現時,滿身污泥和垃圾,全身散發著惡臭,步履蹣跚,仿佛一位得病的老人,全澡堂的人都認為他是腐爛神,而不愿意接近,表現出厭惡之情。于是這個嚴峻的任務便落到了新來的千尋頭上。千尋費勁心思清理干凈腐爛神后,大家驚奇的發現原來所謂的腐爛神就是河神。這里指的就是在高速的經歷發展下,河流被人類所污染,才會變得惡心骯臟。宮崎駿用這一幕告訴我們現在社會上的污染已經十分嚴重,而制造這些污染了,大人們不愿承認自己的錯誤,污染便會一直長存。而選擇讓千尋前去清理垃圾,何嘗不是對下一代的一種期望呢。希望大家保護環境,對大自然心存善意,大自然自然會有所饋贈。
影片中有關無臉男的描寫,引起了大多數人的共鳴,無臉男是社會上被隔離的一個群體,獨自一人,無人愿意與之為伴,身上受到太多的白眼和排擠,即使內心懷有善意,但仍然有極大的空虛與落寞。于是,在它發現人們對金錢的癡迷后,他便變出金錢來獲取人們的尊重,這一步步的誘惑中形象大變,開始貪婪,狂妄。人們的追捧,讓他的內心極度膨脹。最終在千尋的幫助下重新找回自我,這類群體正是社會上被利益熏心而逐漸迷失自我的一群人,即使他們心存善意,但最終會在利益的驅使下越變越壞,只有重新找回自己的心,初心,才能讓善意永存。
這就是千與千尋的故事,千與千尋的神隱,隱藏著作者對于這個社會的深深擔憂,也許只有真正的行動才能有所成長,去改善這個社會。或許許多年后,我們仍會記起溫馨夏日下的秘密花叢。樹木間隙中古風彌漫的街道。一個剛剛經歷完洗禮的姑娘,帶著重新找回自我的喜悅。昂首走向未知的新生活。沒有絲毫怯意,仿佛一切都在眼前。我都在那場光怪陸離,似夢非夢的冒險中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