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古人“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勸誡,還是如今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錢理群先生對“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批判。都可以看出,功利之心太重不是件好事。
“功利”二字本跟象牙塔的大學生是最搭不上邊的,現在卻成了大學生的一個標簽。他們的功利表現為:讀書十分功利化,需要什么就去讀什么書,唯恐讀了與自己的利益或追求關系不大的書而耽誤了時間、浪費了金錢。參加活動十分功利化,參加很多活動,但大多就是水一水,為了那一份履歷,反而不注重過程。談戀愛也十分功利化,大學的戀愛本來是比較純真的,但現在,大多數人談戀愛也會先看對方家庭條件、是否是北上廣大城市的,是否買的起房。于是很多人感慨人心不古,現在的大學生太功利了。可是,有沒有人思考一下原因呢?是什么讓我們的大學生這么功利呢?
一、社會大環境的影響
現在的社會是個市場的社會,經濟的社會,整個社會功利的氛圍很重。其實,逐利在經濟活動中本就無過錯,甚至十分合理。因為在經濟活動中追求一種“理性人思維”,即花費較少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但不幸的是,現在這種思維,已經從經濟活動擴展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不斷變異發展,產生了很多不好的影響。
這些不好的影響包括,對錢、權的過度推崇。現在這個社會,有錢有權幾乎成為了人人的夢想,只要能達到這個夢想,采取一些非正規手段也可以。所以,在看到那么多人通過一些可能不是那么光彩的手段成功了,被人追捧,被人尊重,便有更多的人前仆后繼的去模仿,去追逐。而大學生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后備軍,在這種大氛圍里,難免不產生強烈的功利心。所以,與其說大學生變得功利了,還不如說大學生只是功利的產物。
想起之前上一個復旦教授的課,教授大概是8、90年代的大學生。他曾經對我們說,你們這一代的大學生總是感覺痛苦、急躁,怕什么都來不及,把錢權看的太重。其實就是因為你們活的太明白了,懂得社會上錢權的重要性。現在的大學真不叫象牙塔,社會上的很多風氣都在校園里盛行。想起我們以前讀大學的時候,那是真的天真,沒什么壓力,整日上課讀書,也沒什么心思,那真是十分單純的日子。
二、大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
70年代的大學生基本是全分配制的,工作分配,房子分配,工資雖然微薄,但壓力也小。
8、90年代的大學生還有“天之驕子”的光環,讀了大學出來工作一般都挺好找。房價還沒瘋漲,自己工作幾年加上家人支持也能購得一間小房子。
但現在,房價越來越高,且不說北上廣大城市動輒4、500萬,上千萬的房價,甚至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房價也直線飆升。而這些,給了大學生莫大的壓力。即使是中國頂尖大學出來的大學生,也很難有能力自己在城市買房。有時,一套房子甚至需要榨干工薪家庭父母半輩子的積蓄。
同時,因為大學的擴大招生,導致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生文憑的含金量越來越低了,大學生就業壓力也很大。所以,在這種壓力下,大學生在大學里就抓緊各種機會,使自己以后能更好的適應職場。他們也想過“除了車子、房子,還有詩歌和遠方”的生活,但現實的壓力使他們不得不功利一點,計較著每一份付出的得失,每一個選擇的后果。
三、功利教育的影響
很多學生,從小到大接受的都是功利教育。這種教育,體現在一味的爭名次、爭高分,而不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潛力的發掘。
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被老師和家長要求要考高分,要得第一。成績就是學生的話語權,成績好就可以享有很多特權,而成績不好似乎就被貼上“沒前途”的標簽。父母和家長也經常會教育學生,要好好學習,只有考上好學校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好工作就是穩定、錢多。卻從來沒有真的關心學生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
就這樣,這些學生長大后進入大學。離開了以成績論高低的舞臺,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他們也想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為自己的未來奮斗,但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擅長什么。于是,他們又跟前十幾年一樣,努力去達到“找一個好工作”、“成為一個成功的人”這樣社會以及他人給自己設定的目標。
說上面這些原因,倒也不是為大學生開脫。而是,一個人,生而為人,必定就要受到社會、他人的影響。身邊環境的好的壞的,都會在人身上留下印跡。在房價、就業壓力如此大的今天,如果還讓大學生只關心詩歌和遠方,不關心房價和物價,也是很不現實的。但是,也要記住,一個人只有一個人生,短短幾十年,若只圄于當下,眼睛里只裝的下錢權,也是辜負了生命的美意。最好的狀態的,既有肉有酒又有詩歌,既能朝九晚五又能浪跡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