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生了什么?
早上6:30,我在客廳就聽見她的抽泣聲,然后見她慢慢騰騰地走出房間,然后開始抱怨,“你為什么不陪我?我一醒來就看不到你了?一晚上睡不好!煩死了!”然后又是“校服找不到”的咆哮聲。
我做了什么?
我開始還壓抑著自己的怒氣。因為我昨晚陪她睡著后,看見她睡的很香,大概1點左右才回到我自己的房間。然而那時的我已經睡意全無,一夜沒合眼。晚上妹妹還總是醒來找媽媽。
隨著她越來越煩躁伴隨著哭哭咧咧,我的火氣壓不住了。
我說,再打幾針,要是治療沒效果就不打了。
我當時的感覺?
我覺得筋疲力盡,焦慮,辛苦,失望。
要知道,對于現在的我來說,每個月1萬多的費用,是多么大的壓力。我們竭盡全力給她提供最好的治療方式,結果沒有達到預期,早上起床她仍然是老樣子,我從心里接受不了,想著,與其總是哭哭啼啼,不如不接受治療了。
我知道她晚上睡不好覺,還要應付第二天的課程很辛苦,但是,誰不辛苦呢?今年經濟形式不好,賺每分錢都不容易,要應對這么昂貴的治療和這么大的生活壓力,我們父母也很辛苦!
【我對自己情緒的解析】
我覺得之所以沒接住情緒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太累了。從生理上分析:我一夜沒睡頭昏腦脹,還必須送她上學,還要上班,累!從心理上分析:今年疫情原因,又正好買了房,爸爸生意也不好,原本每個月一萬多的房貸壓力就很大,這個月開始進行治療又是好幾萬,感覺有點受不住,所以本身就有情緒,聽見她哭就不自覺轉嫁到她身上。
二是,太焦慮了。對于這次治療,我期待太高,以為花了這么多錢就馬上有好效果,對效果有可能出現的波動性沒有心理準備。
三是,對她的哭聲,我心理太脆弱,已經形成了一種本能的條件反射,一哭我就無所適從,胡思亂想。
四是,將治療與期待她馬上回歸正常生活劃等號。事實上,給她提供最好的治療,是我們應付的責任,不需要拿表現來兌換。
五是,我們為孩子和家庭付出,是我們應付的責任。孩子畢竟是孩子,身體不好產生情緒也是正常的。
六是,她知道我不喜歡她哭,心理不夠強大,所以會壓抑自己,越是壓抑地哭,越是讓我有深深的失敗感和無助感,而這種感覺傳遞給她,又會讓她更加自責和壓抑,壓力更大,更需要通過哭泣來釋放這種壓力。如此惡性循環。
我需要:
一、理性對待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意識到孩子的情緒需要出口,允許孩子有壞情緒。
二、加強自身心理建設,對孩子更包容。
三、想成為孩子的依靠,從心理上強大開始做起。
四,和孩子好好談一談關于情緒的問題,把這種循環分析給她聽,希望以后遇到這種情況,她抱著媽媽痛哭發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