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白說》讀起來輕松很多,《白說》中大量的篇集是白巖松演講的內容,里面包括對生活的感悟、對社會現象的思考,每個篇章后都有作者自己的讀后感,非常喜歡這種形式,文字是一種最好的紀錄,當幾年之后,隨著閱歷的增加,回望曾經走過的路,又是另一種新體悟。讀完之后,有以下幾點體會,與大家分享
一、不同的思維模式
《白說》中另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內容是,白巖松在做采訪時,往往不會滿足被采訪的第一個答案,他說,第一個答案往往是具有欺騙性的,是標準化的,而第二個或者第三個答案更加真實。
當他尋找形成這種思維方式的原因時,他發現竟是得益于小時候舅舅讓他做的幾何題目,先把最容易的輔助線給我畫出來,然后讓我畫其他輔助線,這種游戲為后開他總在已有答案之外,去尋找另一個答案的思維模式奠定了基礎。
在熊培云的《自由在高處》中,他出了一道題目即101―102=1,要求把這個式子中的一個數字變換位置,使等式成立,有些人做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得出答案,因為人們的習慣思維是將其中的一個數字左右移動,試圖使等式成立,其實答案很簡單,只需要將二上移,構成10的平方,即可得出答案。人們習慣了左右的橫向思維,卻忽略了由上往下的縱向思維。
這兩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看待問題,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尋求解決的途徑,走不通的路,可能轉換一種思維模式,就能夠找出答案。
可以觀察自己在處理一件事時最常用哪些思考模式,然后嘗試切換一種,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不要滿足一種標準化的答案,要學會追問,尋找這種標準答案后的真正答案。
二、浮躁
信息時代,為知識的獲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道,可是大量的知識也會讓人產生焦慮感,總是感覺想學的東西太多,而自己的時間又太少,很多人都渴望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回報,浮于追求表面上的成功,急于追求現實的結果,往往忽視了對真理的追求,就像《白說》中提到的 “我們把結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們從不享受過程;我們為了實現某種期待,往往不擇手段。”
還在校園里的我深有體會,我記得之前有一個東南大學的教師來學校講解人文社科的項目申報,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說他完成一篇論文需要兩年,而這期間要做實地的調查、然后對大量資料分析,在閱讀文獻的基礎上,深入的思考,才凝結出一篇論文,聽完后我有點羞愧,因為我的碩士小論文,完成的時間基本是2個月,內容也很粗糙,自己感覺碩士三年,沒有像本科一樣,因為文科就業壓力比較大,而跨專業的法碩沒過司考,需要耗費很多精力考司考,正真投入學術的時間很少,心里渴望能有大把的時間安安心心的看書,卻往往心有余,力不足。
有時候走的太快并不是一件好事,很多東西需要積累,地基不牢,越往上走難免搖搖晃晃,就像論文,知網上很多,而正真值得讀的卻是個別,追求效率的同時,還應該保證質量。在未來的路上,我也希望自己能不急、不燥,磨練內心,加強技能,走穩腳下的每一步。
三、挫折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我一直覺的決定一個人能夠走多遠的不是看他目前取得了多少成就,而是面對困苦和失敗時所具有的勇氣。
《白說》中有一段說的非常好,它說,真正的挫折是跟生命相關的大悲大落,學業、事業乃至情感歷程中遭遇的一些不如意,不過是一段經歷而已。但是,由于你很少遇到真正的挫折,就會把種種“局部經歷”放大為“人生難”,好像天要塌下來一樣。如果你連這些小小的困境都走不出去,化解不了,未來步入社會以后,心態只會更加不平衡,道路只會更加不平坦。有句話很逗,說的是“越把事兒當事兒,它就越是個事兒”,其實凡事可大可小,全然取決于你自己的判斷。
細細想想也真實這么回事,當我們較汁的時候,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悲傷的事情時,就往往會陷入抑郁的泥潭無法脫身,好像整個世界都是灰暗陰郁的,而當我們把注意力慢慢放到別的事情上,不把它當回事,它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就會減弱,或許剛開始還是會提不起精神,不良情緒會時不時冒出來,可是日子久了,就會慢慢變淡。直到某一天在回過頭來看,那些難熬的日子,似乎也就那么回事。
《白說》中還說:“對于成長中的年輕人,有兩個最大的敵人:一是突如其來的贊賞和表揚,一是時常會有的打擊和不順。這兩道關都要過,過不去就很難前行。表揚來得太早,毀人也毀得夠狠,我周圍有一些人就是如此倒下的,根基不穩,空中樓閣,他Hold不住。”
可見,成長過程中受點挫,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路途太順,反倒不利于成長,如果突然出現一個大阻礙,就會受不了,容易導致一蹶不振,而年輕時,受點小挫折,學著處理,未來遇到大點的困難,心理也會有準備,能更快的走出來,所以想著現在上學考試、找工作、這點小苦根本不算什么,就能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尋找辦法。
《白說》和《自由在高處》這兩本書都值得一讀,從生活到對社會現狀的分析思考,深刻又溫暖。而最重要的事,它讓我們感受到“生活在現實之中,又能高于現實更加深刻的思考,是我們最好的出路。”
好句摘錄:
1、不要憤怒、不要恨、不要報復,先要拯救。拯救別人,也拯救自己。――《白說》
2、很多人的失敗感,不是來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別人的眼光與當下世俗的標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白說》 3、如果總在為未來憂慮,而不能享受此時此刻的時光,你可以把整個余生都搭進去,但你真的打算這么過一輩子嗎?要知道,你所擔心的事情,只有不超過10%會變成現實,其余的都是自己嚇自己。而且生命中有一個很奇妙的邏輯,如果你真的過好今天,明天也還不錯。? ? ? ? ? ――《白說》
3、我對我的學生會格外強調,學習,相當重要的一點是去喜歡你不喜歡的,適應你不適應的—也就是打開自己,試著體會和接納那些不同的聲音。? ? ? ――《白說》
4、我們讀書是在讀什么?讀魯迅、周作人,還是傅雷、梅里美?其實都不是。我們讀所有的書,最終的目的都是讀到自己。你會發現焦躁的心平息下來了,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安全感,你會發現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來被無數的人思考過,并且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答案。真正使閱讀成為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的,是你從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書,都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未來你更期待的那個自己。 ? ? ? ? ? ? ――《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