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媽媽給我簡信:看了你不少的育兒文章,最大的感觸就是你孩子和你很親近,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兒子小時候和我很親的,不管是家里還是幼兒園,高興的,不高興的事情都會和我分享??墒?,現(xiàn)在他越來越和我疏遠,再也不會主動跟我說學校發(fā)生的事情,問他都會很不耐煩,隨便敷衍幾句。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會有這位媽媽一樣的困惑,孩子小的時候天天粘著自己,一刻都舍不得離開,親不夠,愛不夠。在逐漸長大后,就會慢慢的疏遠,不聽話,有些甚至專門跟父母唱反調,叛逆,對著干。
首先,我們要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會覺得越長大和父母越疏遠很正常。在孩子的世界里,長大了還粘著父母是很幼稚的,而幼稚又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情。
所以,當孩子和我們開始疏遠保持距離時,說明他在逐漸長大。很多事情他會自己去分辨,去探索,去尋找答案。不會再有那么多十萬個為什么問父母,但是會跟父母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分享快樂和傾訴煩惱。
如果感覺到不適應,也可以再換位思考一下,現(xiàn)在最少還能天天和孩子待在一起,再等幾年,孩子就會越走越遠。
這些都是孩子才成長歷程,都是他豐富的人生。我會無條件支持他,也因此更珍惜和他相處的寶貴時光。
每個孩子的性情都會有差異,喜歡唱反調,叛逆,專門和父母對著干,這些看似是孩子的性格使然。其實也是平常生活中日積月累,一點點的發(fā)生了變化的。
等到發(fā)現(xiàn)孩子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時,說明劣性已經(jīng)形成了,只是以前沒有爆發(fā)時被忽略了而已。
要知道孩子從無知無畏到懵懵懂懂的懂事,有他自己的思想有感知,不可能是剎那間的,而是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
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身為父母要多去引導,去鼓勵,去贊美。也許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一定能起到潛移默化的功效。
不要覺得孩子小不懂就不去教,不去引導,其實孩子的接受能力比我們想象中強。孩子也都很敏感,父母越輕聲細語,溫柔可親,孩子就會越信任你,親近你,會主動的和你分享他的想法,思考。
如果父母開口不是嫌棄孩子‘笨’,就是念叨‘磨蹭’‘沒有出息’,長期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會越來越煩躁,沒有信心。還會自動衡量利弊,啟動‘自我保護’模式,能躲則躲,少開口就少挨罵,哪里還會去親近??!
‘這么簡單的加法,教了那么多遍還是算錯,你真笨!’
‘你都上小學了,連數(shù)手指都數(shù)錯,你怎么這么笨!’
‘這么簡單的一個字,都教了十幾遍還是記不住,我沒有見過這么笨的孩子?!?/blockquote>這些話很多父母都有說過,有些可能是沒有說出口,但是你表現(xiàn)得毫無耐心的樣子,孩子一眼就能看穿。
其實孩子的學習能力是超乎我們想象的,打個比方,如果媽媽和六七歲的孩子同時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語言環(huán)境里,在同樣的時間內,孩子肯定比媽媽更容易學會全新的語言,更容易適應新的環(huán)境。
所以,并不是我們比孩子聰明,而是我們缺乏耐心。要知道孩子是第一次接觸書本,第一次學算術,肯定沒有你反應快,不及你‘聰明’。
所以,開口閉口就把孩子智力設定在自己之下,是很嚴重的錯誤。
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中,和孩子保持著最親密的關系,讓孩子時刻感覺到父母這個強大有力的后盾,是父母一輩子的修行。
‘耐心’則是父母修行的重中之重。
當孩子不懂問你時,請不要再說‘這么笨’這幾個字,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他會因此而自卑,自我懷疑,自我放棄。孩子成長中,自我放棄是最難以克服的。
哪怕問題再簡單,也請輕聲細語的再講給他聽,直到他完全明白;如果你不懂也必須認真對待,耐心的幫他分析,給出合理的建議。
當孩子動手能力沒有別的孩子利索和嫻熟時,請不要說‘你看那個誰,比你小都做的得好。’
沒有父母會因為孩子的身高體重不如同齡人而生氣,都懂得每個人發(fā)育情況都會有差異,這個急不得。
那么,動手能力也一樣,不同的孩子肯定存在著差異。孩子不嫻熟,主要是平時鍛煉的不夠多,鼓勵他多動手,手把手去教他,指正。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請不要說‘考得這么差,真丟人’孩子會覺得他讀書都是為了父母的面子,面對父母的關心會很抵觸,反感。
要讓孩子真的明白,努力讀書都是為了他自己,只有努力才是通往更優(yōu)秀平臺的唯一途徑。
好媽媽不僅智慧過人,更重要的是有足夠耐心。當孩子做錯或者是做得不完美時,父母表現(xiàn)得耐心和溫柔就是一顆定心丸。
因為這顆定心丸,孩子才會感覺到足夠的安全感,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會第一時間告訴你,尋求幫助。有什么喜悅的事情也會第一個和你分享。
如果孩子有疑惑找你幫忙分析,又或者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你顯得很不耐煩,不是罵就是打。那慢慢地哪怕是心里有委屈,成績跟不上,不會做題,都不會去問你們。
等到出事了,考試考砸了,老師主動找家長的時候,都有點晚了,孩子會因為欠下的賬太多,想要補救都會力不從心。
讓孩子信任你,親近你,他才會主動把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說出來。有什么困難一家人在一起想辦法,總比孩子一個人獨自扛住要好得多,及時補救也不會為時已晚。
孩子成長中,最害怕的不是犯錯,不是成績不好,不是缺點太多,而是自我放棄。當孩子長期被懷疑,否定,被父母說得一無是處。那他就自卑,自暴自棄,一旦他自我放棄了,誰也救不了。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還是那句話,知易行難,道理誰都懂,每個人都知道輕聲細語對孩子,肯定比大吼大叫更有益成長。只是當遇到特別熊的孩子,真的沒有那么好的耐性,不把孩子塞進肚子里已經(jīng)是最高限度的容讓了。
身為倆個男孩的母親,我很理解,面對一個熊孩子時的抓狂心情,也認同并非每個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個熊父母。
但是孩子天生都是什么都不懂,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教孩子學會什么是有所為,什么是有所不為。
我很慶幸我的倆兒子很懂事省心,更重要的是他們和我非常的親近,更多時候我們相處得像是朋友。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好的不好的都會告訴我聽,哪怕我?guī)筒涣?,但是會認真傾聽,幫忙分析和給出參考建議。
我不敢說這些都是我的功勞,但是最少在當媽后,我努力朝著全新的更優(yōu)秀的自己靠近。心甘情愿一點一滴將懶惰癥和拖延癥逐步的改掉,主動打磨性格的棱角。
熟悉我的人都會說,我比以前更溫柔,更圓潤,說話做事都考慮得更周全。
這些都是修煉‘耐心’的回報,雖然還是不完美,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卻會溫度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