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制瓷與美景的結合

大家好啊,今天來給大家講講景德鎮哦

首先還是游玩線路和景點介紹呀

Day 1 龍珠閣——湖田古窯遺址——浮梁古縣衙景區

1.?龍珠閣

龍珠閣建于景德鎮珠山頂上,建于唐代,后來幾度興毀。現在的龍珠閣是于1990年重建的,是一幢仿明重檐宮廷建筑,采用明四暗七的結構,共6層,高34.5米。現為景德鎮官窯博物館,閣內分為與原官窯相關的資料展示和經由古陶瓷研究所復原的官窯瓷展示兩部分。

閣內珍藏有大批官瓷珍品,如青花釉里紅萬件花瓶、明正統官窯巨型龍缸及珠山出土的明代官窯陶瓷珍品等,還有一些官窯史料,對景德鎮官窯器的研究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價值。

明、清王朝曾珠山設立御窯廠,并派督陶官距此坐鎮,監造皇宮用瓷。龍珠閣于是為御窯廠的代表性建筑,后逐漸衍化成景德鎮的標志性建筑。龍珠閣在唐代叫聚珠亭,宋代稱中立亭,明代稱朝天閣和環翠亭,清代又改稱文昌閣,重建后才改叫“龍珠閣”。作為明清官窯遺址,龍珠閣周圍的地底下還埋藏著無數寶貴的文物。


2.?湖田古窯遺址

七百年的制瓷歷史給湖田留下了大量的古窯、古作坊遺跡,如“葫蘆窯 ”、“馬蹄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各種窯具和瓷器。這些古跡使湖田成為我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不斷出土的古跡也成了國內外陶瓷考古愛好者的樂園。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浮梁古縣衙景區

浮梁古縣衙位于景德鎮北部,距離市區大約8公里,是江南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清代五品縣衙。在這里不僅可以看到齊全的縣衙機構,還有真人上演類似古裝劇中”公堂斷案“的橋段,挺有意思的。

走過景區門口刻著“浮梁”二字的牌坊,只見開闊的廣場上一條筆直的瓷板路直通前方的城門,遠遠看去很是壯觀。低頭看,你會發現地上長達幾百米的瓷板上用圖文介紹了浮梁和景德鎮的悠久歷史,包括城市的演變、陶瓷的發展史、重要任務和大事記等等。一路走來,不僅不會覺得悶,而且能對當地的歷史文化有個大致的了解。登上城墻,從高處往下看,視野更是開闊。

順著甬道走過一片徽派小商鋪,大約500米遇到岔道口,往右50米可去到紅塔,往前150米便是古縣衙。往縣衙方向走,首先看到的是頭門,里面放置著一個大鼓,是告狀人擊鼓鳴冤之處,后面的儀門是迎接文武官員的地方。儀門和前方的大堂之間是六部房,分別為“兵刑工吏戶禮”,文武分列兩邊,正向大堂。

所謂大堂就是古裝劇中經常看到的“公堂”,是縣官舉行重大典禮、審理案件的地方。大堂正上方懸著“明鏡高懸”的匾額,兩邊立著“回避”、“肅靜”,設施一應俱全。縣官的審案臺游人是可以坐上去的,那感覺就像自己真做了一回縣官一般。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堂每天會有4場升堂表演(10:00、11:00、14:00和15:30,供參考),上演類似小偷偷盜陶瓷之類的斷案情節,縣官威風凜凜,挺逼真的。升堂表演到時前往觀看即可,無需另外付費。

大堂后面的中軸線上是二堂和三堂,分別是侍從的休息室和縣官會客、吃飯的地方,穿過三堂后面的后花園,旁邊還有一個香山別墅。白居易年輕時曾寓居浮梁,后來寫《琵琶行》時,一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膾炙人口,這別墅就是為了紀念他而修建的。里面有很多對聯,值得細細揣摩,還有一個茶室,可以小憩一下。

縣衙的中軸線兩側對稱分布著軍糧庫、校場、膳房、牢房等機構,很是齊全。一路走來,可以了解許多古代縣衙機構的設置和作用。其中,校場內有一射箭場,可以玩玩射箭(需另付費,大約10元5支箭)。

至于縣衙右邊的紅塔,它是一座九層的古塔,大概是景區中看上去最古老的建筑了,感覺舊舊的。不過很可能只能在一層看看,不能登塔,去拍拍外觀就好。


Day 2 景德鎮陶瓷學院——明清園——中國陶藝中心

1.?明清園

明清園位于景德鎮雕塑瓷廠廠區內,是景德鎮國際陶藝中心所在地,為仿明代徽派建筑群。園內的瓷器街是景德鎮古代瓷器商業街的再現,許多工藝美術大師在此設工作室,展示著巧奪天工的陶瓷雕塑技藝。每個周末早上都有瓷器集市,露天的攤,東西又多又好玩,外地看不到的。較多搞創作的學生、藝術家以及陶藝店鋪。周六上午還有以陶瓷學院學生為主的陶藝地攤活動。

2.?中國陶藝中心

中國陶藝中心,又名全國中小學陶藝培訓基地。是經國家教育部2001年批準成立并授牌的、面向國內外青少年學生和陶瓷藝術愛好者開放的實訓、實踐場所。基地南鄰景德鎮高專、北接昌南大道,占地面積318畝,總建筑面積22000平方米。建有陶藝制作、學習培訓、活動展示、食宿餐飲、休閑購物和體育軍訓等六大中心。基地座落在茂林修竹之中,與景德鎮市文化博覽區(古窯)聯袂相耀,是景德鎮“千年華誕”十大公共建筑之一,已列為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示范基地。

陶藝中心是青少年學生陶藝制作實踐和美術班學生實習的場所,并可接待國內外師生前來進行陶藝培訓和創作。大樓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內有練泥、做坯(拉坯)、印坯、利坯、畫坯、吹釉、畫瓷、泥戲、燒窯、包裝等工具和設施。還設有景德鎮陶瓷通史等愛國主義教育長廊。陶藝中心供游客體驗捏泥、雕塑、印坯。游客可以在此發揮自己的藝術想像空間,盡情地感受泥性。


Day 3 高嶺山——瑤里景區

1.?高嶺山

高嶺山作為陶瓷原材料的產地,“高嶺”已成為陶瓷原材料的代名詞。在元代,高嶺土加瓷石這樣一種二元配方的制瓷工藝的產生,為此后景德鎮制瓷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高嶺山雖然已不再出產高嶺土,但是,由于她在陶瓷史中的地位和大量的古遺跡,高嶺至今遺存的明萬歷、清雍正所置的石刻,記述了當年開采高嶺土的繁榮盛況。明、清礦坑遺址和尾砂堆的遺存明顯可見,每年來高嶺山觀光的游客仍然為數不少。另外,高嶺山的自然風光在景德鎮也堪稱一絕。


2.?瑤里景區

瑤里古稱“窯里”,因是景德鎮陶瓷的發祥地而得名。這里沒有太多游人,有的是安安靜靜的徽派老建筑、山水景色,以及古時制陶業昌盛時留下的輝煌印記。瑤里很適合悠然地逛逛,夏天草木茂盛的時候拍出的照片尤為好看。

瑤里景區包含5個子景區,從東北至西南依次是:汪湖生態游覽區、梅嶺休閑度假區、繞南陶瓷主題園區、瓷茶古鎮游覽區、高嶺土礦遺址園區,這幾個子景區分布得較為分散,瓷茶古鎮和汪湖之間相隔十幾公里,又沒有班車,因此通常吃住在古鎮上,然后花1-2天包車游玩這幾個景區。

游人首先到達的一般是瓷茶古鎮,進入景區大門就是售票處,通常會在此買票,在子景區買票也可以。如果你打算參觀景點,買景區5景點聯票比較劃算(聯票2天有效)。若只是為了看景點,其實不必在瑤里過夜,所有景點包車一天逛下來足夠了,若是抱著散心的態度,不妨多待一兩天。這里并沒有像烏鎮那樣進行大規模的旅游開發,當地人的生活和周遭的風景融為一體,原汁原味的空氣和山水人文,值得你在此放慢腳步。

在鎮里閑逛是免費的。古鎮基本是個回字形,閑逛下來大概2小時左右。瑤河水很有靈性,沿路上的高架水渠是瑤里相較于其它徽派民居的最大特點,不僅構景十分漂亮,走在上面還可以俯視古鎮。鎮里的明清商業街也值得逛逛,雖沒有當年繁華,但商業氛圍十足,沿路都是賣堿水粑的,一種長得有些像肥皂,吃起來類似年糕的食物,是當地最出名的小吃,可以買來嘗嘗。

包車從古鎮出發,第一站去到最北的汪湖,汪湖其實不是湖,而是這里有姓汪、姓胡的兩大家族。這里能算上瑤里景色最好的地方,除了好幾處瀑布,還有一片原始森林,里面許多十分高大的樹,天晴的時候在樹蔭中行走,地面上樹影斑駁,拍出的照片也十分好看。在梅嶺主要看張氏宗祠的古建筑和一片千年古樟群,還可以走走麻石鋪就的徽饒古道。此外,有不少影視作品曾在這里取景,最出名的要數《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走過的紅軍橋,不可錯過。夏天的時候還可以去景區旁邊的瑤里漂流玩水(另付費)。繞南陶瓷主題園區最靠近古鎮,是幾個景區中比較有趣的一個,里面不僅可以看古代的窯口,還有一個可以自己玩陶、拉胚的體驗活動。

以上幾個景點玩下來大約4-5小時,高嶺土礦遺址園區由高嶺和東埠兩個景區構成,這里是當年高嶺土、釉果等景德鎮制瓷原料的集散地,盛極一時。如今可以逛逛東埠古街、古碼頭,看看古高嶺礦坑等當年繁華的印記。不過因為它在和其它景點反方向,要去的話會增加一些包車費用,因此去的人不多,可根據個人興趣酌情考慮。


好啦,游玩線路和景點介紹就到這了哦,接下來給大家講講景德鎮的風俗民情吧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景德鎮手工制瓷是一種民間手工技藝,主要分布在景德鎮市城鄉各地。

  景德鎮地處江西省東北部的昌江河畔,境內山丘起伏,松樹、杉樹茂盛,瓷石、高嶺土、耐火泥豐富,為景德鎮制瓷業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和原料。以昌江為主流,水系縱橫交錯,開辟了一條水上的瓷器之路。

  景德鎮自五代開始制瓷,及至宋代,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產瓷區之一,窯業規模宏大,呈現出“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象,到元代設官窯機構——浮梁磁局,明、清兩代珠山設御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與景德鎮制瓷歷史并存。它經歷了一個從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階段。五代時工藝落后,裝燒還沒有使用匣缽,采用的是支釘疊燒法,故廢品較多,美觀較差,宋代,燒出“光致茂美”的青白瓷,工序日益細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等工藝,又有了匣缽仰燒、墊缽覆燒支圈覆燒等裝燒技法,成型工序初步建立。元代,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繪技術,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業進一步分工,出現了過手七十二道工序,“其中微細節目,尚也不能盡也”。制瓷手工工藝體系基本完善。采礦、淘洗、制不(讀音dun)、練泥、陳腐、拉坯、畫坯、施釉、燒窯、畫紅、燒爐、選瓷、包裝等一系列工序環環緊扣,專業化程度日益提高,各行各業都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鎮手工制瓷業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

  其中御窯廠,生產組織更為完備,分設了各種專業作坊:如舂碓陶土作坊,大小圓、琢器坯胎的作坊,匣缽的作坊,以及泥水、大木、船木、鐵作等,輔助性作坊。

  千余年來,景德鎮制瓷業集中各地技藝之精華,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手工制瓷工藝生產體系,創造了中國陶瓷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一頁。但與現代化制瓷工藝相比,手工制瓷工藝耗時多,勞力過大,產量成品偏低,不能滿足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正瀕臨消亡。近年來,專門成立了陶瓷文化博覽區,調集有特長的老藝人以“帶子傳藝”的方式生產、獻藝,繼承、保護、展示,以求重現輝煌。


景德鎮瓷業習俗

景德鎮瓷業習俗(第一批省級)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千余年來瓷業生產過程中形成、發展并傳承至今的民間行業傳統儀式、節慶活動。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主要表現形式有祭窯神、吃“知四肉”和燒太平窯等重要的行業習俗。

  祭窯神:窯神童賓是瓷器制作行業崇拜神,又稱“風火神”。它產生于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19年),盛行于清(公元1644——1911年)至民國時期(公元1912年—1949年),清代(公元1644—1911年)年希堯《重修風火神廟碑記》、唐英《火神童公傳》都有記載。至今窯神童賓傳說在景德鎮廣為流傳。清代(公元1644—1911年)督陶官唐英為童賓神廟取名為“佑陶靈祠”,童賓亦成為景德鎮陶瓷業的祖師神,年年祭祀,傳承至今。每年農歷四月十五,瓷業民眾及廣大市民都在景德鎮市御窯遺址,隆重舉行佑陶靈祠迎神祭祀活動。

  吃“知四肉”:是紀念清代(公元1644—1911年)為瓷工爭取福利的蔣知四而形成的一種行業飲食習俗,每年農歷九月初八在成型坯房舉行。表達對歷史上1領袖的崇敬,抒發景德鎮瓷業工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真摯情感。

  燒太平窯:是在每年中秋之夜昌江沿岸景德鎮瓷業工及兒童共同參與的象征性的燒窯活動。它是運用景德鎮瓷工喜愛的燒窯形式,和中秋佳節賞月的室外活動相結合,形成景德鎮最具特色的節日習俗。

  景德鎮瓷器行業習俗對于瓷器行業從業者具有凝聚力,對于景德鎮市民具有影響力,表現出鮮明的地方文化和行業文化特色,是景德鎮瓷業社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習俗歷史悠久,是行業習俗不可多見的活態傳承樣本,具有重要的民俗學價值。

  景德鎮瓷業習俗文化是景德鎮制瓷歷史的伴生物。考古調查資料顯示,景德鎮自五代(公元907-960年)小規模地生產瓷器,景德鎮瓷業習俗也當始于五代。宋代(公元960-1279年),景德鎮瓷業逐步發展到“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規模,《陶記》描繪的“利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畫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規則,各不相紊”,景德鎮制瓷工藝體系初步形成。至此,景德鎮瓷業習俗已初具雛形。元代(公元1279-1368年)發明了“二元配方法”,創制出精美優雅的青花瓷,極大地促進了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景德鎮瓷業習俗。

  明代(公元1368-1644年)以后,由于各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景德鎮制瓷業,加之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到明中晚期,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了眾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的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五方雜處”,“十八省碼頭”的陶瓷大都會為景德鎮瓷業民俗文化在清代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這時,景德鎮產生了對窯神童賓崇拜的行業祭祀習俗,并在燒窯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清王朝(公元1644-1911年)襲明代舊制,在景德鎮珠山設廠造瓷,并確立“官搭民燒”的管理制度,使“景德鎮一鎮,熙熙乎稱盛觀矣!”同鄉會、行幫應運而生;各地會館迅速發展;各種行規也日益增多;出現了為紀念瓷工爭取福利的蔣知四而形成的吃“知四肉”行業飲食習俗,并產生了中秋節燒“太平窯”的節日習俗等等。至此,景德鎮瓷業習俗文化體系已經形成。

  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景德鎮瓷業習俗內涵日趨豐富,在祭祀方面,已出現了“暖窯神”、“開禁迎神”、“窯廠酬神”等多種祭窯神活動;在飲食方面,常以“吃知四肉”、“吃泡茶”、“吹灰肉”等定事的特種方式來提高瓷工們生活待遇,以激發瓷工們生產積極性;在節日方面,有中秋節“燒太平窯”、“花朝起手”、“中元節定事”等傳統習慣。然而,其中以“祭窯神”、吃“知四肉”和“燒太平窯”最有特色,并且這三種瓷業習俗自古傳承至今,連續不斷,已成為景德鎮獨特的都市習俗。


古戲臺營造技藝

 古戲臺營造技藝(第四批國家級)

  古戲臺建筑技藝是樂平民間鄉土建筑中一項重要的傳統技藝。在古戲臺建造傳統技藝中,主要由鋸工、大木工、小木工、雕工(以木雕為主,也有磚雕、石雕)、泥工、漆工、繪畫工等通力合作,各盡其能,共同完成一座戲臺的制作。戲臺采古典牌樓式樣加以雕鏤、敷金與彩色,取穿斗、抬梁混合架構輔以抱檁、穿枋等,使得戲臺“建筑奇巧復雜,裝飾豪華艷麗”。戲臺由下部寬大的臺基、中部的墻柱結構和上部巍峨的屋頂三部合成,形成廡殿廳堂立面形象;戲臺主要部件、構件有油梁、獅子枋、八字枋、月亮枋、斗拱、雀替、獅撐、懸柱、吊缽、吊籃、屏風和花格窗欞等。在古戲臺建造過程中其雕塑最為關鍵并有著其獨自的特色:一是雕塑種類齊全,浮雕、平雕、陰刻和鏤雕皆備,極少二次打磨,刀痕清晰有力,質感親切;二是突出浮雕,特別是油梁和獅子枋浮雕深達2-3寸,以便民眾遠視和仰視,立體感強,栩栩如生;三是雕塑內容豐富,以戲文人物為主,花鳥風景為輔。

  迄今,樂平現存明清以來的400多座古戲臺,每年仍接納贛劇演出和其它劇種演出1000余場,彰顯樂平古戲臺建筑技藝的傳承。

  樂平,位于江西省東北部,地處南昌、九江、景德鎮的金三角地帶,素稱“贛劇之鄉”,是贛劇的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物阜民悍,文風昌盛,尤以樂平之東南鄉為烈,各大姓械斗不斷,攀比之風不絕。隨著戲曲的不斷發展和攀比的持續高漲而興起的古戲臺遍布城鄉各地,明朝至今,長盛不衰,樂平,也被稱為“中國古戲臺博物館”。(吳炳黃,樂平古戲臺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09碩士論文)

  早在4-5萬年前,樂平境內就已有了人類打制石器的文明曙光,而遍布全境的先秦文化遺址發現有20余處。秦代之后,樂平農耕經濟的發展一直走在時代前列。東漢光和元年(178年)置縣,因縣治南臨樂安河,北接平村,故名樂平。元代以降,樂平已然雜劇盛行,立足江西本土的元代雜劇家趙善慶,樂平趙家灣村人,其《醉寫滿庭芳》、《驪山大德舞》等八部雜劇,被世人譽為“藍田美玉”、“佳者足追張小山,馬致遠”。有了戲曲劇目,就會有演出戲臺。入明之后,江南一些宗族制度比較發達的地方,紛紛“聯宗立廟”,并在廟堂里附建戲臺,以敬祖娛神,教化族人。于是,一種永久性的用磚、木、石材構建的戲臺,在伴隨著祠堂廟宇的興起中于樂平應運而生。

  首先,樂平具有豐富的建造戲臺所必須的木材物產,尤其是樟木資源“甲于他邑”,這種闊葉樹材質較硬,刨削后表面光澤好,紋理美麗、耐磨,主要要用于小木作。這種良好的自然環境也為樂平古戲臺建筑技藝的產生和發展的提供了優越條件。

  其次,由于民眾喜愛戲劇,建造戲臺演戲就成了他們代代相傳,自娛自樂的娛樂方式。在樂平農村有這樣的俚語:“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做工夫沒力氣。一個月不看戲,見誰都有氣。”可見,鄉民的精神所求、戲癮之重。也正是因為有了如此眾多的戲迷,才使得400多座戲臺笙歌不斷,鑼鼓鏗鏘,才使得樂平的鄉風戲俗日久彌新。

  第三、攀華宗,打械斗的風俗促進了樂平古戲臺的發展。樂平農村,幾千年來始終保持著氏族宗法血緣傳統,聚族而居、同姓一村,這種傳統又通過宗譜和祠堂不斷得到強調和鞏固,戲臺的出現也是這種傳統外化形式。樂平人對宗族血緣看重和依賴,有關宗族的榮耀,小到添丁進口,大到升官顯耀,便只有通過戲臺向外界盡情地展示。沒有一座莊重雄偉的戲臺來舉行隆重的儀式,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樂平古戲臺的興起是以樂平強大的宗族勢力為后盾的,又通過宗族間的互相攀比而不斷發展的。

  目前已知的有記載的樂平古戲臺最早見于明代,這源于弋陽腔的發展和影響。樂平現存最早的戲臺是明末崇禎年間的涌山村昭穆堂戲臺,這是一座祠堂臺。明末清初,在祠堂中多建造戲臺,這可能與當時的統治制度有關。嘉靖年間,“許民間皆得聯宗立廟”圣旨頒布后,一些聚族而居的宗族,紛紛興修宗祠神廟,作為“廟貌增肅”之一部分—戲臺便借機進駐祠廟,成為一族或一村人民敬神或節慶活動的重要場所。此時的戲臺,整體高度不得超出祠堂正廳外,甚至是色彩、文字,也只有祠堂正廳可以享用,戲臺則不得配之,因為此時“戲曲和禮樂教化的結合同時也使得戲曲和神廟祭祀的關系更為密切,戲曲因此反而更難獲得獨立的發展空間,戲臺依附于神廟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更難發生改變”。于是,樂平的建造者就在戲臺的牌樓取樣,梁柱選材,雕刻技法上竭其所能,追慕戲臺的氣勢宏偉與做工精美。

  到清嘉慶、道光的時候,樂平戲臺的建造,開始出現裂變:戲臺開始從祠堂中剝離出來,其空間格局是戲臺與祠堂大門相互正視,中間隔一空曠看場。這樣一來,戲臺就不再附屬祠堂,而是獨立于祠堂之外,成為主體建筑的戲臺。裂變的結果是除了一部分仍恪守傳統在祠堂內造戲臺外,出現了一批身附魂離式的雙面臺和身離魂附式的、身離魂離式的萬年臺。身附魂離式的戲臺,打破了中國古戲臺建筑以往坐南朝北,面向主殿的規制,實現了從娛神到娛人的過渡性轉變,使鄉村戲臺真正成為公眾娛樂場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身離魂離式的萬年臺,戲臺對面既沒有神廟也沒有祠堂建筑,是現代戲臺的先驅。

  晚清民國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樂平戲臺仍興建不止,不過,此時樂平戲臺建造的不少,創新的卻不多。

好啦,今天給大家介紹到這了哦,大家記得關注我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182評論 6 543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489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290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776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510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866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860評論 3 447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036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85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331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536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58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754評論 3 34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154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469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73評論 3 39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505評論 2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