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此文為張翼健主編的長春版國標教材語文(七年級上)而寫。
? ? ? 古人寫文章往往很重視內容與題目的照應,或者說,題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脈絡的提示。《小石潭記》便是如此。
? ? ? 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期寫的“永州八記”中,多篇題目中都有“小”,例如:第三篇《鈷鉧潭西小丘記》,第四篇《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第八篇《小石城山記》。永州不大,其景亦小。通行版本中在“小石潭”前有“至小丘西”四字,道出了與第三篇《鈷鉧潭西小丘記》的連續性。
? ? ? “小石潭”中的小,已經明了。
? ? ? “石”是怎樣體現的?這是第二層,要先跳過第一層的尋潭和見潭。“全石以為底”道出了“石”的特點,不僅如此,還“卷石底以出”,坻、嶼、嵁、巖都落實了題目中的一個“石”字。
? ? ? “潭”是怎樣體現的?這是第一層,也是全文描寫的主體,還要跳回到對“石”的敘寫之前看。
? ? ? 行文的曲折處首先表現為:未見潭,先聞水聲;因水聲如鳴珮環而“心樂之”,于是聞聲覓水,伐竹見潭,而對潭的總印象是“水尤清冽”,這是全文的“前眼”。
? ? ? 上文提到第二層寫小石潭的“石”,不是“泥沙”,這是“水清”的一個客觀因素。
? ? ? 第三層,那些“青樹翠蔓”能夠存水、濾水,也是“水清”的一個客觀因素。
? ? ? 以上第一段,已經落實了“小石潭記”中的“小”“石”“潭”三個字。
? ? ? 潭中的魚歷歷可數,可見潭水之清;陽光照徹,魚影下投,也是說潭水之清。魚之或動或靜,或來或往,也是說潭水之清;由此作者推想“魚之樂”,頗似莊周的濠梁之魚。
? ? ? 這是第二段,表面上寫魚,卻是為了寫潭水之清,照應一個“潭”字,而潭的特點是一個“清”字,所以說都在圍繞“前眼”;這里的“魚之樂”又照應了第一段聞水聲時的“心樂之”。
? ? ? 作者是由東向西行,在潭上向西南而望,緣流溯源,眼光也由近及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匯入小石潭的水流。水往低處流,小石潭是低處,注入的水當然都是從高處來的。因為山高樹遮,水的走向、走勢很復雜,所以不能窮盡水源。這里所寫的探尋潭水之源而不可得,也從側面交代了潭水之清的客觀因素——植被條件好。
? ? ? 這是第三段,也是在照應“前眼”。
? ? ? 以上三段從尋找到小石潭到對清澈潭水的描寫,再到望中探源不得,都是圍繞著小石潭本身著墨,接下來描寫小石潭周邊的環境。
? ? ? ? 一番行走、觀賞,不亦樂乎。向著西南方向探尋源頭不得,這回坐下來環視周圍,這才發現,“四面竹樹環合”,除了作者這位貶謫之人等一行人,再無別人,此時不由得想起了宦海浮沉。或許因為環境的寂寥聯想起貶謫永州的寂寥,越發感到這里充滿了凄楚憂傷。于是概括為“以其境過清”,這就點出了“后眼”。這樣凄清的環境不適合久居,所以記下了行程便離開了。這句“乃記之而去”又坐實了一個“記”字。
? ? ? 這是第四段,點出“后眼”,落實一個“記”字。
? ? ? 至此,“小石潭記”四個字都得到落實,而重點寫的是“潭”“水尤清(冽)”作為“前眼”得到充分落實;作為“(其)境過清”的由環境而心情的“后眼”也順勢點出,只是點到為止,為讀者留下玄想的空間。
? ? ? 我以為,在行文上抓住“前后眼”,抓住初識小石潭時的“心之樂”和后面的“魚之樂”,即“水尤清(冽)”的前眼,以及“(其)境過清”的“后眼”,便是抓住了本文的肯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