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普及心理咨詢倫理的文章,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心理咨詢的你和我。
一、行業現狀堪憂
入行一年多,作為一名正在路上的心理咨詢師,我常常聽到以下的故事:
一名媽媽在面臨丈夫出軌、女兒早戀時,在網上尋求心理咨詢師,咨詢師竟說:“既然你丈夫出軌了,那你也出軌唄,要不就離婚。”
一名來訪者因情感困擾尋求心理咨詢,在幾輪心理咨詢之后,竟被心理咨詢師告白:“我愛上你了!”
還有一名剛入行的心理咨詢師聽自己的督導說:“在這個行業沒有跟你的來訪者上過床,那說明你的經驗還不夠豐富。”
……
因此,雖然國內號稱有130多萬持證的心理咨詢師,但因這個行業入行門檻低,魚龍混雜,要找到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卻不是那么容易。
那么,如何確定一名心理咨詢師是否合格?是看資格?看受訓經歷?還是看個案經驗?
就我自己的體會來說,以上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看本人的心理咨詢倫理。
二、什么是咨詢倫理
你可能會問,什么是心理咨詢倫理?
心理咨詢倫理被界定為心理咨詢師的行為準則,它是指建立在專業基礎之上所提供建議的一套行為標準。
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倫理道德。心理咨詢倫理伴隨著心理咨詢行業而產生,通過無數前輩的實踐和經驗總結,也有一套基于心理學基礎之上的行為標準。
三、咨詢倫理為何重要
在心理咨詢行業里,專業倫理是心理咨詢的核心價值。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倫理委員會委員的徐凱文教授就曾說:“倫理其實是一種價值觀,是指把來訪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這個行業的靈魂。”。
通過多年的實踐,他強調:心理咨詢師最后拼的往往就是倫理道德。
在我學習心理咨詢的第一天,就聽老師強調:“心理咨詢的核心是助人自助。助人自助是指幫助你的來訪者自己幫助自己,而不是幫助他人幫助自己。”
所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在咨詢時就需要把來訪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咨詢倫理就是在我們面對兩難的決策困境時所遵循的行為標準,它能幫助我們把來訪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去剝削或傷害來訪者。
上半年在心理行業引起爭議的“薛之謙沙盤”事件,如果非當事人同意,就是一個典型地違反咨詢倫理的行為。
比如公布幾位明星的智力測驗結果,給劉燁的心理劇角色扮演、給薛之謙的空椅子、做沙盤并貼標簽并進行播放,都違反了咨詢倫理原則。而它也對當事人造成了痛苦:
如果把此次真人秀當成一次心理咨詢,它就對來訪者的利益造成了傷害,違背了基本的倫理道德。
所以,咨詢倫理能保護來訪者的利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咨詢倫理也是對咨詢師的最好保護。
因為作為一種職業,一旦開始心理咨詢,咨詢師就對來訪者負有專業、倫理和法律責任。心理咨詢師要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要維護當事人基本權益,增進公共信任,要保護來訪者的隱私,維護溝通特權,負有預警與舉發責任,避免處理不當或瀆職。
如果照著前輩總結的咨詢倫理進行心理咨詢,那么,就能最大程度的對自己進行保護。
例如最常見的保密原則:當一名心理咨詢師與來訪者按照咨詢流程的設置簽訂協議、介紹保密原則和保密例外后,如果來訪者發生保密例外中的情況,如正要自殺,咨詢師就可以撥打緊急聯系人電話突破保密救下來訪者,也對自己形成了保護。
又如在國外就經常發生心理咨詢師被起訴的案件,但咨詢師全部都按照咨詢倫理進行,例如簽訂協議、遵循保密原則、做好咨詢記錄等,就可以使自己免于被訴,保護自己。
所以,咨詢倫理能夠將預防前置,保護心理咨詢師的權利。
因此,我認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首先要學習合格的就是咨詢倫理。
四、如何踐行咨詢倫理
既然咨詢倫理這樣重要,那么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會如何踐行咨詢倫理?
其實合格的心理咨詢師都遵循最根本的倫理原則,它跟儒家的“五常”——“仁、義、禮、智、信”類似。
1、善行。即為“五常”中的“仁”,能愛人即為仁。在心理咨詢中,就是指要做到來訪者利益第一。
2、責任。即為“五常”中的“義”,有所為有所不為即為義。在心理咨詢中,就是指要保持自己的專業水準,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維護專業信譽。
3、誠信。即為“五常”中的“信”,誠心之意即為信。在心理咨詢中,就是指要保持行為的誠實性和真實性,如實地告知來訪者其中的利弊。
4、公正。即為“五常”中的“智”,明白是非曲直即為智。在心理咨詢中,就是指要公平公正的對待自己的專業工作及其它人員,防止偏見、能力和技術局限等導致的不當行為。
5、尊重。即為“五常”中的“禮”,敬人即為禮。在心理咨詢中,就是指尊重每一個來訪者,尊重個人的隱私權、保密性和自我決定的權利。
其中,善行是首要和核心原則,即是要保證來訪者利益第一。
我們再回到最初的三個案例來看:
1、媽媽在面臨丈夫出軌、女兒早戀時,在網上尋求心理咨詢師,咨詢師竟說:“既然你丈夫出軌了,那你也出軌唄,要不就離婚。”
分析:這名咨詢師違背了五大原則。首先,他沒有保證來訪者的利益,支招來訪者出軌就是將來訪者置于再次被傷害的地位;其次,很明顯,這是一個缺失專業水準的咨詢,因為心理咨詢師原則是最好不要為來訪者提建議的,而是讓來訪者自己領悟最重要;再次,他缺失了誠信、公正和尊重。面對這樣的咨詢師,可以向中國心理學會倫理委員會投訴。
2、一名來訪者因情感困擾尋求心理咨詢,在幾輪心理咨詢之后,竟被心理咨詢師告白:“我愛上你了!”
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性移情案例的倫理困境。倫理守則規定:心理咨詢師不得與當前尋求專業服務者發生任何形式的性和親密關系,也不得給有過性和親密關系的人做心理咨詢或治療。一旦業已建立的專業關系超越了專業界限(例如發展了性關系或戀愛關系),應立即終止專業關系,并采取適當措施(例如尋求督導或同行的建議)。
因為心理咨詢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來訪者尋求心理咨詢時,是出于對咨詢師的信任,也相信咨詢師會將他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果產生性行為,便違背了此種信任。而且,來訪者在關系中常常會對咨詢師產生移情,從而產生性和親密關系的幻想,但咨詢師作為專業從業者還不能區分移情和反移情,就違背了五大倫理原則。因為咨詢師在利用專業地位謀取個人私利,對來訪者造成剝削和二次傷害。
如果不幸被心理咨詢師告白,來訪者請一定要終止此次咨詢,不再和此咨詢師聯系,并向該咨詢機構負責人和中國心理學會倫理委員會投訴。因為這樣的關系多半都是虛幻的。
3、一名剛入行的心理咨詢師聽自己的督導說:“在這個行業沒有跟你的來訪者上過床,那說明你的經驗還不夠豐富。”
分析:基本分析同上一個案例。倫理守則規定:擔任培訓師督導師的心理咨詢師,應清楚界定與自己的學生及被督導者的專業及倫理關系,不得與學生或被督導者卷一入心理咨詢或治療關系,不得與其發生親密關系或性關系,不得與有親屬關系或親密關系的專業人員建立督導關系或心理咨詢及治療關系。所以,如果有資深心理咨詢師或督導這樣對你說的話,那你就一定要小心,因為他本身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心理咨詢師。
所以,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會按照五大倫理原則進行心理咨詢:
對主動求助的來訪者,先進初診訪談,然后再告知是否能夠接收,對于脫落的特別是有自殺傾向的來訪者也會進行追問;
按照倫理守則的要求簽訂協議、告知保密原則和保密例外;
做好咨詢記錄和保密措施,并對來訪者信息嚴格保密;
對來訪者會告知心理咨詢的利弊,不會向來訪者承諾療效或夸大效果;
對心動的來訪者會察覺自己的反移情,進行督導,如果解決不了進行轉介;
在來訪者有傷害自己或者傷害他人行為時突破保密,告知緊急聯系人;
不會收來訪者的禮物;
盡量避免雙重關系,不與來訪者做朋友,不與來訪者吃飯、喝酒等;
拒絕誘惑,不與來訪者直接進行商業合作;
在提問時,都是圍繞咨詢目標展開,而非探求來訪者的個人隱私;
……
所有的一切,歸根到底,都是將來訪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五、總結:這樣選擇一名有倫理的心理咨詢師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選擇一名有倫理的心理咨詢師:
首先,了解其從業資格。例如國家心理咨詢師證書,至少是一個進入行業的門檻,它說明這名咨詢師至少接受過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培訓和考核。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其是否接受過咨詢倫理的培訓,是否有一套規范的咨詢設置。如果一名咨詢師連咨詢協議、緊急聯系人、初診訪談之類的咨詢設置都沒有的話,那么就說明,他可能連最基礎的咨詢倫理培訓都沒參加過,就很難保障你的利益。
再次,了解其從業經驗。例如他/她是什么取向方面的咨詢師?目前接受過哪些專業培訓?個案經驗有多少時長?個人成長和督導經歷是怎樣的?從這幾個問題,就可以對這個心理咨詢師的基本情況基本了解。在這其中,受訓經驗是一個重要的參考內容,它體現了這名咨詢師的流派取向。其實在咨詢行業,一名新手并不比老手差,因為他們往往會比后者更用心。用心才是心理咨詢的核心所在,也是咨詢能發生療效的關鍵。
最后,就是從跟他/她的初次談話中體會自己的感受。自己要思考:是否愿意和這名咨詢師會談?這名咨詢師的提問是探求隱私還是出于幫助自己的目的?這很關鍵。因為一名合格的咨詢師僅會就咨詢目標展開工作,而不會去探求來訪者的隱私。
選定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之后,你就可以安心地進行咨詢,將自己的信任托付給咨詢師,你會看到人生的彩虹正在慢慢繪制!
我正在做一名有倫理的心理咨詢師,我也希望有倫理的心理咨詢師同行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