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中高考都進入模擬考試了,面對中高考你準備好了嗎?是不是也陷入了無限的焦慮中,在模擬考試中有的人考的好,有的人考的不好,但是只要是高考不到,我們就不必擔心。在高考不到60天,中考不到80天的的時候,學生們一定要禁止陷入這6大誤區:
誤區1:拼命搏考
“過度熬夜,終日不休”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里學”,這一在高三學子中廣為流傳的勵志口號,不幸的是卻被很多同學(特別是女生)不折不扣地踐行了。
學生癥狀突出表現為:
一是過度熬夜,過分延長學習時間。起大早,貪大黑,盡量少睡,最好不睡。二是終日不休,過分擠時間來學習。兩眼一睜,學到熄燈,下課、體活,走路、吃飯都在學習,一切盡在學習中。
其結果:如此勤奮刻苦努力,成績卻沒有進步提高!因為,過度熬夜,終日不休,這種追求學習時間最大化的學習狀態,嚴重影響了學習效率。就如同踩剎車當油門,欲速則不達啊!
特級教師建議:學會時間管理,提高學習效率
加強時間管理,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學習時間與學習效率的最佳結合點。因為高考選拔的對象,顯然不是學習時間最長,也不是學得最苦最累,更不是拼死拼活,拼命搏考者,而是什么人呢?——你懂得!
誤區2:刷題大戰
“只會做題,不會改錯,不會反思”
復習備考,不做題肯定不行,但是,只做題絕對不行。遺憾的是,現在很多學生陷入刷題大戰的誤區而不能自拔,互相攀比多做題,并以此論英雄,過分重視做題數量的同時,又過分輕視做題質量。
學生癥狀突出表現為:
一是只做題,不改錯,有時間就做題,所以沒有時間改正錯題。
二是只做題,不復習,有時間就做題,所以沒時間復習基礎知識,甚至是錯題涉及的考點也無暇查漏補缺。
三是只做題,不反思,不能變式變形,融會貫通。其結果,無論做過多少題,不會的依然不會,不對的依然不對。無異于“踩剎車當油門”,白忙乎了吧!
因為,做題只是發現你會不會、對不對的檢查過程,而改錯才是由不會到會,不對到對的提高過程,因此,做題是前提,改題是關鍵,提高才是目的。
特級教師建議:找到做題與改題的最佳結合點
刷題不必大戰,不必攀比,不必搞題海戰術,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做題與改題的最佳結合點,能改多少,就做多少,但要注重改的質量,做到查漏補缺,系統復習,舉一反三,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備考最高境界。
誤區3:長板短板
“一味揚長和一味補短都是盲目的”
多數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與劣勢學科,即長板和短板。很多人不能正確處理二者關系。
學生癥狀突出表現為:
一是劫長濟短。機械地生搬硬套木桶理論,(木桶理論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也稱為短板效應。)把時間和精力都集中于補短,結果得不償失。
二是揚長避短,一味任性地把時間和精力都集中于揚長,結果長者很難再長,短者卻越來越短。“踩剎車當油門”了吧!因為,高考錄取是總分為王,因此不宜用“木桶理論”,而要用“線段理論”,即板塊之和拼接而成的線段越長越好。
特級教師建議:
不要偏科,不要劫長濟短,也不要揚長避短,而是要揚長補短。
誤區4:壓力山大
“預設過高,過分敏感;重結果,輕對策”
我們很多學生的高考目標定位過高,超出自己現有水平和能力范圍,例如:實力是“211”大學的學生,目標卻是非“985”名校不上;實力是二本的學生,目標卻是非“211”大學不可,凡此種種。這種“非此不可”的過高目標定位,有的來自學生本人,有的來自家長,有的來自老師,或兩、三方的過高期望疊加,造成高考沖刺階段因不斷遭受挫敗的打擊而壓力過大,過分焦慮,嚴重影響到正常的學習。
學生癥狀突出表現為:
就是糾結成績,分數過敏甚至錯題過敏,即對待考試,重后果聯想,輕成因分析與對策。
例如,一有題不會做,特別是在考場,就浮想聯翩:這道題不會,就少了幾分,XX大學就無望了。我可怎么辦啊?我對不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七大姑八大姨會怎么看我……。這不,又是在“踩剎車當油門”了!后果可想而知啊。
特級教師建議:關注施壓不如關注改錯
高考沖刺階段不要再施壓,而應設法減壓,不要強化分數和大學,而應關注錯題的價值,即如何改錯,怎樣才能不錯,從哪再提高幾分等,總之要把興奮點從后果聯想轉移到成因對策上來。
誤區5:特立獨行
“我行我素,另起爐灶;不相信老師和學校”
總有學生到高考的最后沖刺階段就“自信爆棚”,導致自負了。
學生癥狀突出表現為:
我行我素,另起爐灶,不再相信老師甚至學校。
你復習必修1,他看必修2 ;
你上語文課,他做數學題;
學校組織的大型模擬考試,他也會提出異議不想參加,理由是打亂了他自己的復習計劃;
更有甚者要求離校回家自學等等。
如此也無異于“踩剎車當油門”啊!
特級教師建議:溝通交流,引導學生自我評估
在沖刺高考的關鍵階段,要自信但不要自負,要自強但不要自戀。
客觀認識和評估自己,正確處理與老師、與學校的關系。
誤區6:泛高原期
“焦慮煩躁,失眠厭學,不懂調節和克服”
心理高原期是指人的大腦和體能到了接近極限的時候,有近乎窒息的感覺,主要表現為焦慮、煩躁、失眠、記憶力下降、厭學、學習效率低等。在高三備考過程中,幾乎所有考生都會在某個階段出現類似的狀況。
學生癥狀突出表現為:
思維反應比以前遲緩,感覺腦子記不住東西,答題似是而非。
盡管自己還是像以前一樣努力,但是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倒退。
易發脾氣,過分擔憂,食欲不振等。
高原期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調節和克服的。但是一個高三學生長期處于“類高原期”癥狀,一定是另有原因,所以不能泛用高原期一言以蔽之,而忽視了真正的原因,不能對癥下藥,使癥狀長時間不能緩解。致使學生“踩剎車當油門”!
特級教師建議:區別對待,分析問題背后的成因
要認真鑒別“真高原期”和“類高原期”,區別對待。
“類高原期”很可能是上述“踩剎車當油門” ,陷入沖刺高考誤區造成的后遺癥,所以不要泛用解決高原期辦法,要對癥下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aifangjiaoyu 您也可以直接加小編微信:aifangedu 直接拉您進家長群,我們共同討論關于中高考的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