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你不能這樣逗我的孩子!

文/朱雪琴


2016年年底,在一場頒獎典禮上,相聲演員郭德綱,逗年僅5歲的安吉:你是我兒子。

結果,郭德綱遭到網友的集體喊話:開玩笑過了!給安吉道歉。

一個相聲演員,表演過程中怎么逗,都是表演需要。

但面對一個孩子,旁邊還有父母,以及臺下萬千觀眾的矚目,說出這些話,已經不是逗,而是對孩子及其父母極大的不尊重。

網友的一致的喊話,至少證明了大家對孩子尊重的意識,越來越普及了。

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會發現,這種逗孩子的情形,還是非常普遍。

上周末,我身邊就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

我陪閨蜜家一歲半的小姑娘,在家樓下的廣場玩。小姑娘東竄西竄,玩一會兒,會回頭看看,看到我安心一笑,繼續探索。我也就跟在身后,保證她回頭能看到我。

這時,迎面走來一個奶奶。小姑娘的奶奶帶她下來玩時,經常跟這個奶奶見面。

這位奶奶看到小姑娘,便邊伸手邊大聲說:“來!奶奶抱抱!”

但奶奶聲音未落,小姑娘就撒腿朝我這兒往回跑。

可她沒跑過這個奶奶,結果奶奶不顧小姑娘哭著扭動的身體,一把抱住。

小姑娘大聲哭起來。

我伸手想抱過來孩子,并解釋:“哎呀!小姑娘剛睡醒,現在不想奶奶抱哦!”

結果,那個奶奶抱住不松手,理直氣壯地說:“怎么了?天天跟奶奶見面,還不讓我抱?”

我的天!這是神馬邏輯?難道我每天跟保安見面幾次,就要跟親人一樣親?

我也不多說,直接更用力搶過孩子。

當閨蜜的女兒躲進我懷里之后,那個奶奶竟然還伸手過來搶!

孩子害怕地緊緊抱住我,那一瞬間,我真心厭惡這個跟其他大人聊起天來滿面春風的人。

愛逗孩子的大人,大都只顧自己開心,不管孩子樂不樂意。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被一些人強抱、強吻、逗趣, 不好意思阻止??傆X得:畢竟人家也是表達對孩子的喜歡嘛!

但那些大人,真的是喜歡孩子嗎?

絕對不是。

那些不顧孩子感受,強行做孩子不情愿行為的大人,那一瞬間滿足的是自己想象:

既然我都跟你這么熟了,你肯定讓我抱!

你竟然拒絕?太尷尬了!

怎么辦?強硬執行!

反正孩子這么小,反抗不了!

孩子的心,清澈明亮,他們能敏銳感受到:誰真的尊重我、對我好,誰對我不尊重、傷害我。

我陪小朋友玩,他們愿意聊天就跟他們聊,他們要自己玩,我就在旁邊看。

我并沒有跟他們太多互動,但孩子感受到尊重、接納,即便幾個月見一次,但每一次都能很快熟悉和信任。

那個奶奶,每天都跟孩子見面,但大都以這種“強硬”的方式互動,孩子自然見了她就想跑開。

一個媽媽提到兒子小時候的一件事。

爸爸疊衣服疊到兒子的校服,就拿起來問兒子:這是誰的衣服呀?是不是你媽媽的呀?

結果兒子看都不看,不理爸爸。

媽媽問他:爸爸跟你說話,你怎么不理呀?

兒子說:爸爸太蠢了,明明就是我的衣服,還問我是誰的。我懶得理他。

爸爸想逗一下孩子,或者想跟孩子套下近乎,但用錯方式了。這種明顯小看人的提問,只會被聰慧的孩子識破。

如果不知道跟孩子聊什么,靜靜待著是更好的選擇。

下面的情形,是否也很熟悉?

媽媽要生二胎了,有人告訴老大:你媽媽要生弟弟妹妹嘍!不愛你了!

孩子還分不清真實和虛幻,大人就逗:你不是媽媽生的,是垃圾桶撿來的!

孩子大哭,大人不爽,就嚇唬: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


還有一些人,總喜歡“考驗”孩子愛不愛自己

才一兩歲的孩子,正投入的吃著東西,大人故意搶過來:給我分享一下嘛!

孩子正處于第一個自我意識建立階段,認為什么都是“我的”,東西無辜被搶,自然大哭起來。

家長悻悻地把東西還給孩子后,不忘嘆氣:小氣!不懂感恩!

……

郭德綱逗安吉事件發生后,一位網友發帖剖析了這類人行為背后的心理,我非常認同:

這種惡意,就是故意讓一個比自己無助、比自己弱勢的個體發窘、困惑、不知所措,然后從中尋找到一種優越感,尋找到一種能擺布別人的快感。

這種快感就像貓擺弄一只老鼠,唯一的區別就是到了最后,大人不會吃了孩子,而是拍拍眼淚汪汪的小孩:這孩子真不識逗。

“逗”這個字本身,就流露出了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為什么逗小孩?

為什么不去逗自己單位的書記?

為什么不去逗胡同里頭的流氓?

就是因為小孩拿他沒辦法!他可以很容易地讓一個孩子滿臉通紅,很容易就讓一個小孩囧態百出,從而感覺到一種能夠擺布其他生命的優越感。

那些不懂尊重孩子,喜歡以逗孩子為樂的大人,往往自己成長中,得到的尊重比較缺乏。

他們幼年時,可能就是這樣被逗大的;

他們可能沒有體驗過,一個身心都比自己高大的人,蹲下來平等跟自己對話是怎樣的體驗。

但,這并不能成為去逗孩子的理由。

如果你也曾逗過孩子,從現在開始,告訴自己:學會尊重一個孩子,才能真正地尊重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人逗,出現哭鬧、不情愿,請立馬制止:對不起,請不要這樣逗我的孩子。

同時,在家庭里,也注意尊重孩子的感覺、少逗孩子玩兒。

注意:陪孩子玩耍和逗孩子,是兩碼事。

同時,家庭成員之間,多給孩子示范正向的做法。

例如,爸爸媽媽意見不合,媽媽情緒急了。

媽媽覺察到之后,可以表達:剛剛我著急了,我不該逼著爸爸同意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就學會:每個人都有尊重自己感覺的權利。

例如,奶奶怕孩子冷,一定要孩子多穿一件外套,但孩子不想穿。

媽媽可以做一個示范:寶貝現在不冷,就先不穿,先裝在書包里,冷得時候再穿吧!

孩子就學會:接受他人的好意的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需要。

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也沒有無風無浪的環境。

孩子成長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挑戰。

父母需要懂得尊重和保護孩子的感覺,并且身體力行示范:如何表達拒絕、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應對不被尊重,這些風風浪浪,會轉化成孩子成長的資源。

風浪能轉為資源的前提是:孩子充滿自信和勇氣。

孩子的自信和勇氣,則來源于: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親子日記第1天 4月24日,星期一,小雨 今天開始寫親子日記,記錄孩子成長的點滴,希望自己可以堅持下去,每天至少一...
    月兒貝貝閱讀 7,679評論 2 22
  • 這是一本很好的書。 特意摘錄下來。 第一部分第1節:序言 培養了不起男孩的100個細節 序言 與養育女孩相比,養育...
    吼少說閱讀 10,400評論 1 70
  • “外面的雷聲再響,雨點再大,也淋不濕你,我一直都在,不要怕。”下雨天總能激發我內心深處的恐懼,也只有下雨天可以讓...
    26c1843eca30閱讀 337評論 0 3
  • 人生如戲,入戲太深,哪能不受傷害。淚水流盡,滾燙著澆灌心臟,這是痛徹心扉。
    情海無涯閱讀 207評論 0 0
  • 靜心者守護心 一個地方長期沒有文化,就是一座沒有靈魂之城 順義這個地方就缺農爸爸文化!
    陽光創客敖偉偉閱讀 15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