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雪琴
2016年年底,在一場頒獎典禮上,相聲演員郭德綱,逗年僅5歲的安吉:你是我兒子。
結果,郭德綱遭到網友的集體喊話:開玩笑過了!給安吉道歉。
一個相聲演員,表演過程中怎么逗,都是表演需要。
但面對一個孩子,旁邊還有父母,以及臺下萬千觀眾的矚目,說出這些話,已經不是逗,而是對孩子及其父母極大的不尊重。
網友的一致的喊話,至少證明了大家對孩子尊重的意識,越來越普及了。
日常生活中,稍加留意會發現,這種逗孩子的情形,還是非常普遍。
上周末,我身邊就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
我陪閨蜜家一歲半的小姑娘,在家樓下的廣場玩。小姑娘東竄西竄,玩一會兒,會回頭看看,看到我安心一笑,繼續探索。我也就跟在身后,保證她回頭能看到我。
這時,迎面走來一個奶奶。小姑娘的奶奶帶她下來玩時,經常跟這個奶奶見面。
這位奶奶看到小姑娘,便邊伸手邊大聲說:“來!奶奶抱抱!”
但奶奶聲音未落,小姑娘就撒腿朝我這兒往回跑。
可她沒跑過這個奶奶,結果奶奶不顧小姑娘哭著扭動的身體,一把抱住。
小姑娘大聲哭起來。
我伸手想抱過來孩子,并解釋:“哎呀!小姑娘剛睡醒,現在不想奶奶抱哦!”
結果,那個奶奶抱住不松手,理直氣壯地說:“怎么了?天天跟奶奶見面,還不讓我抱?”
我的天!這是神馬邏輯?難道我每天跟保安見面幾次,就要跟親人一樣親?
我也不多說,直接更用力搶過孩子。
當閨蜜的女兒躲進我懷里之后,那個奶奶竟然還伸手過來搶!
孩子害怕地緊緊抱住我,那一瞬間,我真心厭惡這個跟其他大人聊起天來滿面春風的人。
愛逗孩子的大人,大都只顧自己開心,不管孩子樂不樂意。
一些父母看到孩子,被一些人強抱、強吻、逗趣, 不好意思阻止??傆X得:畢竟人家也是表達對孩子的喜歡嘛!
但那些大人,真的是喜歡孩子嗎?
絕對不是。
那些不顧孩子感受,強行做孩子不情愿行為的大人,那一瞬間滿足的是自己想象:
既然我都跟你這么熟了,你肯定讓我抱!
你竟然拒絕?太尷尬了!
怎么辦?強硬執行!
反正孩子這么小,反抗不了!
孩子的心,清澈明亮,他們能敏銳感受到:誰真的尊重我、對我好,誰對我不尊重、傷害我。
我陪小朋友玩,他們愿意聊天就跟他們聊,他們要自己玩,我就在旁邊看。
我并沒有跟他們太多互動,但孩子感受到尊重、接納,即便幾個月見一次,但每一次都能很快熟悉和信任。
那個奶奶,每天都跟孩子見面,但大都以這種“強硬”的方式互動,孩子自然見了她就想跑開。
一個媽媽提到兒子小時候的一件事。
爸爸疊衣服疊到兒子的校服,就拿起來問兒子:這是誰的衣服呀?是不是你媽媽的呀?
結果兒子看都不看,不理爸爸。
媽媽問他:爸爸跟你說話,你怎么不理呀?
兒子說:爸爸太蠢了,明明就是我的衣服,還問我是誰的。我懶得理他。
爸爸想逗一下孩子,或者想跟孩子套下近乎,但用錯方式了。這種明顯小看人的提問,只會被聰慧的孩子識破。
如果不知道跟孩子聊什么,靜靜待著是更好的選擇。
下面的情形,是否也很熟悉?
媽媽要生二胎了,有人告訴老大:你媽媽要生弟弟妹妹嘍!不愛你了!
孩子還分不清真實和虛幻,大人就逗:你不是媽媽生的,是垃圾桶撿來的!
孩子大哭,大人不爽,就嚇唬:再哭,警察叔叔就把你抓走!
還有一些人,總喜歡“考驗”孩子愛不愛自己
才一兩歲的孩子,正投入的吃著東西,大人故意搶過來:給我分享一下嘛!
孩子正處于第一個自我意識建立階段,認為什么都是“我的”,東西無辜被搶,自然大哭起來。
家長悻悻地把東西還給孩子后,不忘嘆氣:小氣!不懂感恩!
……
郭德綱逗安吉事件發生后,一位網友發帖剖析了這類人行為背后的心理,我非常認同:
這種惡意,就是故意讓一個比自己無助、比自己弱勢的個體發窘、困惑、不知所措,然后從中尋找到一種優越感,尋找到一種能擺布別人的快感。
這種快感就像貓擺弄一只老鼠,唯一的區別就是到了最后,大人不會吃了孩子,而是拍拍眼淚汪汪的小孩:這孩子真不識逗。
“逗”這個字本身,就流露出了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為什么逗小孩?
為什么不去逗自己單位的書記?
為什么不去逗胡同里頭的流氓?
就是因為小孩拿他沒辦法!他可以很容易地讓一個孩子滿臉通紅,很容易就讓一個小孩囧態百出,從而感覺到一種能夠擺布其他生命的優越感。
那些不懂尊重孩子,喜歡以逗孩子為樂的大人,往往自己成長中,得到的尊重比較缺乏。
他們幼年時,可能就是這樣被逗大的;
他們可能沒有體驗過,一個身心都比自己高大的人,蹲下來平等跟自己對話是怎樣的體驗。
但,這并不能成為去逗孩子的理由。
如果你也曾逗過孩子,從現在開始,告訴自己:學會尊重一個孩子,才能真正地尊重自己。
如果你的孩子被其他人逗,出現哭鬧、不情愿,請立馬制止:對不起,請不要這樣逗我的孩子。
同時,在家庭里,也注意尊重孩子的感覺、少逗孩子玩兒。
注意:陪孩子玩耍和逗孩子,是兩碼事。
同時,家庭成員之間,多給孩子示范正向的做法。
例如,爸爸媽媽意見不合,媽媽情緒急了。
媽媽覺察到之后,可以表達:剛剛我著急了,我不該逼著爸爸同意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孩子就學會:每個人都有尊重自己感覺的權利。
例如,奶奶怕孩子冷,一定要孩子多穿一件外套,但孩子不想穿。
媽媽可以做一個示范:寶貝現在不冷,就先不穿,先裝在書包里,冷得時候再穿吧!
孩子就學會:接受他人的好意的同時,也要尊重自己的需要。
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也沒有無風無浪的環境。
孩子成長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挑戰。
父母需要懂得尊重和保護孩子的感覺,并且身體力行示范:如何表達拒絕、如何保護自己、如何應對不被尊重,這些風風浪浪,會轉化成孩子成長的資源。
風浪能轉為資源的前提是:孩子充滿自信和勇氣。
孩子的自信和勇氣,則來源于: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