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老部蕩之四一一一鐵血丹心衛家國
鵲橋仙
嶺南春色,他鄉晚照,此恨綿綿如縷。夢回故園淚沾襟,酒醒后,難調心曲。
諸侯魚躍,列寇環顧,萬里江山受辱。可嘆烽火滿神州,手中劍,殺狼屠虎。
日軍的滔天罪行,造成了無數慘案,也讓老百姓明白了,落后就要受辱,軟弱就會被欺。鄉親們自發送孩子參軍,大好男兒,理應保家衛國。
可敬的父老鄉親,就我們那一個村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戰爭中,送出的軍人就達100多人,其中團級干部3人,至1949年到現在退役軍人還有28人。
我的父親徐上安是1955年參軍的軍人,三叔徐上義是1960年參軍的軍人,叔祖徐海庭與二伯父徐上吉被抓了壯丁,叔祖逃回來種地,二伯父有的說戰死沙場,有的說逃到了臺灣,離開后就再沒有了聯系。
兒時從老家到紅旗的路上,常見到路邊土墻房子門眉上掛有“光榮軍屬”“光榮烈屬”的牌匾,隨著時光的流逝,那些土墻屋與牌匾沉寂在歷史的長河中。
但英雄不能被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也沒有忘記那些英雄。我咨詢過村長王云南,他一口氣說出了王子英,王岳江,王大六,王小六,王幫凱等十來位烈士的名字。還有徐姓,張姓,楊姓,李姓的革命先烈,這數字大得驚人。
是他們用青春與熱血,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太平盛世;是他們用信仰與生命,照耀著后世的欣欣繁榮。
石首歷來是革命老區,是英雄之鄉。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我市軍官最高級別的劉老劉精松上將。
開國將軍就有9位,他們是:
王尚榮中將(1915一一2000)
成鈞中將(1911一一1988)
頓星云中將(1912一一1985)
傅傳作少將(1914一一1982)
廖述云少將(1915一一1994)
周長庚少將(1911一一1970)
夏耀堂少將(1908一一1972)
胥治中少將(1917——1994)
周九銀少將(1908一一1979)
這些開國將軍,歷史已給他們定位,他們,是我們石首人民的驕傲。
還有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他們在幾大戰爭中英勇戰斗,默默逝去,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我還沒收集到我們村那些烈士的詳細史料,有待以后我去老家采訪取證。在此講兩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建國初期,老部蕩之南3公里,有村名多子橋,村里有一徐姓旺族,徐老爺子家財頗豐,為人謙和,請有多位長工,聯合村有一李姓少年也在幫他做工,少年英俊勤快,被徐家小姐看中,但老爺子嫌其門戶不配,未允。
徐家小姐知書達理,女紅皆能,貌美賢淑,幼時即裹腳。癡情剛烈的小姐非要嫁給家里的李姓長工,離開富貴的家族,與李姓少年私奔,就定居在老部蕩邊,他們開荒造田,育了5子2女,5個兒子為:李龍超,李龍錦,李金龍,李銀龍,李龍強。兒子們成家立業,開枝散葉,孫輩已有數十人。
徐家小姐名叫徐有音,出生于1911年,從一名嬌生慣養的嬌小姐,變成一個相夫教子、紡紗織布的農家婦人,因是小腳,除了不能下水田干農活,其它的事情樣樣拿得起放得下,活到90高壽離開,她用樸素的一生,見證了愛情的忠貞與堅守。
李家少年叫李茂清,終其一生,對夫人禮敬有加,從未點過一根指頭,用終身的赤誠來守候著夫人的柔情。
李家五子忠厚善良,侍母至孝,60多歲了,老母親一聲怒喝,他們還像個孩子似的言聽計從。家族團結,在我們那一方傳為美談。
徐有音老人會熬姜糖,用黃糖或是黑糖加水用文火熬成糊狀,加點生姜沫與干桔皮調勻,然后拉成條狀,切成一小顆一小顆的姜糖,兒時的我們沒少吃她老人家做的那種美味。
難怪有人說,真正的幸福是:有人與你共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
徐家小姐有兄長名徐上校,是國軍的一個軍官,解放后被捕,收押在茅草街鄉監獄。(生平與軍功暫不可考,這里只述說故事)
老部蕩的北邊,也有一徐姓旺族,有革命軍官名徐徳貴,新中國成立后,任首任復陵鄉鄉長,掌管一鄉之大權。(注,《石首縣志》記載,茅草街鄉1949年為復陵鄉,1952改為新陵鄉)
徐徳貴與徐上校自幼相識,長大后各奔前線殺日寇,只是后來國共矛盾,徐上校被捕后,可能要實行槍決。
徐徳貴那個糾結啊,發小反目,兄弟鬩墻,只是各為其主,干革命本身并沒有錯,這下要槍斃兄弟,怎么又下得了手呢?這讓他寢食難安。
在要處決徐上校的前一天晚上,徐徳貴收到叔父徐仲愛的一張紙條,紙條上用楷書工整寫了8個字“本是同根,相煎何急”。
徐徳貴見到紙條后,沉思良久,他做了一個捅破天的大事,私下放走了徐上校,并贈送戰馬讓其逃跑,兄弟二人揮淚而別。
徐徳貴犯了嚴重的錯誤,放走了階級敵人,這下自己也性命難保。幸有貴人搭救,有上述的一位高級將軍討保,處罰為:摘掉烏紗,判刑三年。
徐上校星夜逃跑,徐徳貴連樁獲罪,在此,對此事不作評論,有請諸君見仁見智了。
徐徳貴出獄后,回家種地,就在老部蕩邊的二隊落戶,作個田家翁而無悔,也算是積了陰徳,生育7子,為徐云樹,徐本耀,徐男強,徐文強,徐本仁,徐云和,徐云新,子孫多有出息。
那位給徐徳貴遞紙條的先生何許人也?
老先生名徐仲愛,書香傳家,考取了清末秀才,以教書為生,熟讀經史子集,知曉禮儀文章,在當地頗有威望。
徐仲愛老先生才華滿腹,卻無子嗣,立云斌兄的父親徐敬堂為子,徐云斌在我們村做了20多年的村干部,現已退休。
徐仲愛老先生在家中排第二,上有兄長徐伯愛,下有三弟徐季愛。
徐季愛老先生人稱季愛三嗲,力大能挑300斤,憑雙手勤扒苦做,創造了一些家業,家境還算殷實,但絕不是為富不仁的那種地主富農,常接濟鄉鄰,和睦鄉里。
季愛三嗲與夫人生育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
徐季愛老先生有獨子名徐上毅,為中國遠征軍的軍官,曾遠赴緬甸抗日救國,頗得國軍高層賞識,后來隨蔣逃居臺灣,終生未回到大陸,客死他鄉,含恨九泉。
徐上毅從軍時在家已婚,娶妻田氏,育有一子名云椿。云椿娶妻周氏,終身未育,立侄子徐大紅為繼子。
改革開放后,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局勢明顯好轉, 從臺灣回來省親的軍人,說徐上毅在臺灣是一個很高級別的將軍,并未屠殺過共軍,后來病逝于臺島,據說還捎回了徐上毅的多封書信。
那時我還年幼,臺灣省親團回來,我們小孩子跑去看熱鬧,見到田伯母一家人悲天喊地地慟哭,現在思及,應是臺灣回來的老鄉帶回徐上毅的遺物。
睹物思人,青年一別,竟成永決,半個世紀的思念,被一道海峽阻隔。那橫刀立馬的英姿,那率軍殺日寇的壯舉,在老部蕩上空回旋……
還有一個傳說,是徐上毅將軍殺得日軍膽寒,被鬼子密探獲之家鄉,帶隊來老部蕩屠村挖墳,以解心頭之恨。
據說,日軍掃蕩村子時,鄉親們奮勇反擊,打死了三個鬼子,才引來鬼子的瘋狂報復。
無? 題
午后酒酣,小樓獨倚微寐間,有悶雷響處,驚起上層樓。極目關沙,芳草盡,春落霞掩涌,思緒悠悠,沉吟不知時光逝。又是黃昏時分,聽倦鳥歸巢,感塵世碌碌。那堪,山前幾縷游魂,幽風撲面,惹下離愁又斷,竟無語凝噎。心飛萬里,立盡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