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善則其德日新,飾過則其惡彌著。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以誠也!
我想我是幸運的,作為一名老師,孩子們樂意和你袒露心扉,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作為一位陪伴者,我也愿意心懷一份真摯,靜候聆聽花開的聲音。
“老師,告訴你一件事……” 周末的清晨,電話里傳來他略顯微弱的聲音。
“聽你說話聲是不是生病了?”
“有點發燒……”
“發燒?那還不趕緊休息?”
“我剛睡著了才醒!”這句話聽來倒好像又多了些精神。
“看醫生了嗎?”
“看了,醫生說沒事。”
“哦,沒事就好,有什么藥告訴我的嗎?”
“我老爸剛跟我道歉了……”
“這樣啊,怎么一回事呢?”我放下手中的書,好奇地聽了起來。
事情很平常,總逃不離成人的忙碌和陪伴孩子需要的耐心。
平日里,優異如他十分鐘能完成的作業竟磨蹭了一個多鐘頭還未出書房。
談了一星期項目剛回來的他老爸正等著要給作業簽字,可是左等不來右等不來,待推開書房的門竟看到他趴桌上睡著了。
許是幾日的忙碌已耗盡了為父者的耐心:“我們這幾天都不在,怎么寫個作業都能睡著?”
生氣的語調里當然少不了一份責怪。
他的小腦袋枕在胳膊上有氣無力地答道:“爸,我頭暈”。
“頭暈也不能……”說著話,他老爸伸出手一碰他的額頭才發現燙得厲害。
“老爸把我抱到了床上,我看他一手翻找體溫計,一手拿手機和醫生說話;我就睡著了。”
“剛醒的時候,老爸說他誤會我了……”
聽到這兒,我也是頗有感慨,能給毛頭小孩道歉的大人能有幾個?
“勇于認錯,你老爸挺稱職!”
閑話幾句,囑咐完他好好休息后,我掛斷了電話。
捧起還未看完的書卻絲毫沒了興致,腦海里縈繞的倒都是些關于致歉的故事了。
“我愿意再活一次,讓我的生命開花結果。”這句話來自我們講解的課文《巴金寫給家鄉孩子的信》。
時代變遷,閱讀環境的差異。巴金,這位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巨匠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較為陌生的。
為了拉近時代的距離,我們的文本分析便從書本延伸到了先生晚年的隨想錄。
回憶過往,動亂的時代里,他自愧說了些許違心的話。
他在書中這樣寫道:印在白紙上的黑字是永遠揩不掉的;我對自己的表演感到惡心,感到羞恥。
腦海里清晰映著的還是課堂上孩子們專注的眼神,自己略顯激動的聲音:“先生因此被譽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良心。”
推著歷史的車輪向前,后來的我們聊到了公元前八十九年。
那年,六十八歲的漢武帝出臺了《輪臺罪己詔》。
這位十六歲便君臨天下的風發少年,在其帝王生涯的五十四年里。
他北伐匈奴,極大地拓寬了中國的地理版圖。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了兩千年來封建文化的基礎。
他重用人才、招賢納士;他也嚴刑峻法、重用酷吏。
他七十年的生命在歷史長河里留下了太多的爭論。
有人說他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也有人說他雄才大略、一世英名。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曾經唯我獨尊的他在行將暮年時卻不顧龍顏,向天下人昭告了自己的過失。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說:漢武帝晚而改過,顧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禍也。
因為道歉,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他毀譽參半的一生卻得以善終。
懸崖勒馬,他一改連年的征戰發展農業,終為孝宣中興打下牢固的根基。
明己過以擔民族之未來,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從來都是相通的。
一九七零年十二月七日,這天,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
在向華沙猶太區起義紀念碑敬獻花圈時,他沒有任何征兆地雙膝跪地。
他要為二戰中死于納粹屠刀下的無辜者懺悔,他當著世人的面承認了德國曾犯下的滔天罪行。
這認錯的一跪卻讓德國在世人的心中站了起來。
懇其見諒,它并非一定關聯大是大非的民族道義。
但它肯定是心正意誠者的剖析自白,它是與自我靈魂的坦誠相視。
四月的蘇州春水細流,群鶯亂飛。
吳江區未成年人檢察科檢察官付雷的一封致歉信卻讓無數人淚目。
收信人是一名被自己精神病母親傷害的三歲男孩。
付雷在信中一遍遍地哭泣:“孩子,請你原諒我”!
如果沒有眼淚灌溉,我也許還是那個心中只有法條的公訴人。
如果沒有播種希望,我一定還是那個走不進孩子們內心的檢察官。
作為受理此案的檢察官,他雖恪盡職守卻還是未能挽留住孩子的生命:
從今往后,我們會建議同事們,從孩子的名字中取字,作為今后對支持撤銷監護權工作的代稱。
每當念一次你的名字,這個世界上就有一個孩子得到安全溫暖,好嗎?
許多人在潸然淚下時也在心里默默地應了句:“好的”。
在這個大人們只看利弊,小孩子才分對錯的語境下;在這個勇于認錯就是無能幼稚的成人世界里。
多少人哪怕心知肚明自己做錯了,可還是千方百計想著將錯就錯?
多少人極力掩蓋過錯意欲遮蔽自己極度的憂慮恐懼?
?多少人覺得那句“對不起,我錯了”似有千斤重說不出口?
親愛的孩子,我真羨慕你們!你們前面有無比寬闊的道路,你們心里有那么美好的事物。
這是巴金先生給予孩子的美好愿景。
作為一名從教者,作為一段人生路上的相隨者。
孩子們,無論將來你們的人生如何,我都希望你們能不失人格的真誠。
我希望你們能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我希望你們能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要知道這之所以不息的天地,這之所以立的國,這之所以可大可久的賢人之德業,不都是因為一個“誠”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