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中華文化——諸子百家”,說的是諸子百家既是中華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中華文化思想根基之所在,用諸子百家便可基本概括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體系。所以,若想了解中華文化,那就不得不好好學習一下諸子百家了。
一、何謂諸子百家?
要系統學習一個事物,我們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那什么是諸子百家呢?
度娘是這么說的:諸子百家是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各種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等書則記載“諸子百家”實有上千家。
乍一看,確實怪嚇人的,要學上千家思想理論確實不大可能。但其實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發展成學派。而司馬遷老爹司馬談將其總結歸納為六家,即: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陰陽家。因此,作為非專業愛好者,學習這六家足矣!
二、從哪家開始?
對于一般人來說,即使只有六家也還是比較多。因為每一家都有一套龐大的經典著作、代表人物與思想體系,因此咱們必須找一個合適的切入點。
那么從哪家開始比較好呢?我覺得從我們最熟悉同時也是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儒、道、法最好。因為這三家作為后世的主流思想,傳承延續比較好,思想體系清晰,著作留存完整,我們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另外,其他思想流派也或多或少受這三家影響,它們中的大多數思想要么是批判這三家要么則是直接由這三家思想演變而來,因此先學這三家最適宜不過。
三、怎么學?學什么?
我想這個問題是最核心,也是最難的。大部分人認為上來就應該讀先秦著作經典,我以為并不是這樣。因為這樣做對于普通學習者來說難度較大,容易失去興趣與信心。先秦著作,時代久遠,文言句式閱讀難度大,加之這些思想著作,內容大都晦澀難懂,而且每種觀點都有來源、有典故、有背景,沒有一定文化底蘊積累,不利于初學理解。此外哲學思想的提出必然與歷史背景關系密切,不懂歷史條件與歷史原因,便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其哲學觀點。因此一開始并不急于啃思想著作。
那開始讀什么呢?學哲學有個規律,學哲之前必須讀史,沒有離開歷史空談的哲學。作為中國哲學的根基,諸子百家當然也是這樣。因此我們可以先讀與之相關的歷史書籍,從而了解時代背景與思想全貌。
首先,推薦先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該書概括性的描繪了各思想流派的全貌及后世發展,語言通俗易懂,結構清晰,史料精熟,思想深刻,不失為學習諸子百家的絕好入門之作。
另外,則是學習先秦史。談到先秦史,《春秋左傳》必然是繞不開。(而且《春秋左傳》也是極其值得一讀的,我相信讀完左傳你會更加愛上先秦歷史與哲學。)讀完《春秋左傳》,相當于在學習諸子百家的偉大征途中走過一半了。它對諸子著作文本與思想的理解大有裨益。尤其對儒家經典,比如《論語·八佾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為何孔子說“八佾舞于庭不可忍”?讀完《春秋左傳》了解“天子八佾,諸侯六佾”的禮法后,自然明白孔子為什么這么說了,同時也會對孔子所倡導的是什么有更為全面的認識。當然,《春秋左傳》的文本閱讀也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們可以在讀的同時配上《史記》,紀年史實加上人物故事,可讀性會大大提高。另外,網上有大量的名家講讀資源,我們也可以好生利用(這里就不廣告了,想要資源請私信)。我想讀完了《春秋左傳》和《史記》,再讀諸子原著便是駕輕就熟了。
讀完歷史自然要讀原著了。儒、道的著作我們大都熟悉,不少經典篇目或許還能背誦。但是若要真正理解還應精讀整本著作。由于每一家的思想發展都有著極強的傳承性,我們可以按照時間順序讀經典原本,比如說儒家,我們可以先讀《論語》再讀《孟子》再讀《大學》、《中庸》等等。同時,也可以結合其他流派著作一起閱讀,了解對一些重要問題的諸家異同,加深對其思想認識的深度。讀這些著作時應當結合當時的文化背景與歷史環境,理解文本的意思,揣摩諸子提出這些觀點緣由,以及這些觀點與我們后世又有何干系,只有這樣才能完整的把握其思想體系,并能讓經典發揮作用。另外這些經典歷史上評注甚多,我們閱讀時可以借助這些評注來幫助理解、啟發思考。當然我們應博采各家之言,不可偏聽偏信。
此外,諸子著作版本眾多,市場上的書本更是良莠不齊,我們必須審慎選擇。一般選擇中華書局中國古典名著譯著叢書比較可靠,選擇注譯版本更要選擇這方面的大家作品,不可隨便。比如左傳、論語可以選擇楊伯峻先生的《春秋左傳注》、《論語譯注》;老莊可以選擇陳鼓應先生的《老子注譯評介》、《莊子今注今譯》等。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覺得系統的學習諸子百家確實是一個浩瀚的大工程,需要學習和理解的知識思想之多、之廣、之深不言而喻,畏難情緒也不免滋生。但是只要我們真的行動起來,靜下心來學進去了,便會發現一片樂趣無窮的新天地。
諸子百家思想作為中華文化之精髓與根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好好學習和吸收。其中博大的哲學智慧,不僅教給我們看世界的觀點,同時也讓我們不斷的反觀自身,更好的懂得生命的意義。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長時間浸染在這種智慧與文化的熏陶之中,久而久之便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修身養性之目的,不知不覺中成就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后用胡適先生的一句話與諸君共勉:
“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得一寸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