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樹
我記憶中最早關于圣誕節的科普,來自美劇《老友記》(又譯六人行)。
大學時很流行畢業去美國留學,隨之而來是對美國生活的向往和美劇的流行,所以很多人包括我都喜歡看些輕松幽默的美劇。
看完老友記就覺得美國人好愛開Party,好重視節日,尤其最重視感恩節和圣誕節。
重視到什么程度?圣誕節有院子的家庭會把前庭后院仔細布置一番,應景得讓人開著車從門前經過,都想車下來拍照合影。
此外就是每個家庭,無論人數多寡房屋多大,都會買顆圣誕樹回家,而且是真的樹。
所以圣誕節還會催生好多臨時工作。老友記的Joey就曾經在圣誕節前賣過樹。他很重視自己這份雖然是臨時的工作,因為“圣誕樹的存在,給千家萬戶帶去了歡樂。”
很多經典美國電影都有選購圣誕樹的細節,比如影星梅格瑞恩主演的《當哈利遇上莎莉》。
梅格扮演的單身女孩曾經和好朋友一起熱熱鬧鬧買圣誕樹,朋友幫她搬回家,兩人一起裝扮它,一起喝著紅酒在溫暖的房間看樹,那情景很暖心。
她和朋友“斷交”后一個人過圣誕,但還是要買圣誕樹!只是換成她獨自連拉帶拽把樹弄回家,也就沒了力氣,她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冷冷清清。
香港房子很小,然而很多香港朋友都會在圣誕前在家里豎起一顆圣誕樹。
我一個朋友就是。并且她家的圣誕樹隨著他們房子越來越大,樹也越來越高。去年她搬去豪宅,今年家里豎起了2米多高的圣誕樹。
她叫我也去買。我說你家房子大才,我家多只碗好像都沒地方放,還費力弄什么圣誕樹?
她馬上說,那樹可以一枝枝拆下來,收到一個長方形紙盒里,一點不占地方!
她還說自己是很節省會過的,她的樹是塑料的,可以拆可以明年重復用。她另一個好朋友才是豪氣和“浪費”,一千港幣買了顆比旅行箱還小的,卻是真正的松樹!
開始幾天她朋友一臉陶醉,說家里每天充滿松木的清香。過幾天就哭喪著臉說,每天早上睡眼惺忪趕在孩子醒之前爬起來撿松枝,并且因為怕扎著小孩一天撿枝無數次,也是醉了。
圣誕老人的圣誕禮物
圣誕節對孩子們來說,更期盼的是圣誕老人送的禮物。
現實生活中很多歐美家庭,會在圣誕節那天由爸爸穿上圣誕老人的衣服,假扮圣誕老人給孩子送禮物。
老友記拍了十季,圣誕節每季都有一集。
六個主角從青澀青年到中年,在Ross和Rachel成為父母后,他們對圣誕節的關注也變成了如何更好的給孩子講述節日傳統,如何租到圣誕老人的衣服,好扮成圣誕老人給孩子送禮物。
香港歐美、菲律賓印尼人都很多,很多國家的圣誕節是如我們春節一樣的,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
所以學校不僅會在圣誕節放個長假,還會認真裝扮校園,準備節目表演。老師們還會在課程中加入講解圣誕節的來源,節日傳統等。
去年圣誕節時大寶才2歲多,話也說不完整,整天是懵懂的狀態。有一天他放學回家,書包里多了一張紙。我打開一看,正面是關于圣誕節的傳統,背面是一頁紙,有兩部分,第一部分選擇題:圣誕老人,我今年很聽話/或淘氣;第二部分選擇題:所以您可以送我娃娃/或小汽車/或積木嗎?
大寶就選了:圣誕老人,我今年很淘氣(但是我可以解釋),所以您可以送我積木嗎?
神奇的是,我認為還在懵懂的大寶,竟然斷斷續續告訴我,圣誕老人說要在圣誕節那天來給他送積木。對此深信不疑并念叨好幾天。
今年他3歲多,最近每天回家都會認真練唱一首關于圣誕的歌,并告訴我這是他們班要在圣誕Party表演的曲目。
上周他說:Mami, I’m good this year so Santa will give me presents right? (媽媽,我今年表現挺好的,所以今年圣誕老人會給我禮物對嗎?)
我當然說Yes!并馬上問他想要什么,他脫口而出“I want a red yo-yo!”
我也沒聽說過這是什么,只好在接他放學時去問老師什么yo-yo和去哪里買。因為我就是大寶的圣誕老人嘛!
我和朋友討論過,孩子相信圣誕老人會送禮物給他,是好還是不好?如果他現在對圣誕老人的存在深信不疑,那現實被刺破的那天,他會不會更加失望?
朋友說:“我兒子9歲半了,每年都萬分盼望圣誕老人送他禮物。他那么大了,我猜其實他早就知道,圣誕老人就是深愛他的父母。但他也不說破。不僅僅是因為他想要禮物,他喜歡什么我們也會給他買。是他仍然享受那種被寵愛的感覺!驚喜的感覺!”
圣誕節對孩子的特別意義
以前我覺得,圣誕樹是好看,但是占地方啊,裝扮好了還要收啊,而且能看幾天呢?
圣誕老人送禮物是很溫馨,但要花多長時間準備啊?
現在我會覺得,彩燈閃爍的圣誕樹真的很浪漫,濃厚的節日氛圍連我這個大人都會受到感染,孩子更會覺得很歡樂!
孩子們的世界需要童話,需要驚喜!
圣誕老人送禮物的驚喜,真的是非常難得的體驗和感受!
是的,孩子會長大,會知道圣誕老人是誰。
但是給孩子們一些期盼和驚喜,一些童話,其實是在延長他們童年的美好,創造和維護他們的童話世界。
童年很短。
孩子會長大,會從童話世界里走出,會步向成人的世界、現實的世界,但一個有過美好童年的孩子,一生一定更容易幸福、快樂。
那天我跟朋友聊完,馬上就買了顆塑料圣誕樹,還追加一套圣誕老人衣服。
節日對你我的特殊意義
節日和旅行一樣,是跟平日不同的特別日子,是驚喜。
我們小時候盼望過年,因為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有吃不完的糖果瓜子。
追溯到我們爸媽,小時候一定比我們更盼望過年,但也許僅僅是因為可以吃頓餃子,吃幾頓肉。
我們爸媽長大后,物質豐富了,想吃肉就吃肉,想包餃子就包餃子,對和過年聯系最緊密的食物少了期盼,也就不那么盼著過年了。
我們長大后,物質已經豐富到我們可以經常穿新衣服,吃糖果瓜子,所以我們不再期盼和過年聯系最緊密的新衣服和糖果,甚至覺得過年沒什么意思。
我們的孩子們,每天都在被極豐富的物質刺激著,應有盡有。所以好像什么都不珍惜了,節都不想過了。
我們覺得“年味”淡了,因為少了期盼。
歐美很多國家包括美國,幾十年來物質條件一直很好,他們的解決方式,就是對節日呈現出無比的歡迎,特殊的準備和期待。
其實也可以這樣理解,生活條件好了,物質極大豐富了,我們的標準提高了,品味提高了,笑點高了,幸福點也高了。
所以萬圣節,就刻個南瓜燈;中秋節,就糊個紙燈籠;圣誕節,就裝扮一顆小小的圣誕樹!
管它是塑料還是松枝,中國還是西方,是不是浪費矯情……
因為有些風俗習慣,有些事,借著節日的“幌子”一年過一次才有意義,一年做一次才夠驚喜,夠期盼,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