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是我的父親,小七卻不知道是誰家的孩兒。
這幅畫講一個故事,講一家的悲歡離合。
畫中的男人是我父親,父親今年55歲,農民,農閑時也跑到縣城煤礦去挖煤,或者去周邊砌墻和搬磚,父親的一生就是農民和工人身份不斷轉換卻依然勞苦窮困的一生,所以55歲雖然算不上年輕倒也不至于滿臉皺紋,辛苦勤勞的一生換來了一個兒子(我)的大學學歷和一個女兒(我姐)的兩次婚姻。
畫中的小孩兒叫小七,是我姐的第一段婚姻的小孩兒。小七出生的時候我剛上大學,小七的父母離婚的時候我大三,由于離家遠,我基本不知道他們離婚的細節,只是在寒假回家才看到姐抱著三歲的小七偷偷的流淚,問起爸媽才知道姐夫在外打工好像有了外遇,還有了孩子(據說是,沒驗證),我姐氣不過,跟他吵。結局,就是離婚。
姐夫本來也是我們村里的,當初雙方父母撮合,姐和他喜結良緣,到如今孔雀東南飛,父親心里是內疚的。好像那之后,父親便少言少語了許多,臉上的皺紋似乎都在訴說著滄桑和失望。
離婚后,小七被判給了男方。
姐畢竟還年輕,帶這個孩子后半生就沒多少可能了。男方也不愿意要小七的,因為有了新歡新娃,帶著小七也是累贅。可男方畢竟理虧,最后還是要負責養育小七,不過男方一直在外打工,小七則只能跟著村里種田的爺爺奶奶生活。
所以小七才三歲,就沒了母愛,也沒了父愛。
如今,小七6歲了。
爸爸在外地安了家,給他生了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媽媽在重慶城里安了家,給他生了個同母異父的妹妹。
而他,則在鄉下,每天跟著爺爺奶奶,一個人在田邊玩泥巴,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或者到外公家來,看看外公外婆有沒有給自己留什么好東西。
雖然沒了父愛母愛,但四個老人對他卻很好,小七不知道是誰家的孩子,小七卻是外公外婆的孩子,也是爺爺奶奶的孩子。辛棄疾的《清平樂》里寫到,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說的就是四個老人的心情吧。唯有虧欠的越多,彌補的才越多,愛的也才會越深。
小七馬上就要讀小學了,要遠離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去江蘇找父親。去那個家庭適應新的母親和弟弟,不知道小七會不會受罪受欺負,老人們很擔心,但孩子總會長大,受苦受累后孩子以后才能更出息,他們想。
所以在最后一段日子里,外公外婆帶著他去雨后霧散的田間拍照片,希望他永遠都不要忘了這里的老人,不管發生什么,他們都是愛他的。
我便給他和他外公畫了這幅畫,將這一瞬間靜止,希望讓回憶永恒。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