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東奔西走已是常態。因為求學、工作、婚姻……離開家鄉,離開熟悉的生活,投身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個新的人。曾經情投意合的發小,曾經形影不離的閨蜜,都慢慢被我們封存在記憶深處。如果有幸重逢,可能會驚覺,眼前這個人,和我們記憶中的那個人,幾乎是兩個人。撫今追昔,真是悲欣交集。
《贈衛八處士》,就是描寫詩人和朋友幾十年后相見的場景。
人生就是這樣無奈,明明是好朋友,卻像參星和商星一樣,此出彼沒,總不能相見。詩人把普通人的人生感慨,一下子拉到了宇宙星辰的高度。詩一開篇,就渲染出一種人生的無力感,這種無力不是屬于哪一個人,而屬于所有人。這是一種人生的常態。
也正是因為有這種不如意的人生常態,接下來的兩句才會如此動人。“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今晚到底是什么好日子?我居然能夠跟你坐在同一盞燈光下。“今夕何夕”,這真是一個特別古老的感慨。《詩經》里講,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今夕何夕,真是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喜悅。入夜時分,天涯羈旅,本來應該是凄涼的??墒沁@次投宿的不是旅店,而是朋友的家。朋友的燭光照亮了自己,這是多么溫暖!讀著這樣的詩句,連我們都覺著久別重逢,真是喜出望外,暖在心頭。
久別重逢的喜悅過去了,細細打量,悲從中來。原來咱們都老了。當年分別的時候還是翩翩少年,再次相見,都已兩鬢蒼蒼。之前有首特別流行的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所謂“少壯能幾時,鬢發各已蒼”,就是歌里所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這種對于時光流逝、歲月無情的感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自己老了,衛八處士也老了。當年的朋友們呢?問問這個,沒了。問問那個,也沒了。當年的青蔥少年,竟然已經有一半都成了泉下之鬼。問一聲,嘆一聲,心里翻江倒海,如烈火焚燒。當年漢武帝也講過,“少壯幾時奈老何”。曹丕也講過,“親故姓名,半為鬼錄”。人到中年,本來就難免親朋凋零的悲哀,何況詩人還趕上了安史之亂。時代的悲劇,放大了人生的悲劇,讓人不由得“驚呼熱衷腸”。
當年分別的時候,你還沒結婚。如今重逢,你都已兒女成行。詩人突然到來,朋友家里也沒什么儲備,偏偏外面又下起了雨,幸好自家菜園子里種著韭菜,就冒著雨到院子里割一把韭菜下飯,黃米飯剛剛煮好,又熱又香,一綠一黃,一冷一暖。不是珍饈美味,卻是家的味道,讓人心里特別踏實。酒暖了,飯好了,主人衛八處士舉起了酒杯:適逢亂世,見面不易,多喝幾杯吧!主人連干十杯也不醉,因為心意太誠、情意太深,一切都放在酒里,所以才一杯一杯復一杯。
明天,我就要越過華山,踏上新的路途,咱們兩個之間,將再次隔水隔山,世事難料,后會難期,歡樂僅僅屬于今宵,明日一別,后會難期。
聚少離多,不是我們兩個人的事,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世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