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如期而至。
其實過了20歲,生日就不想太具備形式感,可是還是一早醒來,高高扎起了馬尾,對著鏡子里的自己微微一笑,“生日快樂”。
打開手機,即使隔著時差,父母的祝福永遠如期而至,看著爸媽發來的紅包和暖心的文字,對家的思念甚是深切,這幾年的生日都不是在家過的,而且離家越來越遠,但是父母都是第一個會給自己送生日祝福的人。想想25年前父母抱著襁褓中的我那種激動和喜悅,再想想現在離家已經幾萬英尺,估計當時的他們不會料到,轉眼間我已長大,而且有一天會離開他們的懷抱和目光,越走越遠。
走出房間,Steffeno給了我一個大大的擁抱和face kiss,用意大利語和英語分別說了一句“生日快樂”,走到客廳的桌上,發現桌面安靜地躺了一個檸檬蛋糕,80多歲的老爺爺像一個18歲少年似的,”big surprise”,很感動離家這么遠依然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也不枉我大費周折地搬了一次家。
?
打算每年生日都記錄一下這一年的經歷和成長,可是發現自己中文真的退步太多,當初那個出口成章落筆就停不下來還想做流浪寫手的自己應該不會料想到人生居然有想記錄些許卻遍地尋詞的窘迫時刻吧,在25歲的今天把看中文書籍列入計劃單內,應該也不算晚吧~
這一年,生活的起伏也算是比較大,以前從未有過讀博士的念頭,會和大家一樣把女博士列為滅絕師太之列,但是慢慢發現自己有了這個潛質和興趣,或者說碩士的研究經驗已經改變了我的性格,讓我更喜歡上了研究性的事物,也或許新西蘭的一年,讓我脫去了浮躁,更能看清楚自己的內心,所以我還是堅持了申請,也很幸運拿到offer和獎學金,再一次踏上了故國他鄉的路。這一次,并沒有當初到新西蘭的興奮,經過一年國外生活的磨礪,期許已經沒有當初那么高了,誠然知道所有機遇背后的壓力和新一輪的挑戰。
博士生活才開始兩個月,每天都周旋于導師和論文之間,必須承認,對于目前的我來說,非常乏力但是收獲之豐富也是始料未及的。博士開學第一天,大家的自我介紹就有點震到我了,從來沒有想到會和來自世界各地名校的驕子們成為同組,其中不乏來自哈佛劍橋鼎鼎有名的高校,也沒想過年齡跨度會如此之大,從而更讓我明白了,學習研究真的是一輩子的事,無論20多歲還是70多歲。簡直愛上了每次的組會,當大家為了一個想法激烈辯論甚至爭論不休但是會議完了之后還能談笑風生共進晚餐的時候,才真正感受到了學術和思想的魅力,撇開偏見各抒己見暢快淋漓的感覺是如此美妙。每一次課程也是收獲滿滿,從怎樣做學術會議報告到怎樣完成論文再到統計編程學習都讓我充分感受到學習的美好。只是壓力從未消失,要適應意大利口音的英語本就不易,還要應付急性子加強迫癥的導師,凌晨兩三點收到郵件已成家常便飯,做presentation不理想會收到那雙藍眼睛里放出來的帶著殺氣的光,規定的任務不給任何理由和借口必須如期完成,即使在外地出差還要skype視頻匯報進度。開始一個月每天回到家倒頭就睡,然后才起來做飯喂飽自己順帶安慰自己,雖然現在已經慢慢能夠適應這種節奏,但想想未來三年要這樣度過,有時候就有一種生無可戀的絕望。
和每一段經歷類似,每個地方都會遇到或好或壞的事情和關系。在奧克蘭,有吳爸爸吳媽媽的無限關心和照顧,會每周做各種好吃的;會分享我們的心事,或愉快或抱怨;會教導我為人處世,在我離開奧克蘭的最后一天送我到機場然后我在機場遇到問題又半夜跑來幫我處理直至送我回國。在帕多瓦,又遇到mode和steffeno,在我每天從實驗室回來非常無力的時候說笑逗我開心,給我做晚飯然后一個詞一個詞地教我意大利語;陪著我大包小包搬家然后和房東談判;知道我不喜歡意式咖啡,每天早晨給我做一杯卡布奇諾,晚上回家晚了還會去接我。。。這些生活的小細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信任是我之前從沒想到的,每次遇及,都會感嘆上帝美妙的安排,即使有語言障礙,還是讓我毫無隔閡地感受到了世界滿滿的愛意。當然這一年也經歷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以及不開心的回憶,奧克蘭貪心的越南房東,懶散還不愿意承擔責任的法國姑娘,嚴苛不留情面傲慢的德國教授,有種族歧視或者群體歧視的主管,意大利帕多瓦實驗室嘲笑我的博士生代表,毫無人情味的宿管中心主任,為了要我電話晚上跟了我一路的意大利南方人以及總是喜歡在導師面前打小報告的同門,這些人這些事當時都像卡在喉嚨里的骨頭或者眼中的一根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現在想起來覺得可以一笑而過了,而且正是這些經歷塑造了我,面對強權的時候不卑不亢,據理力爭,不在乎閑言碎語,只追隨自己的心和堅持自己的原則,但是對人也不失熱忱和真誠。覺得沒有什么比看著自己成長更美好的事情了,而且一步步變成了自己期待的模樣,比起之前懦弱柔軟的性子,我想我應該更喜歡現在理性成熟的自己。
這一年滿懷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或獨自或結伴地環游了新西蘭,在大大小小十來座島嶼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走過的每一個島嶼都許了一個真誠美好的愿景,猶記得南極繁點星辰下的感嘆,皇后鎮跳傘的驚險刺激,瓦卡蒂普湖獨坐的下午以及湖邊觸目所及滿世界的薰衣草,基督城每隔幾米的教堂和我所鐘情的海邊圖書館,惠靈頓風情濃郁的博物館,陶朗加的龍蝦和讓人心醉的夜景,來回幾次的胡卡瀑布,奧克蘭不能再熟悉的小吃和市中心留下或歡樂或悲傷的所有記憶。起初經歷一些磨礪的時候,會希望日子過得快一些,快點離開這個和自己八字不合的國家,但是當生活中醞釀著小驚喜和小確幸的時候,又希望日子慢一些,讓自己能夠好好停留好好欣賞這個伴隨自己成長的國家。現在看到來自新西蘭和澳洲的教授,都忍不住多攀談幾句,會覺得他們是帶著自己所愛所熟悉的城市的味道,回憶原來如此神奇。來到意大利后,緊張忙碌之余也會安排旅行計劃,想打開歐洲這扇大門,和Handri的布拉格之旅突然讓我發現,即使撇開了各自的母語,也能一路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各自都有了新的思考和認知。就讓時間這樣流逝吧,讓歲月把自己打磨成更豐富更純粹的人。
記得18歲生日那年許的愿望是希望自己25歲能夠嫁出去,想和自己說一聲,“對不起,沒能完成18歲的心愿”,但是18歲那年也沒有期待現在的自己是這樣的模樣,想和自己說,“謝謝你,辛苦了,為了一個美好的青春,你一直那么拼命努力,好好愛現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