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國古代的歷史,不僅能幫助孩子提升作文的內涵,還能讓他們尋根文化,了解中國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因此,今天我們為大家收集整理了40個語文、歷史典故,歡迎各位老師同學轉發、收藏!
1.炎黃子孫: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后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后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自稱“炎黃子孫”。
2.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禹采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因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3.桀驁不馴: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堯”“桀驁不馴”都出于此人。
4.烽火戲諸侯:周幽王千金難求妃子(褒姒)笑,烽火連臺戲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都鎬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太子即位,為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5.春秋五霸:東周在歷史上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齊桓公,與后來的晉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起,在歷史上被稱為“春秋五霸”。(后兩位也有說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6.管鮑之交: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子牙之交。
7.秦晉之好:指秦穆公幫助流亡在秦國的晉國流亡公子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并將自己的女兒文嬴(yíng)嫁給了重耳,成就了“秦晉之好”。
8.問鼎中原:鼎是古代國家權力的象征,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于此。
9.臥薪嘗膽: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歷經22年,復仇雪恨滅吳國,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個霸主。
10.商鞅變法:商鞅(yāng),原名公孫鞅,秦孝公期間,其通過變法使秦國變得強大,但因執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車裂之刑(五馬分尸)將其處死,可謂商鞅“作繭自縛”。
11.圍魏救趙:孫臏與龐涓本是同門師兄弟,但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獻讒言于魏帝,并將孫臏的髕骨挖掉,孫臏裝瘋被齊國營救,后有“圍魏救趙”的事跡,并在一次戰役中設計大敗魏軍,誅殺了龐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多行不義必自斃”就是此事給后人的啟示。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2.戰國時期四大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
13.屈原與《楚辭》:屈原投江,屈原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政治家、思想家、愛國人士,因遭讒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國家(楚國)淪亡,抱石自投汨(mì)羅江,百姓乘舟尋尸不遇,為防魚兒蠶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為賽龍舟、包粽子,后演化為端午節。他著有《離騷》《天問》《九章》等愛國詩篇,被后人整理為《楚辭》流傳至今。
14.趙括紙上談兵:秦國攻打趙國,老將廉頗據守,秦無策,后秦使離間之計,調離了廉頗,趙國任趙括統兵,此人只識紙上談兵,并無實戰之能,被秦將白起打敗,40萬趙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殺于長平,長平之戰成為歷史上的一大慘案。
15.毛遂自薦:毛遂,趙國平原君趙勝門客,因秦攻打趙國時,說服楚國合縱抗秦,而“鋒芒畢露”且“脫穎而出”,“穎”指錐子的柄。
16.荊軻刺秦王:秦王嬴政執政后,滅韓、趙,并攻占燕國,燕國太子丹派勇士荊軻刺殺秦王,“圖窮匕見”,刺殺未果,丟了性命,可他英勇機智、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精神永垂青史。
17.秦始皇統一中國:秦王先后滅韓、趙、燕、魏、楚、齊山東六國,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并決定采用皇帝的稱號,自稱“始皇帝”。
18.霸王別姬:大將韓信計將項羽困在垓(gāi)下,項羽愛妻虞姬,唱罷“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拔劍自刎。項羽退至烏江,烏江亭長勸其退回江東稱王,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拔劍自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西楚霸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19.飛將軍李廣:漢朝猛將,一生抗擊匈奴,贏得飛將軍美名,后被衛青陷害引劍自刎。有唐詩人王昌齡詩云:“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龍城飛將說的就是李廣。
20.司馬遷《史記》:西漢司馬遷秉承父志編寫《太史公記》(《史記》),因替大將李陵求情被漢武帝處以“腐刑”,忍辱含垢(gò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歷時十余年終于完成了《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40個語文、歷史典故,讓孩子在假期讀懂半部中國歷史!
21.馬援老當益壯:東漢大將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其以“堆米為山”分析戰局也是戰爭史上的創舉。
22.班超棄筆從戎:班超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探險家,通軍事,有膽氣。40歲出使西域,71歲回洛陽,歷經31年,招撫了西域鄯(shàn)善、于闐(tián)、龜茲等50余國再度隸屬于東漢統治。
23.挾天子以令諸侯:王允定計誅董卓,執掌朝政,董卓部將郭汜(sì)帥大軍攻陷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殺,郭汜當政,國舅董承及部將楊奉護漢獻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許昌為都,曹操自封大將軍,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24.官渡之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北方的袁紹產生了沖突,公元200年,袁紹派軍10萬進軍卻被曹操打敗,它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而后曹操繼續征戰,統一了北方。
25.華佗:漢末注明醫學家,外科技術尤為精湛,首次將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應用于外科手術。并模仿“虎、鹿、熊、猿、鳥”5種禽獸創編了“五禽戲”。
26.三顧茅廬:袁紹敗北,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小縣,訪襄陽水鏡先生司馬徽(huī)知:臥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臥龍”諸葛亮,字孔明,劉備三訪襄陽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并按照《隆中對》“東聯孫吳,西據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
27.建安七子:在曹操統治集團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càn)、徐幹(gàn)、阮瑀(yǔ)、應玚(yáng)、劉楨(zhēn)主導文壇發展。
28.關羽大意失荊州:公元222年,劉備為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出兵三峽,進攻東吳,在彝(yí)陵猇(xiāo)亭被陸遜打敗,于次年病逝。
2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蜀漢建興5年起,諸葛亮上書《出師表》給后主劉禪(shàn),六次出兵北伐,史稱“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終因心力交瘁(cuì),病逝,年僅54歲。雖然沒有實現統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萬古流芳,他為蜀漢的鞏固和發展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40個語文、歷史典故,讓孩子在假期讀懂半部中國歷史!
30.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áo),曹丕之孫,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仆討伐司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馬昭立曹奐(huàn)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
31.淝水之戰:十六國時期,前秦苻(fú)堅討伐東晉,其先鋒部隊被晉軍擊潰,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晉軍要求秦軍后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在秦軍撤退之際,秦軍中有人疾呼“秦軍敗了”,導致秦軍大亂,晉軍乘勝出擊,大獲全勝。僥幸逃脫者丟盔棄甲,連聽到“風聲鶴唳(lì)”也以為是晉軍到了。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
32.顧愷之:東晉時期繪畫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國早期繪畫理論家,代表作《洛神賦圖》。
33.房謀杜斷:指唐太宗的兩個得力的宰相,房玄齡、杜如晦。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能斷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輔佐唐太宗,唐太宗將他們視為左膀右臂。
34.玄奘(zàng)西游取經:公元627年,陳玄奘孤身西行取經,歷經大小110各國家,到達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長安,歷時18年,帶回佛經600余部,著有《大唐西域記》。
35.貞觀之治: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間“偃(yǎ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樂業,文化繁榮,國力鼎盛,史稱“貞觀之治”。
36.女皇武則天:公元690年,武則天在“上尊天示”“順從眾議”下,登臨大寶,改唐為“周”,自號“圣神皇帝”,武則天稱帝后,大開科舉,破格用人,獎勵農桑,發展經濟,知人善任,容人納諫,在其掌理朝政的半個世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為后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37.狄仁杰桃李滿天下:武則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決斷,尊稱“國老”,狄仁杰向武則天舉薦了很多人,后來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張柬之,治理天下的賢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門下,故稱“桃李滿天下”。
38.李白和杜甫是歷史上最杰出的詩人,李白,字太白,后人稱為“詩仙”,是繼屈原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杜甫,字子美,后人稱為“詩圣”,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公元744年,兩位文學巨匠在洛陽相遇,成為歷史佳話,聞一多曾把二人的相遇比喻成太陽和月亮的相碰。
39.唐代兩位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后人并稱“顏筋柳骨”來形容書法風格。
40.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宋神宗即位,王安石任參知政事開始變法,并收到一定成效。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舊派執政,新法全部被廢除。王安石一生著述頗多,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內容來源:江蘇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