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二三 寫正史的工科碩士】
文:李彥
歡迎轉載分享 盜文抄襲必究!
說起“劉基”這個名字可能熟悉的朋友不多,但提起他另一個名字“劉伯溫”相信大家便會恍然大悟,而伴隨著劉伯溫聲名遠播的是他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劉基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席謀士,能文能武、謀略了得,文韜武略足堪諸葛,連朱元璋都稱他“吾子房也”,可令人尋味的是他在民間所流傳的卻并不是一個謀士的形象,更多的如同“姜子牙”一般頗具神幻色彩的世外高人形象。
劉基秉承天象、掐指神算、未仆先知,這種江湖術士的表現連《明史》以及《太祖實錄·劉基傳》等官方史書都廣為記載,反而對于他運籌帷幄、權謀策略上的記載卻遠不及他的道術那般精彩。劉基到底有怎樣的神幻傳說?而這些本為點綴人物形象的事例為何能夠喧賓奪主成為劉基的主要畫像?劉基又是怎樣一步步邁向神壇的?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一、劉基的神話故事
明中期之后私家修史撰書逐漸增多,但這些文人騷士又很難獲得最寶貴的原始史料,所以對于開國功勛和事件多會附加想象之詞,作為明朝開國第一謀士的劉基也不意外。這里,筆者將采擷幾例正史和民間史料,一同來看看劉基到底有多“神”。
最早將劉基的事跡神化的記載來源于他的同鄉黃伯生所寫的《故誠意伯劉公行狀》,但這篇受劉基后人所托而做的傳記,竟然被正史《太祖實錄·劉基傳》以及后來《明史》大量采用,乃至后來的劉基碑銘都深受其影響。
一個料事如神的人物一般都有一段極為驚奇的求學之路,如同張良在橋頭獲得天書一般,劉伯溫也不無意外的參閱了天書。元統元年(1333年),年僅二十三歲的劉基在元廷恢復科舉制度后,遠赴大都參加會試。在京應考期間,劉基發現了一本天書的部分章節,讀完之后便能倒背如流,此后他便如同打通任督二脈一般,學識突飛猛進,一舉考中進士。
獲得進士身份的劉基回到家鄉開啟其入仕元廷的官吏生活,然而元廷根基已崩、基層腐敗勾結現象極為嚴重,劉基無奈又多次辭官避世。但世外高人仕途不順豈會在家蒙頭苦悶?游山玩水才能配得上他們的情操。某日,劉伯溫攜同好友魯道原、宇文公諒等人游歷西湖,突然湖面西北部升騰起異云,這些人都認為此云祥慶,紛紛打算填詞歌賦,唯獨劉基一人獨自飲酒,一邊喝還一邊自信地說到:“此天子氣也,應在金陵,十年后,有王者起其下,我當輔之。”
這個金陵有天子氣的預言常被后人用來形容朱元璋天命所歸,也進一步顯示出劉基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如果說這個預言因為前后時間相隔較遠而不具備較強的說服力,那下面這兩個由《實錄》和《明史》所記載的戰場上的先知應變則無疑將劉基徹底推上了神壇。
《明史》記載,在決定朱元璋勢力生死的鄱陽湖一戰中,因吳軍戰船、軍力均處于劣勢致使戰況極為膠著。而就在朱元璋迎立船頭督戰之際,侍奉其旁的劉基突然暴跳起來,急忙拉扯著朱元璋更換主艦。太祖一向知曉劉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便急忙轉移到其他船只上,誰知還未坐定,前船便被炮矢擊沉。
此外,朱元璋曾命劉基在都督馮勝進攻某城前為其傳授方略,伯溫隨即寫下公文,令其半夜出兵,同時言道:“至某所,見某方青云起,即伏兵,頃有黑云起者,是賊伏也,慎勿妄動;日中后黑云漸薄,回與青云接者,此賊歸也,即銜枚躡其后擊之,可盡擒拿也。”將信將疑的馮勝照其所言后,果然取得了大勝。
二、歷史上的劉基
對于這些史料上神乎其神的記載,我們站在無神論的科學立場上自然能夠分辨真偽,那歷史上真實的劉基到底是怎樣的形象?明武宗的一句評價便能很好的將其概括:“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劉基祖籍浙江青田,他的七世祖劉光世官居南宋太尉,受封榮國公、楊國公,南宋亡后,家族后人逐漸棄武修文,劉基曾祖父、祖父乃至其父親都曾擔任元廷文職官員。在這種書香門第的熏陶下,劉基自小便博覽群書,凡天文地理、陰陽卜筮、諸子百家莫不精通,且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明實錄》稱他“敏吾絕倫、過目不忘”。
劉基學業精湛,因此在元廷恢復科舉之后迅速考中進士,前后在元廷出仕官吏長達五年。在江西為元廷服務的五年時間內,天下已經大亂,劉基既秉公執法、以廉節著名,又能幫助元廷鎮壓叛軍、保靖一方。然而劉基在這五年內因正直且能力突出受盡了委屈,他也知曉元廷已經失去人心,毫無再興之機,便以自己彈劾自己的方式結束了他出仕元廷的管吏生涯。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在朱元璋兩次邀請后便決定出山擔任朱吳政權的謀臣,旋即以一份“陳時務十八策”樹立了他第一謀士的地位。當時朱元璋雖占據應天府,但勢力較小且處于陳友諒、張士誠的兩面包圍,群臣均認為破處困境的最好方法是先消滅盤踞在蘇杭富庶一帶的張士誠,唯獨劉基提出了更為高明的見解。他認為張士誠不過一“守虜耳”,不足為懼,夫“攫獸先猛,擒賊先強,今日之計,莫若先伐漢,漢地廣大,得漢天下之行成矣!”朱元璋聽從了劉基的正確意見,也為今后順利解決陳友諒、張士誠等打下了堅實的戰略基礎。
此后應天府之戰、鄱陽湖之戰等決定朱吳政權生死存亡的兩次大戰之中,劉基更是奇謀頻出,幫助朱元璋贏取天下多次立下大功,深得其信任。
此外,劉基不僅僅軍事謀略了得,文學創作更是堪稱一代巨擘,《明史》稱贊他“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并為一代之宗”。但與宋濂陪侍太子朱標不同,劉基除歸家守孝外幾乎時刻陪伴朱元璋左右,朱元璋能從一個略識文字的紅巾軍首領蛻變為一個博通古今的帝王,劉基作為帝王之師可謂居功至偉。朱元璋曾夸贊他“每于閑暇,數以孔子之言開導我心,是以破知古意”。
三、劉基封神的原因
劉基作為明初第一謀臣,軍事謀略、文學素養、天文象卦均為一時人杰,單憑這些都能在歷史上留下赫赫聲名,可最終劉基卻成為了傳說中的風水先生,這與朱元璋的推波助瀾不無相關。
朱元璋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出身最為貧賤的帝王,他常自言“淮右布衣”、“出身寒微”,而在迷信極為盛行的封建社會,沒有傳奇而又顯赫的出身難以服眾。因此,朱元璋便多次宣傳其出身之異兆,宣稱其為“真龍天子”,又借助道人周顛、張中等人精通術數來抹黑陳友諒,預言陳漢政權最終必敗。
同樣作為“真龍”就需要“能人”相助,劉基的出現填充了朱元璋身邊缺乏張良、諸葛亮等運籌帷幄軍師的空白,因此精通天文象緯的劉基便成為最佳的神化人選。朱元璋假借劉基之口,以日月五星之言,為其“順天應命”做出了完美的解釋,也為朱吳勢力籠絡人心起到了絕佳的作用。
此外,劉基后人對其先祖的刻意美化也同樣不可忽視,前文所述黃伯生所寫的《故誠意伯劉公行狀》便是應劉基之子的邀請而撰寫的,也成為影響民間傳說的關鍵典籍。
寫完劉基的傳說故事,讓筆者想起了中國古代乃至現今都非常有趣的歷史現象。一個歷史人物即便為國家做出極大的貢獻,但沒有一個傳播更為迅速的渠道被人們所熟知,那他永遠只能停留下青竹之上和研究者的腦海中。但倘若能夠被寫入歷史演義、代入神話傳說,無論是歷史上多么不起眼的小人物都會大放光彩,就如三國里不起眼的廖化都能比明中后期大將李如松更為人熟知。
通俗不等于娛樂,但通俗難免會走向娛樂,然而這樣的歷史并不是真正的歷史,正如甜點永遠不能養人。真實的歷史的趣味性、實用性其實遠超戲說演義,只不過記錄在史書上的枯燥文字就會讓人望而止步,而如何將真實的歷史以人們更能接受的方式所展現出來,我想這是每一個歷史研究者都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周元雄.歷史書寫與民間演繹——劉伯溫傳說研究[D].
[2] 陳松林.劉伯溫傳說生成原因和衍生過程探析[D].
[3] 周元雄.劉基到劉伯溫歷史人物的傳奇化[J].
[4] 張德信.略論劉基對明王朝建立的歷史貢獻[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