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2019-20
傅雷、朱梅馥、傅聰 著,傅敏 編, 譯林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01
在寫讀書筆記前,我得說些題外話。也許這些題外話比較長,各位看官要有耐心。
《傅雷家書》是八年級下冊的必讀書。前幾個星期,一年青同事要上公開課,她選擇的內容是《傅雷家書》中期閱讀指導。該怎么上?她征求我的意見。我說,可不可以把主題定為“跟傅雷學做父母”?把閱讀的情景設定為孩子們要為將來自己做更好的父母做準備。她非常認同并采納了我的意見,然后試講。結果被科長否決了,也被高中的科長否決了。一個說她的課沒有語文味,一個說她的情景設定不符合學生的實際。于是,這位年青老師只好按照科長的具體指導重新進行設計,主題定為“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最后在區教研活動中上得非常成功。
這位老師一路試講,我都有聽。她后來的教學設計確實很不錯,我也非常贊許。但我并不因此而認為我原來的主意不好。讓十四歲的孩子“跟傅雷學習做父母”有什么不好呢?
首先,這些孩子將來絕大多數都是會為人父母的,而他們從小到大,應該沒有任何一間學校和任何一門課程教他們如何做父母。教師、律師、醫生、工人等各種職業前都要接受嚴格的培訓,并且要考取了相關的資格證才可以上崗工作。而父母承擔著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其責任的重大程度和工作的復雜程度絲毫不亞于以上各種職業。但為什么就沒有專門培養父母的學校和課程呢?可以說,如今所有的父母都是無證上崗,甚至有些人是完全沒有做好成為父母的準備就有了孩子。盡管如今也比以前更重視父母的教育,一些學校會為學生家長開辦家長學校,舉辦家庭教育講座等等,一些家長也會自學,但家長們所受到的教育還是太少了。而且不少時候,是等孩子出了問題才去接受教育,那時候要讓思想和行為已經基本定型的家長去改變實在是很難啊。因此,何不讓可塑性強的孩子從小就學習如何為人父母?
其次,我們知道,一個人如何為人父母,很大程度上會受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影響。也就是說,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往往就是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如今,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并不理想。在我們接觸到的大量家庭中,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都不太和諧。一方面固然與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叛逆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有些父母有很強的控制欲,不允許孩子違背他們的意愿,孩子不聽話,他們就抓狂;有些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比較簡單粗暴,不是打就是罵;有些父母對孩子比較放任自由,不太關心孩子……如何讓孩子將來不重蹈父母的覆轍,而是超越父母,成為更好的父母?只有教育。無論是自我教育還是別人的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改變這些將來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但誰會教育他們呢?老師應該是最重要的教育實施者。我們是不是應該承擔起教育未來父母的責任,就像我們要承擔起培養未來國家建設者的責任呢?我們現在就開始教育孩子們將來如何做父母,不就是為他們將來的家庭生活考慮嗎?不就是為了將來有更多健康、快樂、優秀的孩子考慮嗎?不就是為將來有更美好的社會考慮嗎?這不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嗎?
科長說,這樣的設計沒有語文味。語文味是什么?我很慚愧,教了那么多年的書,聽了那么多的講座,看了那么多書,一直都搞不清楚什么叫語文味。這次終于有點明白了。所謂語文味就是要關注語言,從字詞句入手去分析語言特色,探討思想內容,理解人物形象等等。這一點我不反對。但語文課非要分析語言嗎?我們不分析語言,直接討論思想內容不可以嗎?我們討論的思想內容,不就是通過閱讀語言得到的嗎?語文不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嗎?如果你說我不是在上語文科,而是在上思想品德課,那么,閱讀《傅雷家書》之后上的思想品德課不也體現了語文的作用嗎?它與一般的思想品德課難道就沒有區別嗎?
北京十一學校歷史特級老師魏勇在《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一書中有一篇文章《好課堂要跨界》。里面講述了他 在昆明上的一節語文公開課《一碗陽春面》。他上過不少語文課,也寫了不少跟語文教育有關的文章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上》。他說,其他老師大概會從人性、感動這個點入手去挖掘,而他是從武士道的精神入手。他從面店老板悄悄給母子三人下了一碗比正常量多的面不是他給他們下三碗面這個細節生發出去,談日本人不提倡施恩而重視報恩的文化心理。他說:“學科界限被打破之后,上課的時候老師可以縱橫捭闔,很容易找到一個可以給學生驚喜的地方。”說實在話,我挺欣賞魏老師的教學設計,腦洞開得比較大,跨界跨得有水平。但是,我還是在后面作了批注:“現在語文屆要求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魏老師你把一節語文課上成了日本歷史文化課,那些語文屆大佬們會怎么看呢?” 確實,我很想知道那些語文權威教師會怎么看這節課的。在我看來,語文是一個最基礎的學科,它可以與各學科結合拓展課堂的范圍,而不是用“語文味”一個詞就把語文的課堂限制在咬文嚼字、字斟句酌上。我們不是常說“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嗎?那么為什么當我們把閱讀傅雷家書與孩子們將來的生活聯系在一起就不可以呢?
另外,根據我自己多年的閱讀經驗,整本書閱讀跟文章閱讀的方式是不同的。整本書閱讀因為內容比較多,不可能像文章閱讀那樣細細品味,而是綜合使用快速閱讀、精讀、跳讀等方式,著重把握主要信息,領會整本書的精髓。而且,讀書的目的除了提高閱讀理解能力之外,還有就是能夠受到思想的啟發,使自己的人生有所獲益。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就是,讀一篇文章是細細欣賞一棵樹木,讀整本書的是整體了解一座森林,這兩種閱讀對我們閱讀時的眼界和方法要求是不一樣的。況且,八下教材的“名著導讀”中指引了這部書是用“選擇性閱讀”的方式進行。“選擇性閱讀時一種理性的、目的性很強的閱讀方式,它往往和閱讀者的興趣、思考、關注點密不可分。”那么作為中期閱讀指導的一節課,學生已經大致瀏覽了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我們是不是可以指導一下學生如何根據自己的興趣、思考和關注點進行理性、目的性很強的閱讀呢?而“跟傅雷學做父母”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嗎?它不僅跟學生將來的生活密切相關,也能給14歲的孩子一個 驚喜。在那位年青老師最初的設計中有一個環節,就是設置了一個情景:假如你的孩子已經到了你現在這個年齡,假如ta也遇到了你目前遇到的困境,請你寫一封信給ta,談談你的看法。在試講中,這個環節進行得不錯,當學生在信中與自己將來的孩子對話,不僅像傅雷那樣用平等、謙和、鼓勵、支持等方式與假想中的孩子交流,而且,我感覺他們在信中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像是教育自己,也就是說,他們其實是從當下的身份跳脫出來,從一種獨特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目前遇到的困難,開啟了自我教育之路。這真是一舉兩得!可惜,那么具有創意的教學設計被否決了!不過,我想到,自己可以把那個教學設計拿過來在自己班上不也可以嗎,畢竟,我的地盤我做主!
02
題外話說得太多了,現在言歸正傳,來談我讀《傅雷家書》的心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傅雷這位父親與中國其他父親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這位父親表達情感是很直露的,與中國式父親感情含蓄、不善表達很不一樣。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一十九晚(28頁),在把傅聰送去北京準備出國的第二天,傅雷就在給傅聰的信中分析自己精神波動的原因:“我從來沒愛你像現在這樣愛得深切,而正在這愛的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別離!”我讀到這里的時候小小吃了一驚,因為我似乎從來沒見過一位中國父親會把對兒女的愛說出來。如此直接的感情流露確實很少見。傅聰走后,傅雷三天兩頭就給他寫信,那種牽腸掛肚的思念溢于言表,甚于戀人之間的思念。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29頁),他說:“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著你,每天清早六七點就醒,翻來覆去睡不著,也說不出為什么。”
第二,這位父親很有自省精神,并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中國的父親很有權威,即使明知自己做錯事了也不愿意承認,為的是保持自己的尊嚴和臉面,不肯在晚輩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但傅雷卻在與兒子的交流中經常反省自身的行為,并勇敢地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還是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一十九日晚(28頁)那封信,傅雷向兒子懺悔了自己以往對他過于嚴厲以至爆發沖突的行為,他說:“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遠對不起你,我永遠補贖不了這種罪過!”有反思,才有進步。他承認自己以前不懂得做父親,他的父性在這反思和懺悔中覺醒,他在自己以前犯下的錯誤基礎上學習做父親。31頁,他說:“我從與你相處的過程中學到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這樣的反思讓傅雷后來在與傅聰的交流中更加小心謹慎、謙和平等,父子倆建立了更密切的關系。
第三,這位父親把兒子當做朋友一樣去交流思想。29頁,傅雷說:“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多年父子成朋友,傅雷并非把這想法停留在說一說上面,而是真的把兒子當做平等交流的對象,自己有煩惱憂愁會向他傾訴,有高興的事情也會告訴他,對文學、音樂、藝術等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會與兒子探討。由于傅聰與傅雷有很多相同的特質,所以,后來傅雷甚至把傅聰當做另一個自己一樣與之交流思想。
第四,當然,作為父親,傅雷對兒子是傾盡全力地去支持與教導,而且是無條件的全力支持和全方位的教導。44頁,他說:“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邊,做個監護的好天使,隨時勉勵你,安慰你,勸告你,幫你鋪平將來的路,準備將來的學業和人格。”中國其他父親也能做到這點,但全方位的教導就不是所有父親都能做到了。我感覺傅雷是個文藝全才。傅雷懂音樂,能聽得出傅聰彈奏鋼琴的優點與不足,品評不同音樂家的藝術特色;他懂英語,能夠指導兒子如何學會外語,并用英語給兒媳婦寫信;他懂文學,可以指導兒子理解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他懂生活藝術,教導兒子如何為人處世,處理感情,甚至是如何理財,處理好各種生活細節。總之,在很多方面,傅雷都給了兒子深入細致的教導。具有如此高素質的父親確實是很少有的。
第五,傅雷對兒子的教育很有原則性。223頁,他強調對兒子的教育信條: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175頁,他強調:修養是整個的,全面的;不僅在于音樂,特別在于做人——不是狹義的做人,而是包括對世界、對政局的看法和態度。
第六,傅雷對兒子的教育,不僅是出于私人的感情,更是出于對國家乃至全人類的責任。這樣宏大的格局和遠大的氣魄非一般的父親能比。當兒子在國際鋼琴比賽中獲得大獎,他不僅為培養出優秀的兒子高興,還為兒子為國增光以及他為全人類帶來了藝術享受而感到高興。
為什么傅雷在教育孩子方面會與其他中國父親有如此多的差異?我認為主要與傅雷受到的教育有很大關系。他學貫中西,首先對中國的藝術有深入的學習和深厚的感情,又曾留學歐洲,對西方的藝術和文化思想有深入全面的認識,他又是翻譯家,在對外國文學進行翻譯時對西方的思想非常了解。于是他一方面有著中國傳統文人的特質,追求高雅的精神世界,對國家民族有著深厚的情感,教育兒子要有家國情懷,教育兒子做人為先,重視個人修養。另一方面,他又受西方開放坦率平等思想的影響,感情直露,真誠坦率,平等待人。然后就是這樣一位父親,培養出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具有東方特色的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