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看什么書,只覺得近期又開始焦慮、無所適從,身體也出現小的不良反映--聲音嘶啞,甚至失聲。
再次看向書架--是該 靜下心來,尋找自己了。于是《生命之書》正合時宜地映入眼簾。這是一本由印度著名 哲學家、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克里希那穆提的弟子整理出版的,由365天引導冥想,欲帶領有覺悟的人去體察自己、關注內在的我,從而得以解脫、探究存在的本質 的書??耸辖洺J且浴榜雎牎弊鳛殚_篇。我想,這正是關鍵,正是我所必須、應該的開端。讓我失聲的根本,也是因為我聽得少,說得太多了吧?!
回想半月來,孩子小升初的壓力,無形中帶到了作為家長的我身上,我的內心焦慮之火一直在燃燒著身心;再加上看到孩子時而的開小差,又會火冒三丈失去耐心,于是大吼大叫,令自己和他人都身心不安......所以,該啞的我,是真的應該啞一啞 了!
克氏從一年的第一天--一月一日起,就開始教誨人們,簡單的幾句,便如題 那般:自在地聆聽。安靜地坐著,于房間、于陽臺、于日光或月光下、于草地、于海邊......既不專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費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詳地坐在那里,所有的、各式各樣的聲音都盡收耳邊,只輕松自在地聆聽,慢慢就會發現自己在不強求的狀態下,發生驚人的轉變,產生美和深刻的洞識!--真的嗎?我試著去安靜地坐著,閉上眼,收納所有聲音,不去想象,不去加工,只全盤接納,開放式的接收,不加思考與辨別、不去判斷與分析......只安詳地旁聽這大千世界的變幻......遠的、近的,樹葉的沙沙聲、同事打電話的對話聲、前邊人敲擊鍵盤的聲音、咳嗽聲、汽車來往聲、自己的呼吸聲、 心臟的跳動聲、鼻息聲......由外向內,竟然 越來越多的聲音被吸納到耳朵里,再次睜開眼時,覺得頭腦輕松許多,午后這樣的聆聽 ,竟然讓人有些昏昏欲 睡了。
一月2日,“放下心中的屏障,傾聽萬籟”。如果聽的時候背景的焦慮、欲求、恐懼或企圖等各種投射在身,則我們只可能聽到自己想聽的、也許那只是自己內心欲求的獨白。怎么會聽到內心聲音真正的意義?只有不投身任何欲求,才可能 聽出聲音里真正的意義 。所以,要放下心中的屏障,真的去傾聽 萬籟大千。
剛剛看了兩天簡單的引導聆聽的文字 ,就明白自己失聲的意義 有多大了!那些無法發聲的日子里,我盡量心平氣和地聽,小聲地回應或點頭,那些本焦慮的事情,并沒有自己想象或獨白的那么嚴重。
一月3日,“超越語言”。聆聽埋藏著美與高度的理解。如果我們僅憑自己的認知去傾聽,那顯然容易被以往的經驗及語言的表象所控制。未必能真正領悟到聽到的聲音的真實、實相。我們應該懷著生命的深度去聆聽 ,去除成見與既定的觀點。若想真的聆聽 ,我們必須安靜,沒有任何欲求,放松 地覺知著一切。在警醒的狀態 里,才能聽到成見之外的東西。而語言往往是表面的溝通工具,容易對我們造成困惑,。只要心中有愛或許就能做到真正的聆聽 。我想,我的愛還不夠,對孩子、對愛人、對長輩的愛,還是不夠的。不然,我怎么總是急于表達自己,而沒有用心聆聽到他們語言背后的真正訴求?或許那些訴求的背后,都 藏著需要我對他們的關注 和愛!而我,真的應該用心地去聽聽他們在說些什么,他們愛我勝于我愛他們!
所以,我該 啞 一啞 的!少說,多聽,而且 是靜 下來用心地聆聽。真正愛他們的心,愛他們的表達。不帶成見、不急于求結果。也“只有真正的聆聽才能聽到話中的詩意”吧!